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没有发达的县域经济,就不会有发达的省域经济。凡是经济强省,县域经济必定发达。
在“2018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榜单中,若按县(市)所属的省份划分,拥有“百强县”最多的三个省分别为江苏(25家)、浙江(22家)和山东(19家)——众所周知,这三个省的经济实力,均排在全国前列。
在该榜单中,湖北排名第6,共有4地上榜,分别为宜都、大冶、仙桃和潜江。从整体来看,湖北的县域经济实力在全国并不占优,但若剖析上榜的这4个县(市)的发展历程,梳理它们的发展路径,探寻它们的发展规律,对其他县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4个地方分别位于鄂西、鄂东和江汉平原,看上去较为分散,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交通便利。
宜都位居以山区为主要地貌特征的鄂西地区,却地处鄂渝湘三省交界处,境内有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长江航道,以及沪蓉、宜岳等多条高速公路,距离三峡机场约30公里,可以说是“水陆铁空”全覆盖。
大冶背靠武汉,乘坐城际铁路到武汉仅需半小时,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黄石棋盘洲码头仅20公里,境内多条铁路、高速公路交会,交通便捷。
位处江汉平原的仙桃和潜江,也是如此,不仅汉江穿城而过,在家门口坐拥水运的便利,境内铁路、高速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
这4地独有的地理条件,充分诠释了“想要富,先修路”的经济规律,没有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货物不能便捷运输,资源不能快速流通,经济怎么能有大发展?仅凭这一点,那些拥有区位优势的县,在地利上就占有先发优势,更容易做大做强。 不过,在湖北省,拥有四通八达便利交通条件的县(市),远不止这4地,为何这4地能成为湖北县域经济的引领者?
工业兴,则县域兴
便捷的交通,只是县域经济能获得快速发展的地理条件,要想真正实现崛起,更关键的还在十产业的选择。
从大的方面来讲,产业分三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现实情况看,第一产业对就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有限,而还未发展到工业化后期的县城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故而第三产业也难以成为主流。对中国相当部分的县来说,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走工业化的道路,是明智的选择。
工业兴,则县域兴。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县(市)走的也是“工业兴县”的道路,只不过,那时的“工业”更多的是类似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五小”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土法上马,小打小闹,不仅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还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且易造成安全隐患。可以想象,一個县如果依靠这些“五小”企业的话,自然难以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这其中,一批发展意识超前的县(市),决定转型升级,从外地甚至国外引进大企业,通过大项目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湖北上榜的4地,无一例外都有大项目支撑。而大项目能否落地落实,对地方政府的能力是一种考验。
2001年,台湾旺旺集团负责人到仙桃考察后,留下一道难以完成的考题:100天内能建好1万多平方米厂房,我们就来!
尽管条件苛刻,但精明的仙桃人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而是加班加点在80天内建好了厂房。旺旺集团负责人深受感动,当即决定将原定上马1条生产线变成3条生产线。
“80天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回报远不止于此。2010年,在旺旺的带动下,全球印刷电路板巨头——台湾健鼎科技,以及为健鼎科技生产基板的相关配套企业也一同落户仙桃,瞬间在仙桃组建了一个大型电子电路产业基地。
“旺旺效应”还在持续发酵。10多年来,旺旺在仙桃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1个厂变成现在的8个厂,产值从最初的不足2000万元增长到数十亿元,2017年上缴税收1.3亿元,成为仙桃工业企业第一纳税大户。
如果说仙桃是用“速度与激情”征服了旺旺,那么宜都则用“保姆式服务”打动了深圳东阳光公司。
2001年11月,深圳东阳光公司落户宜都。当初,东阳光在宜都只投资了8000万元。10多年来,东阳光在宜都发展迅猛,到2017年销售收入已超160亿元,上缴税收22.6亿元。最让外地羡慕的,是10多年间,东阳光连续8次追投宜都,总投资额将超400亿元。
为何东阳光对宜都青睐有加?一件事可见一斑。2004年,宜都东阳光认为用电贵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政府提出,能不能建一座火电厂?没想到,宜都市组建书记、市长负责的专班,为东阳光申报火电厂项目。“项目跑不下来,就不回来。”当时宜都市派出的项目经办人说到做到,儿子出生时,他都还在北京跑项目。3年后,最终顺利拿到了批文。这一件事,让东阳光异常感动,也让他们与宜都结下了越来越深厚的情谊。
大冶则是“借力打力”。
2002年,大冶市领导想引进广东南海华兴玻璃公司,这家公司是劲牌小方瓶的主要供应商,但几次接触进展不大。后来,大家灵机一动,既然劲牌是华兴玻璃的大客户,能不能请劲牌的人一同招商呢?于是,他们请出了劲牌总裁吴少勋。这一回,华兴玻璃的老总动心了,当年就投资1.2亿元在大冶办厂。更让大冶市领导兴奋的是,随着劲牌销量的不断增长,华兴玻璃的产能也同步扩大,每年都在大冶新增一条生产线。
循着这条思路,一批与劲牌相关的工厂纷纷落户大冶:山东丽鹏在大冶兴建劲鹏制盖公司,江苏常州的恒鑫印务公司也把彩印生产线搬到了大冶……在这些企业的助力下,2012年,大冶成为湖北首个上榜的“百强县”。
对大多数县一级的政府来说,招商是个难题,招大项目更是难上加难。那些想尽办法招来很多大项目的县(市),容易脱颖而出。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只要大项目落地、健康运转,就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集群的力量
不过,仅仅是招来几家大公司、落地几个大项目,可能仍然难以迈进“百强县”的朋友圈。
若仔细分析湖北4个上榜县(市)的产业构成,会发现他们都选择了同一条道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集聚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发展产业集群,也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发展路径,比如广东佛山被誉为“中国鞋都”,福建晋江被称为“中国伞都”,它们就是通过产业集群打造持续竞争力的典型案例。
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拿到中部地区依然适用。
以仙桃为例,成功引进旺旺公司后,当地充分发挥旺旺的龙头带动作用,先后又引进香港真巧、北京燕京、四川米老头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仙桃,食品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0家,被授予全国第一家“中国食品产业名城”。目前,仙桃从事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 50多家,食品产业产值占该市工业比重达22.5%。
在以恒天嘉华、新发塑料为代表的非织造布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仙桃拥有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03家,中高端制品超过60%,出口份额占全国的40%,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产业基地,成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
再如潜江,充分发挥鱼米之乡资源丰富、土肥水好等优势,潜江先后引进福建好彩头、湖北周黑鸭、福建安井食品等多家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并与“虾一稻”特色产业强强聯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30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入驻,“虾一稻”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增强。2017年,潜江“虾一稻”产业综合产值达230亿元,已成为全国知名休闲食品、绿色食品项目聚集地。潜江的目标是,到2020年,“虾一稻”产业综合产值要突破800亿元。
又如大冶,2016年3月26日,大冶迎来建市以来投资额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汉龙汽车产业园。该项目占地1000亩,总投资90亿元。该项目不仅投资额大,更重要的是,项目竣工达产后,可实现年产节能汽车零部件10万套、新能源汽车(纯动力、混合动力)零部件20万套,年产值300亿元,而以汉龙汽车为龙头还带动发动机、轮毂、模具等8个配套项目,形成了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产业集群产值能突破1000亿元。
从上述县(市)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引进一个大项目,投资额可能只有几亿元最多不过几十亿元,而从引进一个项目,到延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产值能达到数百亿元甚至突破千亿元,这能帮助县(市)完成从最变到质变的飞跃。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县(市)没有几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想要跻身“百强县”,几乎没有可能。
百亿产业成为入同“门槛”,并非湖北独有的现象。连续13年位居“百强县”榜首的江苏省昆山市,就拥有1个干亿级产业集群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实现产值近5000亿元,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县”。
“八字真经”
昆山,也成为全国众多县(市)争相学习的标杆,都想弄清楚“昆山模式”背后的秘诀是什么。这其中,就包括湖北宜都。在“2018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榜单中,昆山排第1位,宜都排在第80位——而这,是湖北4个上榜县(市)的最好成绩。
2018年3月,宜都组成党政考察团远赴江浙取经。在昆山考察期间,给宜都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昆山一直把制造业转型升级放在重要地位。
上世纪80年代,昆山大力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加快发展乡镇工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乡镇工业崛起的“农转工”转型;90年代,昆山抓住浦东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实现大冶市夜景。了从发展乡镇工业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内转外”转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昆山“主攻台资”,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性园区,实现了产业园区由分散到集聚的“散转聚”转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昆山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广大的海外市场,推动制造业由“制转智”的转型。
“引领昆山转型的,无疑是昆山人‘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新精神。”这是宜都党政考察团得出的结论。考察结束后,宜都研究决定:“清零”百强荣誉,再鼓干劲,转型发展,二次跨越。
要实现二次跨越,宜都该往哪里转?化工产业曾是宜都的支柱,但位处长江边的宜都,必须要扛起“长江大保护”的光荣使命,化工企业必须关停并搬离沿江1公里之外。此时,宜都将新的目标瞄向绿色崛起,重点谋划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六大工业产业,以及康养、文旅、物流三大服务产业。
同样位处长江边的大冶,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经济转型、开放接轨、文化提升、环境创新”的转型思路,开始逐步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近年来,更是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手抓机电制造、饮品食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一手抓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体系发展向多元化、集群化、高端化迈进。
仙桃也非常重视产业转型升级,但与宜都、大冶不同的是,仙桃将现有企业技改扩规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不断助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几年来,通过技改形成的转型升级已结下累累硕果:恒天嘉华、神雾科技入选全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共有29家企业成为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
正如改革永远在路上一样,转型升级也永兀止境。无论是湖北的4个“百强县”,还是“中国第一县”昆山,它们的发展轨迹折射出的最宝贵的启示,其实只有八个字: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县域兴,则省兴;县域强,则省强。对湖北以及全国的众多县(市)来说,新的一年,又踏上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