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海外深造的热潮。在留学热的潮流中,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理论,奥伯格的跨文化适应阶段理论及约翰·贝里的文化适应策略划分理论为基础,结合对44名留德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并借助数据分析工具SPSS试着探讨中国留德学生跨文化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选择出国接受高等教育,在这其中德国是中国学生最偏爱的留学国家之一。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德国高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总数已经高居第二位。此外,2015/2016年冬季学期中国留德大学生的数量达到34643人,相较于2013/2014年冬季学期上涨了6.72%。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固然有许多国内教育难以匹及的好处,例如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外语语言能力,尝试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切实地感受原汁原味的目的语文化等。然而,出国留学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除了紧张的学业,留学生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够顺利融入陌生的目的语文化。
文化这一单词起源于拉丁语“colere”,不仅仅意味着“照顾”、“建造”和“委任”, 同时有“崇拜”和“敬仰”的意义。[1]发展至20世纪,文化除了其教育功能,更是一只守护社会秩序的牧羊犬。特莱西认为,文化是看待社会秩序的角度,并通过交流得以实现。这种意义上说,交流是文化的手段。但与此同时,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根基,更是交流的基础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依据霍夫斯泰德的“洋葱模型”(图一),文化拥有四个层面,即象征物、英雄人物性格,礼仪以及价值观。从象征物层面到价值观层面,文化越来越难被观察和理解。象征包括单词、图片等,是一个文化最容易理解与学习的部分。而洋葱的最里层是价值,是理解一个文化的关键及最难点。[2]价值是一个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价值的形成往往发生在孩童时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原生文化所影响甚至决定,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思考与行为。[3]由于文化学习的困难性和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性以及以及国外留学生活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的高要求,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文化适应出现于个体离开母文化进入新文化的情景中。因而文化适应是“个体如何在母文化的影响下适应一个全新的文化”的过程。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需不断地经历图二中的四个阶段:准备进入新文化;正式面对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暂时性解决问题及适应了环境。循环往复,并在过程中更近地走进新文化。
文化适应不仅仅是对新文化的适应,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适应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个问题:文化适应者对母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新文化的态度。依据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约翰·贝里将文化适应策略分为四种类型(图二):
在此四种文化适应策略中,无疑融合型是最为理想的适应状态。文化适应者在保持着自己母文化的特征及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学习并寻求融入新文化。相应地,边缘型策略则是最危险的一种。文化适应着不仅没有积极融入新文化,而且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此时文化适应者“脚没有着地”,很容易走向身份迷失。
为了探究留德中国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笔者以正在德国高校留学的44位中国留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并使用SPSS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卷内容涉及留德学生们的教育程度,语言水平,教育背景,文化敏感度,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等。通过对学生们目前生活与学习状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德学生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采取了分离型的文化适应策略,2个属于融合型,1个表现为边缘型。接着筆者采取了SPSS的分析技術,对影响文化适应策略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即“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使用SPSS进行分析时,P值是至关重要的判定值:p值小于0.01说明差异极其显著,大于0.01而小于0.05说明差异显著,大于0.05则不显著。
在分析留德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其心理状况间关系时,得出的P值为0.011,小于0.05,因而我们判定,留德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与其心理状况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即,留学生德语水平越高,其心理状态越稳定,越不容易感到焦虑。
在分析文化适应策略选择与语言相关因素的关系时,P值显示小于0.05的项还有:与德国人交流的倾向;对德国课堂的适应状况;与德国邻居的关系。这些数据表明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受德语水平影响深刻,同时运用外语进行沟通的欲望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诸如教育背景、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文化敏感度、留德动机等与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结果关系并不显著,个性化较为明显。
借助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法及SPSS的专业数据分析手段我们可以一窥在德中国留学生们的文化适应现状:留德中国学生们的文化适应状况仍不理想,大多数人目前均处于分离型的状态。且伴随着出国人数的增加,中国留德学生们抱团的现象也越加明显。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或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其中留德学生的语言水平及交流的欲望影响最为明显。建立在这一实证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希望能够为中国留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供一些启发。
注释:
[1]Treichel, Dietmar (2011): Grundlegungen der Kultursoziologie. In: Treichel, Dietmar/Mayer, Claude- Helene (Hg.) (2011): Lehrbuch Kultur. Lehr- und Lernmaterialien zur Vermittlung kultureller Kompetenzen. Münster: Waxmann.
[2]Hofstede, Geert (2006): Lokales Denken, globales Handeln. Interkulturelle Zusammenarbeit und globales Management. 3. Aufl.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3]Bartel, Kai/Kempa, Thomas (Hg.) (2011):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terkulturelles Management. Pek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4]http://tse4.mm.bing.net/th?id=OIP.6xiL4LB_eqR10N7BeXjA4QEsEg&pid=15.1, 日期:25.03.2017。
[5]Berry, John W. (1980):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 In: Padilla, Amado (Hg.): Acculturation: Theory, Model and some New Findings. Boulder, CO: Westview.
【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海外深造的热潮。在留学热的潮流中,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理论,奥伯格的跨文化适应阶段理论及约翰·贝里的文化适应策略划分理论为基础,结合对44名留德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并借助数据分析工具SPSS试着探讨中国留德学生跨文化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选择出国接受高等教育,在这其中德国是中国学生最偏爱的留学国家之一。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德国高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总数已经高居第二位。此外,2015/2016年冬季学期中国留德大学生的数量达到34643人,相较于2013/2014年冬季学期上涨了6.72%。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固然有许多国内教育难以匹及的好处,例如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外语语言能力,尝试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切实地感受原汁原味的目的语文化等。然而,出国留学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除了紧张的学业,留学生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够顺利融入陌生的目的语文化。
文化这一单词起源于拉丁语“colere”,不仅仅意味着“照顾”、“建造”和“委任”, 同时有“崇拜”和“敬仰”的意义。[1]发展至20世纪,文化除了其教育功能,更是一只守护社会秩序的牧羊犬。特莱西认为,文化是看待社会秩序的角度,并通过交流得以实现。这种意义上说,交流是文化的手段。但与此同时,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根基,更是交流的基础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依据霍夫斯泰德的“洋葱模型”(图一),文化拥有四个层面,即象征物、英雄人物性格,礼仪以及价值观。从象征物层面到价值观层面,文化越来越难被观察和理解。象征包括单词、图片等,是一个文化最容易理解与学习的部分。而洋葱的最里层是价值,是理解一个文化的关键及最难点。[2]价值是一个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价值的形成往往发生在孩童时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原生文化所影响甚至决定,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思考与行为。[3]由于文化学习的困难性和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性以及以及国外留学生活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的高要求,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文化适应出现于个体离开母文化进入新文化的情景中。因而文化适应是“个体如何在母文化的影响下适应一个全新的文化”的过程。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需不断地经历图二中的四个阶段:准备进入新文化;正式面对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暂时性解决问题及适应了环境。循环往复,并在过程中更近地走进新文化。
文化适应不仅仅是对新文化的适应,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适应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个问题:文化适应者对母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新文化的态度。依据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约翰·贝里将文化适应策略分为四种类型(图二):
在此四种文化适应策略中,无疑融合型是最为理想的适应状态。文化适应者在保持着自己母文化的特征及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学习并寻求融入新文化。相应地,边缘型策略则是最危险的一种。文化适应着不仅没有积极融入新文化,而且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此时文化适应者“脚没有着地”,很容易走向身份迷失。
为了探究留德中国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笔者以正在德国高校留学的44位中国留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并使用SPSS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卷内容涉及留德学生们的教育程度,语言水平,教育背景,文化敏感度,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等。通过对学生们目前生活与学习状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德学生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采取了分离型的文化适应策略,2个属于融合型,1个表现为边缘型。接着筆者采取了SPSS的分析技術,对影响文化适应策略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即“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使用SPSS进行分析时,P值是至关重要的判定值:p值小于0.01说明差异极其显著,大于0.01而小于0.05说明差异显著,大于0.05则不显著。
在分析留德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其心理状况间关系时,得出的P值为0.011,小于0.05,因而我们判定,留德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与其心理状况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即,留学生德语水平越高,其心理状态越稳定,越不容易感到焦虑。
在分析文化适应策略选择与语言相关因素的关系时,P值显示小于0.05的项还有:与德国人交流的倾向;对德国课堂的适应状况;与德国邻居的关系。这些数据表明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受德语水平影响深刻,同时运用外语进行沟通的欲望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诸如教育背景、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文化敏感度、留德动机等与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结果关系并不显著,个性化较为明显。
借助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法及SPSS的专业数据分析手段我们可以一窥在德中国留学生们的文化适应现状:留德中国学生们的文化适应状况仍不理想,大多数人目前均处于分离型的状态。且伴随着出国人数的增加,中国留德学生们抱团的现象也越加明显。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或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其中留德学生的语言水平及交流的欲望影响最为明显。建立在这一实证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希望能够为中国留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供一些启发。
注释:
[1]Treichel, Dietmar (2011): Grundlegungen der Kultursoziologie. In: Treichel, Dietmar/Mayer, Claude- Helene (Hg.) (2011): Lehrbuch Kultur. Lehr- und Lernmaterialien zur Vermittlung kultureller Kompetenzen. Münster: Waxmann.
[2]Hofstede, Geert (2006): Lokales Denken, globales Handeln. Interkulturelle Zusammenarbeit und globales Management. 3. Aufl.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3]Bartel, Kai/Kempa, Thomas (Hg.) (2011):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terkulturelles Management. Pek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4]http://tse4.mm.bing.net/th?id=OIP.6xiL4LB_eqR10N7BeXjA4QEsEg&pid=15.1, 日期:25.03.2017。
[5]Berry, John W. (1980):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 In: Padilla, Amado (Hg.): Acculturation: Theory, Model and some New Findings. Boulder, CO: West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