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汉语还是朝鲜语, 它们都仅仅是一种工具, 我们学习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同时运用汉语和朝鲜语去思考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对该学科的认识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我们使用汉语和朝鲜语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双语教学 学生水平 母语使用量 直观型教具
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是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学术语,英语为bilingualism, 由“双”和“语言”组合而成。对于“双语”的定义,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一般认为,这是指一个人能够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语言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是指延边的朝鲜族学生在学习第一语言-朝鲜语的同时,也学习第二语言-汉语,而且这种教学不是分别进行的,而是同时运用朝鲜语和汉语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
为什么要进行双语教学?
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汉语还是朝鲜语, 它们都仅仅是一种工具, 我们学习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同时运用汉语和朝鲜语去思考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对该学科的认识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我们使用汉语和朝鲜语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吉林省毗邻朝鲜、韩国,交往频繁,随着同韩国、朝鲜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正呼唤着一大批汉语造诣深、精通朝鲜语的双语人才。因此,在熟练掌握我们的母语-朝鲜语的同时,也娴熟地掌握汉语,将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
怎样培养双语者?
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不仅为汉语学习提供了自然的基础和环境,还同时满足了语言的习得要与对语言的需要成正相关的条件。
那么怎样进行初中生物课的双语教学?
1、准备好学生备课。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在考虑怎样在课堂营造一个浓厚的语言交流的环境时,首先得考虑的便是学生的汉语水平。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进行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语言上的互动。但是如果一味地在教学过程中用汉语来上课,而忽略了学生现有的汉语水平,那么学生只会听得懵懵懂懂,被动消极地听课,连上课内容都一知半解,更提不上能与老师能有语言上的交流了。特别是生物学课中,有很多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冷词汇,不能仅仅生硬的套上汉语,就称之为“双语教学”,这简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连本学科的要求达不到。因此,在上每一堂双语课前,要求教师都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先作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本课的知识要点,设定本堂课的汉语交流的重点难点。
2、把握好母语使用量。
教师进行初中生物课的双语教学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正确把握好母语使用量。一般说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朝鲜语为主体,从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尽量吸引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第二个层次是朝鲜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平分秋色,教师同时使用朝鲜语和汉语来进行教学。对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先讲汉语,后用朝鲜语解释;对一些较复杂的内容,则可以先用朝鲜语解说,再用汉语重复。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的汉文水平和生物课水平都有一个根本的提高。第三个层次是以汉语教学为主体,对一些较艰深的词汇、句子则用朝鲜语来进行解说。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普遍拥有了较强的汉文水平,他们可以运用较熟练准确的汉语和教师一道探讨简单的生物问题。这也是我们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要求。
3、准备好直观型教具。
直观型教具的使用主要目标是配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其次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型教学手段,增大可视性、可读性。包括:相关阅读材料(难度较高的材料用朝鲜语,配汉语文,难度较低的用汉语文)、多媒体视听材料等。阅读材料包括专业词汇和用语、引导性设问、学科史、练习题、简答题、实验装置、仪器(带汉语文名称)、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可以根据教学习惯将阅读材料中的练习题印成篇子,将习题答案、引导性设问、学科扩展性知识、实验仪器、装置等做成PowerPoint, 反应历程、物质结构设计成教学课件或flash动画等,像学科史的知识、实际生产过程、环境现状与保护这些联系实际较强的知识内容准备录像带或DVD等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降低对学生的汉语听力要求,提高学生理解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语言解释时间。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还能活化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就常用的课堂用语、科学名词、实验操作等能会听,部分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会讲,主要是鼓励学生多开口,只要是敢开口,勇于交流,教师就应该鼓励。时间一长,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就多了,就会自觉地在课堂上用汉语与老师交流了。这也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教学贵在循序渐进,贵在积累和坚持。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理论简介》
[2]董艳: 《双语教育的概念》
[3]黄冬梅:《双语教育原则》
[4]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
[5]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 学生水平 母语使用量 直观型教具
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是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学术语,英语为bilingualism, 由“双”和“语言”组合而成。对于“双语”的定义,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一般认为,这是指一个人能够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语言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是指延边的朝鲜族学生在学习第一语言-朝鲜语的同时,也学习第二语言-汉语,而且这种教学不是分别进行的,而是同时运用朝鲜语和汉语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
为什么要进行双语教学?
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汉语还是朝鲜语, 它们都仅仅是一种工具, 我们学习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同时运用汉语和朝鲜语去思考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对该学科的认识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我们使用汉语和朝鲜语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吉林省毗邻朝鲜、韩国,交往频繁,随着同韩国、朝鲜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正呼唤着一大批汉语造诣深、精通朝鲜语的双语人才。因此,在熟练掌握我们的母语-朝鲜语的同时,也娴熟地掌握汉语,将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
怎样培养双语者?
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不仅为汉语学习提供了自然的基础和环境,还同时满足了语言的习得要与对语言的需要成正相关的条件。
那么怎样进行初中生物课的双语教学?
1、准备好学生备课。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在考虑怎样在课堂营造一个浓厚的语言交流的环境时,首先得考虑的便是学生的汉语水平。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进行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语言上的互动。但是如果一味地在教学过程中用汉语来上课,而忽略了学生现有的汉语水平,那么学生只会听得懵懵懂懂,被动消极地听课,连上课内容都一知半解,更提不上能与老师能有语言上的交流了。特别是生物学课中,有很多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冷词汇,不能仅仅生硬的套上汉语,就称之为“双语教学”,这简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连本学科的要求达不到。因此,在上每一堂双语课前,要求教师都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先作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本课的知识要点,设定本堂课的汉语交流的重点难点。
2、把握好母语使用量。
教师进行初中生物课的双语教学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正确把握好母语使用量。一般说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朝鲜语为主体,从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尽量吸引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第二个层次是朝鲜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平分秋色,教师同时使用朝鲜语和汉语来进行教学。对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先讲汉语,后用朝鲜语解释;对一些较复杂的内容,则可以先用朝鲜语解说,再用汉语重复。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的汉文水平和生物课水平都有一个根本的提高。第三个层次是以汉语教学为主体,对一些较艰深的词汇、句子则用朝鲜语来进行解说。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普遍拥有了较强的汉文水平,他们可以运用较熟练准确的汉语和教师一道探讨简单的生物问题。这也是我们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要求。
3、准备好直观型教具。
直观型教具的使用主要目标是配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其次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型教学手段,增大可视性、可读性。包括:相关阅读材料(难度较高的材料用朝鲜语,配汉语文,难度较低的用汉语文)、多媒体视听材料等。阅读材料包括专业词汇和用语、引导性设问、学科史、练习题、简答题、实验装置、仪器(带汉语文名称)、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可以根据教学习惯将阅读材料中的练习题印成篇子,将习题答案、引导性设问、学科扩展性知识、实验仪器、装置等做成PowerPoint, 反应历程、物质结构设计成教学课件或flash动画等,像学科史的知识、实际生产过程、环境现状与保护这些联系实际较强的知识内容准备录像带或DVD等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降低对学生的汉语听力要求,提高学生理解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语言解释时间。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还能活化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就常用的课堂用语、科学名词、实验操作等能会听,部分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会讲,主要是鼓励学生多开口,只要是敢开口,勇于交流,教师就应该鼓励。时间一长,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就多了,就会自觉地在课堂上用汉语与老师交流了。这也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教学贵在循序渐进,贵在积累和坚持。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理论简介》
[2]董艳: 《双语教育的概念》
[3]黄冬梅:《双语教育原则》
[4]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
[5]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