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创业筹融资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创业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筹融资渠道的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的筹融资渠道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创业筹融资问题有利于缓解国内严峻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初期 筹融资渠道 资金支持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尤其是在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迅猛增长,毕业生数量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相比是供远过于求。据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99万、727万、749万,2016年预计达到765万。同时,无法实现当期充分就业的比例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5%-30%,且比重还在逐年增大。就业难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政策背景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2015年11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201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就业压力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不少大学生开始试水“创业”,然而创业成功率却很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長信长星表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仅在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高达20%-30%。在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创业保障,而目前国内的筹融资环境严峻却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巨大瓶颈。因此,拓宽筹融资渠道,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创业瓶颈,为大学生创业初期扫除障碍,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成功率。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以重庆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作为调查样本,该大学生创业基地已有入驻的孵化企业133家。笔者针对该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的筹资渠道问题开展了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90份,有效率为81.82%。
从表1的调查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创业初期主要的筹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三大类:家庭资金来源、社会资金来源、政府或高校政策资金来源。其中,以家庭资金和社会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总比重40%。而社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最大,占总比重的30%。因此,大学生在才创业初期最大的资金支持的家庭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这是最主要的两条筹融资渠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获取资金支持的观念仍然比较保守,不敢轻易尝试新型的筹融资渠道,比如:社会风险投资。寻求投资商或职业金融家的风险投资可以使创业企业顺利地渡过幼小阶段,而这一筹融资渠道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却鲜有人问津。除此之外,对政府或高校政策资金的利用,以及寻找合作团队共同出资的创业企业占比也仅有22%。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中,笔者还就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自认为存在的筹融资困难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统计如表2所示。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所反映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供选择的筹融资渠道单一,占比37%。其次是融资门槛较高,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申请、政府或高校提供的创业基金申请,28%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门槛高是创业初期筹融资的最大障碍。同时,国家和政府给予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力度较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创业的筹融资环境,有23%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是筹融资过程是否顺利的关键。
1.筹融资渠道单一。在本文的调查范围中,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几乎没有较为丰厚的个人原始资金积累,他们的创业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友的原始资金支持,以及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来实现。而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资金额度小、贷款条件苛刻、办理手续繁琐等问题,使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起步阶段就步履维艰。除此之外,寻找合作团队共同创业需要一定的契机,合伙人要有共同的创业理想和目标,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具有共同承担创业失败风险的能力等。再次,对于投资商或职业金融家来说,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和追求收益,投资者在投资前会对项目进行系统评估和挑选,他们大多只青睐于高新尖科技创新项目,对普通大学生创业者并不会过多关注。因此,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可供选择的筹融资渠道非常单一。
2.筹融资门槛较高。大学生创业主体有其特殊性。刚毕业的大学生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稳定的收入,更无法向银行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因此,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不会轻易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者申请银行贷款后,银行在放贷前先要对贷款人的资信情况进行严审,还要求贷款人有担保人并具有一定的还本付息能力等。不仅如此,申请银行贷款并非只与银行一个主体打交道,还要经过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社区街道办等多道门槛,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创业者申请贷款还要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申请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申请时间长,大学生创业初期筹融资门槛较高。
3.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在大学生创业初期,政府及高校的相关政策支持是大学生创业者们最有利的融资保障。然而,就目前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性筹融资渠道来看,主要集中于小额担保贷款,且申请额不超过5万元,合伙营业的可根据实际人数放宽到20万元。从全国性的创业基金来看,中央财政明确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规模,每年不足20亿,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毕业生能申请到的资金资助与实际需求缺口巨大,全国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是享受不到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的,可见国家财政政策对创业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很小。
4.大学生创业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缺乏对各种筹融资渠道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在对各项信息资源没有进行合理判断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创业融资,加大了筹融资风险。其次,大学生创业者们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中,擅长的筹融资方式仅局限于情感借款和银行贷款,未在社会其他新型筹融资渠道上涉足,而导致筹融资渠道更为单一和狭窄,不利于创业期初的资金筹集。
四、结语
大学创业者生在创业初期选择何种渠道进行筹融,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已具备的资源条件和现实提供的筹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筹融资渠道来资获取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是大学生创立企业的有力现实保障。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创业基地进行筹融资渠道的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的筹融资渠道存在诸多问题,如筹融资渠道单一、筹融资门槛较高、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较小、以及大学生自身在筹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大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筹融资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需要具备和掌握各种管理技能和素养等。大学生创业是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必然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解决好融资难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努力协调配合,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平台。期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们解决好创业初期的筹融资问题,将自己的技术和创意转化为赢利的工具,也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应心凤.大学生创业初期支持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赵阳.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3]滕远杰.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筹集渠道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0(289).
[4]吴开军.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8(2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初期 筹融资渠道 资金支持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尤其是在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迅猛增长,毕业生数量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相比是供远过于求。据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99万、727万、749万,2016年预计达到765万。同时,无法实现当期充分就业的比例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5%-30%,且比重还在逐年增大。就业难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政策背景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2015年11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201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就业压力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不少大学生开始试水“创业”,然而创业成功率却很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長信长星表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仅在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高达20%-30%。在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创业保障,而目前国内的筹融资环境严峻却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巨大瓶颈。因此,拓宽筹融资渠道,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创业瓶颈,为大学生创业初期扫除障碍,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成功率。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以重庆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作为调查样本,该大学生创业基地已有入驻的孵化企业133家。笔者针对该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的筹资渠道问题开展了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90份,有效率为81.82%。
从表1的调查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创业初期主要的筹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三大类:家庭资金来源、社会资金来源、政府或高校政策资金来源。其中,以家庭资金和社会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总比重40%。而社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最大,占总比重的30%。因此,大学生在才创业初期最大的资金支持的家庭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这是最主要的两条筹融资渠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获取资金支持的观念仍然比较保守,不敢轻易尝试新型的筹融资渠道,比如:社会风险投资。寻求投资商或职业金融家的风险投资可以使创业企业顺利地渡过幼小阶段,而这一筹融资渠道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却鲜有人问津。除此之外,对政府或高校政策资金的利用,以及寻找合作团队共同出资的创业企业占比也仅有22%。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中,笔者还就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自认为存在的筹融资困难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统计如表2所示。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所反映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供选择的筹融资渠道单一,占比37%。其次是融资门槛较高,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申请、政府或高校提供的创业基金申请,28%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门槛高是创业初期筹融资的最大障碍。同时,国家和政府给予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力度较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创业的筹融资环境,有23%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是筹融资过程是否顺利的关键。
1.筹融资渠道单一。在本文的调查范围中,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几乎没有较为丰厚的个人原始资金积累,他们的创业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友的原始资金支持,以及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来实现。而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资金额度小、贷款条件苛刻、办理手续繁琐等问题,使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起步阶段就步履维艰。除此之外,寻找合作团队共同创业需要一定的契机,合伙人要有共同的创业理想和目标,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具有共同承担创业失败风险的能力等。再次,对于投资商或职业金融家来说,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和追求收益,投资者在投资前会对项目进行系统评估和挑选,他们大多只青睐于高新尖科技创新项目,对普通大学生创业者并不会过多关注。因此,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可供选择的筹融资渠道非常单一。
2.筹融资门槛较高。大学生创业主体有其特殊性。刚毕业的大学生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稳定的收入,更无法向银行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因此,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不会轻易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者申请银行贷款后,银行在放贷前先要对贷款人的资信情况进行严审,还要求贷款人有担保人并具有一定的还本付息能力等。不仅如此,申请银行贷款并非只与银行一个主体打交道,还要经过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社区街道办等多道门槛,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创业者申请贷款还要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申请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申请时间长,大学生创业初期筹融资门槛较高。
3.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在大学生创业初期,政府及高校的相关政策支持是大学生创业者们最有利的融资保障。然而,就目前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性筹融资渠道来看,主要集中于小额担保贷款,且申请额不超过5万元,合伙营业的可根据实际人数放宽到20万元。从全国性的创业基金来看,中央财政明确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规模,每年不足20亿,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毕业生能申请到的资金资助与实际需求缺口巨大,全国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是享受不到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的,可见国家财政政策对创业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很小。
4.大学生创业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缺乏对各种筹融资渠道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在对各项信息资源没有进行合理判断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创业融资,加大了筹融资风险。其次,大学生创业者们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中,擅长的筹融资方式仅局限于情感借款和银行贷款,未在社会其他新型筹融资渠道上涉足,而导致筹融资渠道更为单一和狭窄,不利于创业期初的资金筹集。
四、结语
大学创业者生在创业初期选择何种渠道进行筹融,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已具备的资源条件和现实提供的筹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筹融资渠道来资获取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是大学生创立企业的有力现实保障。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创业基地进行筹融资渠道的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的筹融资渠道存在诸多问题,如筹融资渠道单一、筹融资门槛较高、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较小、以及大学生自身在筹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大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筹融资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需要具备和掌握各种管理技能和素养等。大学生创业是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必然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解决好融资难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努力协调配合,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平台。期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们解决好创业初期的筹融资问题,将自己的技术和创意转化为赢利的工具,也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应心凤.大学生创业初期支持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赵阳.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3]滕远杰.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筹集渠道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0(289).
[4]吴开军.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