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考古中国》《古墓探秘》《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等文博考古纪录片,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延伸了时间轴线,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而且也为通过纪录片辅助开展对华夏文明的历史溯源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案例。
【关键词】考古纪录片;历史溯源;文化传播
时下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再次备受瞩目,大眼高鼻阔嘴大耳纯金面具残片、丝织品残留灰烬物、象征权力的黄金权杖、五芒星太阳轮形青铜器、南亚象牙、印度洋贝币等,与1986年三星堆出土的高鼻深目青铜大立人、1.38米宽的纵目面具、3.95米高的青铜神树等上古文物,再次掀起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央视新闻、《焦点访谈》、凤凰网、腾讯视频等都对当前四川广汉三星堆新出土文物有多角度的密集跟踪报道和热烈讨论。
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五洲四海,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古希腊、两河流域、欧美等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广泛交流借鉴,由此使得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要冲的古蜀“三星堆”文化显得异常神秘。上述出土文物让我们发现三星堆人与古埃及人、苏美尔人、闪米特人、印欧人共同拥有着凹凸分明的面部轮廓特征:大目、高鼻、阔嘴、大耳和长方形脸。
这些共同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三星堆与古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到印度、阿富汗、波斯等地域广阔的西亚埃及文明共同体之间的文化联系”。诸如广汉三星堆、西安半坡遗址、河南殷墟、浙江良渚等多处华夏考古发现,向世界贡献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皿、陶瓷用品,思想廣博的东方智慧、丰富璀璨的科技文艺成果、独特鲜明的文化制度形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一代代人的注经书写,逐渐沉淀为《诗经》《周易》《尚书》《礼记》《资治通鉴》等国学经典文本,丰富了华夏民族史料文献的宝库,留存了大量文人墨客真迹,产生了无数故事传说,还埋藏了万千古墓珍宝,为后世探索发现解谜、传承发扬文明提供了丰厚的器物文化遗产。
面对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遗产,我们理应做好考古遗址的挖掘、整理和综合阐释研究,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通过考古发现和揭秘阐述,论证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同时还应通过文博考古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脉络,让世界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让中国在世界历史文化舞台上的角色和位置更加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接连拍摄制作《考古中国》《中国考古古墓探秘》《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国家宝藏》等系列文博考古纪录片的核心理念表达与文化价值诉求。
一、延伸历史时间轴线,探寻华夏文明起源
《三星堆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记录的古蜀三星堆文化、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夏家店文化”《古墓探秘》《考古中国》中记录的“河姆渡文明之谜”“消失的良渚古国”等上古遗址考古影像都是对中华文明起始轴线的大力延伸,是在向历史纵深处回溯途中的物证影像,是论证华夏文明起源时间的有力表达。
对于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我们在很多历史书籍中经常看到,并不陌生。前者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代表,后者常被誉为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两者都是探寻华夏文明起始时间的核心支撑。仰韶文化中的陶器纹饰、生物化石、石器陶片、动物塑像等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彩陶文化的遗存物,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两者都是华夏上古文明的发源地,是保留至今能够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核心证据。
三星堆与西亚、中东、古埃及文化联系密切,其文明起源到底回溯到哪里至今没有确凿有力的科学证据和广泛共识,而我们说华夏文明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向上延伸,目前可以追溯至仰韶、河姆渡文化遗址。那么仰韶、河姆渡文化遗址与三星堆文化遗址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们是在三星堆之后,还是之前,这就涉及到华夏文明起源的始末等分歧上,换言之,仰韶(含半坡、庙底沟等类型)文化、河姆渡文化经常被拿来作为衡量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时间标尺,是中华文明缘起的考古物证代表,在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中,这些标尺和基点是否会有所改变或移动,还有待今后深入地考察和综合比较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记录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目前被证实为仰韶文化的前端,属于黄河流域更为古老的文明发源地,1977年的考古发现,则将华夏文明源头向前推进了1000年。
此前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最远处锚定的就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如今则以裴李岗文化遗址为起始点,因遗址发现的器物品种丰富,图案纹饰多元,加之碳十四技术测算,证明其时间性更为久远。这些发现“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磨盘、磨棒、铲、镰、刀、斧等,其中以磨盘、磨棒、铲、镰最为典型……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七、八千年前裴李岗先民的原始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①
随着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地下遗存深度验证了史书记载的正确性,呼应世间广为流传的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历史神话。可以说,这些重大考古记录研究对于重建古史、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推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证明近万年中华历史的真实可信性都具有支撑性依据和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
因为遗物越古老,时间痕迹越显著,历史感越强烈,文化可信度就越高。在考古遗物中被取回的,并非机械的历史遗存,而是包孕朝代更迭和人文演变历史的时间标志。这些标志作为完美存在过的物品,在时间轴线上是完美“完成式”的。它们不断回应着文明源头和原始神话的深切召唤。“古物越古老,它就越能使我们接近一个先前的时代,接近‘神圣、自然、原始知识’等。”② 二、叙述文明演变踪迹,增强历史价值意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多部考古纪录片在揭示古物的时间性内涵的同时,还将叙事节奏放得比较舒缓,视野向度更为广阔,从北方草原,西部戈壁沙漠、山谷崖洞,到中原黄河、长江文明流域,以及东南沿海群岛,水下沉船等都是纪录的对象,可以说,很好地阐述了考古遗迹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对不同地理空间的遗址考古解说中,全景式叙述了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力,论证了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可信度。
首先,这些纪录片重点纪录了相关考古人员考察的北方热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遗址。其中,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以辽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米,遗存物主要以彩陶与“之”字形纹器共存、且兼具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经碳14测定约始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北方华夏文明的最早遗迹之一。
夏家店文化遗址地处内蒙古赤峰,其遗址文化分布同样广泛,从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等。夏家店墓葬中有大量青铜、石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它们大致处在公元前2000-1000年,晚于红山、龙山文化,相当于西周到春秋早期,属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次,在西部和中原地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纪录片还重点纪录了相关考古人员考察的陕西周原文化遗址、甘肃西夏王陵墓,四川金沙遗址,河南殷墟遗址、郑韩故城,中山靖王墓、湖南长沙马王堆等遗址。
其中,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掘与认定,对于研究中国商代历法和天文地理,对于中国田野考古学构建,对于研究汉字起源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铭文悬而未决问题等都有奠基之功。更为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是确定一个距今3000多年的朝代存在的铁证,还是驳斥那些怀疑中华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强有力证据,更是确证中华文明史的核心依据。
还有,西夏王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考古发现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王陵墓群共有9座皇帝陵园和250多座达官贵人墓葬,与北京明代十三陵墓规模相当,是中国现存规模相对最大、地面遗址相对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另外,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蜀王国的都邑和文明中心,它的考古发现为解开世界困惑已久的三星堆文化消失之谜提供了有力帮扶,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它不仅被视为成都城市史的开端,而且将中华巴蜀文化足足提前了3000年。而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北门遗址,是历史上对郑韩故城城门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印证了史书中对郑国“渠门”的记载,起到重要的证史、校史作用。
最后,在东南地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纪录片还重点纪录了相关考古人员考察的长江下游钱塘江与太湖流域的远古遗址代表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布的空间范围非常广阔,包括长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区域面积。通过科学测定,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③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琮、玉壁以及器形、功能、纹饰等象征沟通人神天地关系的物件,揭示了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礼制文化”之缘起;并以其最为典型的纹饰“神人兽面纹”展现出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古老信仰特征。2019年7月6日,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文明起源于近五千年前的论断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概言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纪录片《古墓探秘》对热河流域红山文化、新疆独目人山谷、陕西周原、河南殷墟、长沙马王堆、广东南越王墓、四川金沙、浙江良渚古城等地下遗址的考古整理的纪录,《考古中国》对西沙群岛沉船遗址(甘泉岛的唐宋器物,华光礁发现南朝青瓷罐、青瓷杯等)考古挖掘的纪录,还有《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对内蒙古夏家店遗址,河南郑韩故城遗址的探析解说等都是对华夏文明溯源的重要支撑。
三、传播华夏文明物像,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裴李岗的石器,仰韶半坡、庙底沟的彩陶,河姆渡的生活器皿,红山的原始纹器,良渚的玉琮,夏家店的青铜器,殷墟甲骨文,马王堆金缕玉衣,三星堆的青铜器、金沙神鸟,西沙沉船唐宋陶瓷等都是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的代表,它们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悠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互相往来的历史。
华夏众多遗物造型、风格、样式、珍贵与否等都不会影响它们在知识传承上的延续性,也不会影响它们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殊体验,它们完美地存留在那里等待后人去勘探揭秘。
著名考古學家张光直先生曾提出“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一说,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也大胆提出“殷人东渡说”猜想,认为“距今3000年前一批在战争中逃亡的殷人,在渡海途中遇到了风暴,被吹到美洲,在墨西哥建立起国家。”美国考古学家迈克芤(Michel D.Coe)在1968年的论文《圣洛伦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④
还有近年来,部分学者借助红外线探测仪、地球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不用打开墓葬的情况下,对秦始皇陵内部构造,陪葬陶俑文物等进行创新性探索,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范式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都值得借鉴。
所以,除了继续保护挖掘遗址文物,探索遗物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创新文物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时代价值之外,我们还应积极广泛传播华夏文明,探寻世界遗址文明之间的联系,积极创新设计文物符号的当代形象,为增强中华文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而提供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知识营养。
四、结语
考古纪录片应对华夏文明展开深度的历史溯源和广泛的文化推广传播。央视焦点访谈《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纪录片《考古中国》《古墓探秘》和《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对华夏文明起源和重要发展遗址展开了深度挖掘,对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遗址,对长江黄河、草原沙漠、山崖平原、海洋沉船等古代遗址进行了纪录,从青铜面具、神树象牙、陶瓷器皿、黄金玉璧,到万里长城、紫禁城,从恢宏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如法门寺地宫、虢国、殷墟、马王堆、金沙、中山国、定陵、乾陵、南越古国等都有深度纪录。
可以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现场考察、跟踪报道、专家访谈、文物解说、图像释义等多种媒介表达方式,从不同时空维度和视角侧面,全面立体化展现了三星堆、河姆渡、裴李岗、仰韶、良渚、马家窑、龙山、殷墟、敦煌等历史遗存的文化丰富性、神秘性和悠久性,传播了华夏璀璨的文明。
注释:
①《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中国文物网》,https://www.sohu.com/a/160886089_740892,2017年7月30日。
②﹝法﹞让·波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2页。
③王恺雯:《距今5300-4300!良渚古城成功申遗》,《观察者》,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7_06_508410_s.shtml,2019年7月6日。
④林木:《中外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
【关键词】考古纪录片;历史溯源;文化传播
时下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再次备受瞩目,大眼高鼻阔嘴大耳纯金面具残片、丝织品残留灰烬物、象征权力的黄金权杖、五芒星太阳轮形青铜器、南亚象牙、印度洋贝币等,与1986年三星堆出土的高鼻深目青铜大立人、1.38米宽的纵目面具、3.95米高的青铜神树等上古文物,再次掀起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央视新闻、《焦点访谈》、凤凰网、腾讯视频等都对当前四川广汉三星堆新出土文物有多角度的密集跟踪报道和热烈讨论。
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五洲四海,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古希腊、两河流域、欧美等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广泛交流借鉴,由此使得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要冲的古蜀“三星堆”文化显得异常神秘。上述出土文物让我们发现三星堆人与古埃及人、苏美尔人、闪米特人、印欧人共同拥有着凹凸分明的面部轮廓特征:大目、高鼻、阔嘴、大耳和长方形脸。
这些共同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三星堆与古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到印度、阿富汗、波斯等地域广阔的西亚埃及文明共同体之间的文化联系”。诸如广汉三星堆、西安半坡遗址、河南殷墟、浙江良渚等多处华夏考古发现,向世界贡献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皿、陶瓷用品,思想廣博的东方智慧、丰富璀璨的科技文艺成果、独特鲜明的文化制度形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一代代人的注经书写,逐渐沉淀为《诗经》《周易》《尚书》《礼记》《资治通鉴》等国学经典文本,丰富了华夏民族史料文献的宝库,留存了大量文人墨客真迹,产生了无数故事传说,还埋藏了万千古墓珍宝,为后世探索发现解谜、传承发扬文明提供了丰厚的器物文化遗产。
面对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遗产,我们理应做好考古遗址的挖掘、整理和综合阐释研究,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通过考古发现和揭秘阐述,论证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同时还应通过文博考古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脉络,让世界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让中国在世界历史文化舞台上的角色和位置更加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接连拍摄制作《考古中国》《中国考古古墓探秘》《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国家宝藏》等系列文博考古纪录片的核心理念表达与文化价值诉求。
一、延伸历史时间轴线,探寻华夏文明起源
《三星堆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记录的古蜀三星堆文化、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夏家店文化”《古墓探秘》《考古中国》中记录的“河姆渡文明之谜”“消失的良渚古国”等上古遗址考古影像都是对中华文明起始轴线的大力延伸,是在向历史纵深处回溯途中的物证影像,是论证华夏文明起源时间的有力表达。
对于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我们在很多历史书籍中经常看到,并不陌生。前者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代表,后者常被誉为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两者都是探寻华夏文明起始时间的核心支撑。仰韶文化中的陶器纹饰、生物化石、石器陶片、动物塑像等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彩陶文化的遗存物,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两者都是华夏上古文明的发源地,是保留至今能够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核心证据。
三星堆与西亚、中东、古埃及文化联系密切,其文明起源到底回溯到哪里至今没有确凿有力的科学证据和广泛共识,而我们说华夏文明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向上延伸,目前可以追溯至仰韶、河姆渡文化遗址。那么仰韶、河姆渡文化遗址与三星堆文化遗址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们是在三星堆之后,还是之前,这就涉及到华夏文明起源的始末等分歧上,换言之,仰韶(含半坡、庙底沟等类型)文化、河姆渡文化经常被拿来作为衡量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时间标尺,是中华文明缘起的考古物证代表,在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中,这些标尺和基点是否会有所改变或移动,还有待今后深入地考察和综合比较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记录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目前被证实为仰韶文化的前端,属于黄河流域更为古老的文明发源地,1977年的考古发现,则将华夏文明源头向前推进了1000年。
此前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最远处锚定的就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如今则以裴李岗文化遗址为起始点,因遗址发现的器物品种丰富,图案纹饰多元,加之碳十四技术测算,证明其时间性更为久远。这些发现“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磨盘、磨棒、铲、镰、刀、斧等,其中以磨盘、磨棒、铲、镰最为典型……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七、八千年前裴李岗先民的原始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①
随着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地下遗存深度验证了史书记载的正确性,呼应世间广为流传的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历史神话。可以说,这些重大考古记录研究对于重建古史、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推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证明近万年中华历史的真实可信性都具有支撑性依据和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
因为遗物越古老,时间痕迹越显著,历史感越强烈,文化可信度就越高。在考古遗物中被取回的,并非机械的历史遗存,而是包孕朝代更迭和人文演变历史的时间标志。这些标志作为完美存在过的物品,在时间轴线上是完美“完成式”的。它们不断回应着文明源头和原始神话的深切召唤。“古物越古老,它就越能使我们接近一个先前的时代,接近‘神圣、自然、原始知识’等。”② 二、叙述文明演变踪迹,增强历史价值意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多部考古纪录片在揭示古物的时间性内涵的同时,还将叙事节奏放得比较舒缓,视野向度更为广阔,从北方草原,西部戈壁沙漠、山谷崖洞,到中原黄河、长江文明流域,以及东南沿海群岛,水下沉船等都是纪录的对象,可以说,很好地阐述了考古遗迹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对不同地理空间的遗址考古解说中,全景式叙述了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力,论证了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可信度。
首先,这些纪录片重点纪录了相关考古人员考察的北方热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遗址。其中,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以辽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米,遗存物主要以彩陶与“之”字形纹器共存、且兼具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经碳14测定约始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北方华夏文明的最早遗迹之一。
夏家店文化遗址地处内蒙古赤峰,其遗址文化分布同样广泛,从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等。夏家店墓葬中有大量青铜、石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它们大致处在公元前2000-1000年,晚于红山、龙山文化,相当于西周到春秋早期,属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次,在西部和中原地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纪录片还重点纪录了相关考古人员考察的陕西周原文化遗址、甘肃西夏王陵墓,四川金沙遗址,河南殷墟遗址、郑韩故城,中山靖王墓、湖南长沙马王堆等遗址。
其中,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掘与认定,对于研究中国商代历法和天文地理,对于中国田野考古学构建,对于研究汉字起源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铭文悬而未决问题等都有奠基之功。更为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是确定一个距今3000多年的朝代存在的铁证,还是驳斥那些怀疑中华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强有力证据,更是确证中华文明史的核心依据。
还有,西夏王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考古发现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王陵墓群共有9座皇帝陵园和250多座达官贵人墓葬,与北京明代十三陵墓规模相当,是中国现存规模相对最大、地面遗址相对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另外,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蜀王国的都邑和文明中心,它的考古发现为解开世界困惑已久的三星堆文化消失之谜提供了有力帮扶,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它不仅被视为成都城市史的开端,而且将中华巴蜀文化足足提前了3000年。而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北门遗址,是历史上对郑韩故城城门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印证了史书中对郑国“渠门”的记载,起到重要的证史、校史作用。
最后,在东南地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纪录片还重点纪录了相关考古人员考察的长江下游钱塘江与太湖流域的远古遗址代表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布的空间范围非常广阔,包括长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区域面积。通过科学测定,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③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琮、玉壁以及器形、功能、纹饰等象征沟通人神天地关系的物件,揭示了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礼制文化”之缘起;并以其最为典型的纹饰“神人兽面纹”展现出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古老信仰特征。2019年7月6日,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文明起源于近五千年前的论断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概言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纪录片《古墓探秘》对热河流域红山文化、新疆独目人山谷、陕西周原、河南殷墟、长沙马王堆、广东南越王墓、四川金沙、浙江良渚古城等地下遗址的考古整理的纪录,《考古中国》对西沙群岛沉船遗址(甘泉岛的唐宋器物,华光礁发现南朝青瓷罐、青瓷杯等)考古挖掘的纪录,还有《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对内蒙古夏家店遗址,河南郑韩故城遗址的探析解说等都是对华夏文明溯源的重要支撑。
三、传播华夏文明物像,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裴李岗的石器,仰韶半坡、庙底沟的彩陶,河姆渡的生活器皿,红山的原始纹器,良渚的玉琮,夏家店的青铜器,殷墟甲骨文,马王堆金缕玉衣,三星堆的青铜器、金沙神鸟,西沙沉船唐宋陶瓷等都是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的代表,它们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悠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互相往来的历史。
华夏众多遗物造型、风格、样式、珍贵与否等都不会影响它们在知识传承上的延续性,也不会影响它们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殊体验,它们完美地存留在那里等待后人去勘探揭秘。
著名考古學家张光直先生曾提出“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一说,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也大胆提出“殷人东渡说”猜想,认为“距今3000年前一批在战争中逃亡的殷人,在渡海途中遇到了风暴,被吹到美洲,在墨西哥建立起国家。”美国考古学家迈克芤(Michel D.Coe)在1968年的论文《圣洛伦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④
还有近年来,部分学者借助红外线探测仪、地球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不用打开墓葬的情况下,对秦始皇陵内部构造,陪葬陶俑文物等进行创新性探索,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范式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都值得借鉴。
所以,除了继续保护挖掘遗址文物,探索遗物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创新文物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时代价值之外,我们还应积极广泛传播华夏文明,探寻世界遗址文明之间的联系,积极创新设计文物符号的当代形象,为增强中华文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而提供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知识营养。
四、结语
考古纪录片应对华夏文明展开深度的历史溯源和广泛的文化推广传播。央视焦点访谈《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纪录片《考古中国》《古墓探秘》和《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对华夏文明起源和重要发展遗址展开了深度挖掘,对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遗址,对长江黄河、草原沙漠、山崖平原、海洋沉船等古代遗址进行了纪录,从青铜面具、神树象牙、陶瓷器皿、黄金玉璧,到万里长城、紫禁城,从恢宏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如法门寺地宫、虢国、殷墟、马王堆、金沙、中山国、定陵、乾陵、南越古国等都有深度纪录。
可以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现场考察、跟踪报道、专家访谈、文物解说、图像释义等多种媒介表达方式,从不同时空维度和视角侧面,全面立体化展现了三星堆、河姆渡、裴李岗、仰韶、良渚、马家窑、龙山、殷墟、敦煌等历史遗存的文化丰富性、神秘性和悠久性,传播了华夏璀璨的文明。
注释:
①《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中国文物网》,https://www.sohu.com/a/160886089_740892,2017年7月30日。
②﹝法﹞让·波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2页。
③王恺雯:《距今5300-4300!良渚古城成功申遗》,《观察者》,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7_06_508410_s.shtml,2019年7月6日。
④林木:《中外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