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读书,读好书”是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对青少年们的殷切期望。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那么饱览群书是否即可满腹经纶呢?我发现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注重的是文章内容的精彩情节,往往忽略了对文字的咀嚼和品味,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这样读书的结果就是,时间花了不少,脑海里留下的只是一些电影般的情节片段,孩子的语言积累没有质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差。所以要想改变只读不品的状况,写读后感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孩子读完书之后,及时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与同学老师交流,久而久之,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反复阅读“开卷有益”
读后感,顾名思义“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怎么读呢?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比如:在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一个苹果》一文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读,边读边做记录,读到有感触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小声交流。于是,有的学生读到“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了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着一个传下,传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时写道:一个小小的苹果,为什么这么几个饥渴的战士还吃不完呢?是大家不愿吃,不舍得吃,大家都把想苹果让给自己的战友。有同学读到“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着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可以看得出,运输员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苹果,他要忍着饥渴,把这个苹果留给别的同志,这是多么的无私啊。有的同学圈出了一些外貌描写的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条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突出当时环境的恶劣,战士们不仅要时刻提防对面的敌人,残酷的战争,而且吃不饱穿不暖,忍受几天几夜饥渴的煎熬,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把唯一的一个苹果让给战友,他们是多么的伟大,无私啊!是他们这样无私的付出才换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啊!经过这样的品读,孩子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二、精心选材“宁缺毋滥”
有了深刻的品读领悟后,开始引导孩子们动笔写读后感。要写好读后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那么在《爱的教育》选文《朋友克莱蒂》的读书活动中,有的同学选择了克莱蒂连搬柴,煮咖啡的时间都在学习的主题,有的同学选择克莱蒂虽然面对繁多的负担,却能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格描写入手,有的同学从克莱蒂关心父母,勤劳懂事,一心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品质着手写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样有重点的读后感,才有深刻的领悟。孩子们通过这次读书,写读后感,也得到一次心灵的洗涤和灵魂的熏陶。很多同学在听了别的同学的读后感后,眼睛里充满了亮晶晶的泪光,他们真的被文中的人物所感动,这才达到读书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读到《一个苹果》,有的同学就联想到“5.12”中舍生忘死的解放军,在青藏高原不畏艰险的边防战士。读了《小青石》,孩子们知道只有脚踏实地地为别人服务,才是最有用的人。读了《巨人的花园》,孩子们学会了快乐要和别人分享……读后感,从文中读来的感受,领悟,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更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四、叙议结合“泾渭分明”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孩子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要写好读后感,只有多读多写,以读促写,藉写深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好书,书读好”的目的,也才能真的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获取知识,积累语言,成为未来的大方之家。
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反复阅读“开卷有益”
读后感,顾名思义“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怎么读呢?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比如:在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一个苹果》一文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读,边读边做记录,读到有感触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小声交流。于是,有的学生读到“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了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着一个传下,传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时写道:一个小小的苹果,为什么这么几个饥渴的战士还吃不完呢?是大家不愿吃,不舍得吃,大家都把想苹果让给自己的战友。有同学读到“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着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可以看得出,运输员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苹果,他要忍着饥渴,把这个苹果留给别的同志,这是多么的无私啊。有的同学圈出了一些外貌描写的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条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突出当时环境的恶劣,战士们不仅要时刻提防对面的敌人,残酷的战争,而且吃不饱穿不暖,忍受几天几夜饥渴的煎熬,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把唯一的一个苹果让给战友,他们是多么的伟大,无私啊!是他们这样无私的付出才换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啊!经过这样的品读,孩子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二、精心选材“宁缺毋滥”
有了深刻的品读领悟后,开始引导孩子们动笔写读后感。要写好读后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那么在《爱的教育》选文《朋友克莱蒂》的读书活动中,有的同学选择了克莱蒂连搬柴,煮咖啡的时间都在学习的主题,有的同学选择克莱蒂虽然面对繁多的负担,却能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格描写入手,有的同学从克莱蒂关心父母,勤劳懂事,一心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品质着手写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样有重点的读后感,才有深刻的领悟。孩子们通过这次读书,写读后感,也得到一次心灵的洗涤和灵魂的熏陶。很多同学在听了别的同学的读后感后,眼睛里充满了亮晶晶的泪光,他们真的被文中的人物所感动,这才达到读书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读到《一个苹果》,有的同学就联想到“5.12”中舍生忘死的解放军,在青藏高原不畏艰险的边防战士。读了《小青石》,孩子们知道只有脚踏实地地为别人服务,才是最有用的人。读了《巨人的花园》,孩子们学会了快乐要和别人分享……读后感,从文中读来的感受,领悟,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更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四、叙议结合“泾渭分明”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孩子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要写好读后感,只有多读多写,以读促写,藉写深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好书,书读好”的目的,也才能真的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获取知识,积累语言,成为未来的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