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稻曲病在南繁基地制种田不断扩散蔓延,危害有所加重,一般病穗率10%~15%,发病重田病穗率25%~30%,已成为南繁水稻制种田重要病害之一。根据多年实践,分析了近年来南繁水稻制种田稻曲病逐年加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7.006
1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提升,但稻曲病依旧零星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海南地区晚稻田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特别是近年来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面积不断扩大、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扩繁、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组合)更新换代快、密植程度增加,再加上3月后南繁基地多变气候影响,每年在南繁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稻曲病,尤其是近几年,这种发生面积开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研究发现,在南繁育种基地的一些地区,南繁水稻制种在2009年面积为4 596 hm2,其中,发生稻曲病的面积为1 042 hm2;2010年的南繁水稻制种面积为
4 765 hm2,发生稻曲病面积1 395 hm2;2011年南繁水稻制种面积为5 241 hm2,其中,发生稻曲病面积为2 378 hm2。
产生问题的发病制种地一般病穗率10%~15%,发病重田病穗率30%~35%。稻曲病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繁制种产量造成了影响,更是让病粒很难被剔除出来,因此导致所需要进行种植的种子净度大幅度降低,对种子的质量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2 田间发病症状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只为害部分谷粒,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一穗中仅几粒或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三四倍。调查研究发现,发病的植物起病菌主要存在于颖壳内,刚开始患病时受侵害谷粒表现为颖壳稍张开,并且会产生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物,然后慢慢膨大,最终完全将颖壳包裹,使其变成如玉米粒大小的稻曲,近球形,表面平滑,黄色并有薄膜包被,慢慢演变成为绿色后开始产生龟裂现象,同时伴有黑绿色粉末散出,这种物质就是患病作物的致病菌厚垣孢子。
3 侵染规律
在南繁育种基地,水稻制种田大多都在3月上中旬至4月初抽穗,受到清明风的阴雨天气影响,这段时间的温度为24~31 ℃,非常利于病菌发育。南繁育种田稻曲病3月上旬初见于早播的二系水稻育种田,常见在培矮64S、培两优特青、培矮64S等品种(组合)制种田发生,3月中旬为早播的二系水稻育种田发病高峰期;三系水稻育种田4月上旬为稻曲病初发期,常在冈优22、益丰优121、新两优901、中优161、甬优13号等品种(组合)制种田发生,4月中旬为三系杂交稻制种田稻曲病发病高峰期。
4 病害流行加重因素
4.1 田间菌源累积量大
由于南繁制种田使用机械收割时,稻曲病菌核、病(秕)谷直接筛选吹到田间地面上,造成田间菌源逐年累积。加之当地种植的晚稻田的种植户对作物的防病观念相对较为淡薄,因此没有进行科学的稻曲病防治研究,一般没有采取防治措施或防治措施不当[1]。特别是收割时随手将患病的病粒丢弃在稻田,没有科学有效地清理。并且晒谷时,没有把清除的病粒有效地处理干净,致使稻曲病的病原菌逐年累积增多。
4.2 种植感病亲本品种(组合)
制种田品种(组合)亲本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在南繁基地发病高峰期调查,协优48、跃丰325、优优691、两优126、两优396、天涯晚优1、中优18等组合亲本病穗率在1%~5%,抗性较好;冈优22、益丰优121、新两优901、中优161、甬优13号等组合亲本病重田病穗率在15%~25%,表现为较感病。所以,品种抗性是导致稻曲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生育期长、抽穗晚的比生育期短、抽穗早亲本的品种易感病。伴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如今人们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新时代背景下的优质稻以及超级稻每年的种植面积得到了很大的增加,然而大部分的优质杂交稻中的不育系作物品种由于其本身的抗病性较弱,导致了这种常见的作物患病率在南繁育种基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4.3 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
在每年的3月到4月初,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中的作物基本上都处于抽穗时期,是杂交水稻制种田最易发病时期,这段时间正好是海南南部天气多变的季节,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影响,往往会造成气温均在稻曲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24~31 ℃)[2],相对湿度90%以上,早晨露水多,叶片表面沾满水滴,利于病菌的萌发、浸染和繁殖,而且使水稻的抗病力减弱,导致稻曲病的發生和流行。
4.4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4.4.1 播种带病种子
当年发病重的田块亲本种子,如果不经消毒就直接播种,由于田间种子带菌量大,将成为稻曲病的初侵染源,有可能在抽穗扬花期发病。
4.4.2 施肥不当
在南繁育种基地,因有机肥多被当地农民用来种植瓜菜,所以水稻制种田一般很少或不施有机肥,加之繁、制种公司为了追求较高的产量而偏施氮肥,致使后期贪青迟熟,叶片过浓,导致田间的阴蔽将为明显,不仅是透光差通风也较为困难,导致整体的制种田湿度提高,致使病害发生率增加。
4.4.3 灌水不当
部分种植户由于担心稻田出现脱水现象,因此对其采用深水灌溉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稻株根系本身的生长,更降低了作物的抗病力,同时,由于田间的湿度被人为地提升,导致其本身的患病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稻田。
4.5 错过最佳施药期
科学有规划地防治稻曲病,需要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手段,在种植前或者是发病初期用药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侵染花器现象。而在南繁基地水稻育种田中,常见育种人员在发生了明显的患病现象时才开始补救,然而防治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施药的时机不对,加上后期阴雨天气多,均导致稻曲病的发生。 5 防治对策
5.1 选育高产优质抗病亲本杂交新品种
对于稻曲病的抗性研究,国内目前还局限在形态抗性研究上。应做好当地主栽及后备品种、育种材料的抗性调查、比较和筛选工作,加快培育出高产抗稻曲病优良品种的速度。
5.2 加强侵染源头的防控
原种场、良种场繁殖的杂交亲本稻田,应加强稻曲病的预防,同时坚持不在病区建立亲本种子繁殖田,凡是已感染了稻曲病的品種不宜留作稻种。繁、制种企业不要到病区的原种场、良种场购买亲本种子,从源头堵截侵染源。
5.3 播前土壤处理
杂交稻种收割后及时深耕晒垡,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稻草不直接还田,清除田旁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初侵染的来源。在土壤备耕时,最好需要对所需要种植的土地撒施生石灰,剂量为750 kg/hm2,起到消灭土壤菌源的作用。
5.4 科学优化轮作周期
轮作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翌年菌源,应参照当地的相关气候天气资料,以及所需要选择的亲本品种本身的特征进行。科学规划播插期,尽量避免气候对作物的致病影响。
5.5 强化作物的栽培管理
基肥的使用量要充足,同时多使用农家肥进行营养供给,尽量不使用氮肥,配合施磷、钾肥,注重对穗肥的使用;同时尽量提升硅肥的使用量,以此来有效地提升水稻抗病能力;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避免形成稻曲病易发的田间小气候,以控制稻曲病的发生。及时摘除病粒,同时需要将患病的病粒深埋或者直接烧毁。收割发病稻田中的水稻后,需要进一步深翻和晒田处理。
5.6 药剂防治
5.6.1 播种前种子消毒
携带稻曲病菌亲本种子是南繁育种田的主要侵染源,必须对亲本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播种前用85%强氯精300~400倍液对种子进行浸种消毒。其方法是:浸种前晒种l~2 d,浸种时先在清水中预浸12 h,再放入300~500倍强氯精消毒液中浸12 h,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两三次,洗净后催芽播种。也可使用浓度为50%多菌灵WP 500倍液浸种,时间为24 h,或者是采用浓度为50%的甲基硫菌灵WP 1000倍液浸种32 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播种。
5.6.2 大田用药防治
第1次用药在水稻孕穗后期(幼穗分化第七期),第2次用药在水稻破口期(约50%水稻破口),齐穗后防治效果差。
第一次用20%瘟曲克星WP 120~150 g/667 m2或20%井冈霉素SP 35~50 g/667 m2或25%络氨铜 AS 100~
120 mL/667 m2防治一次。第二次用20%粉锈宁粉剂1.5 kg/
667 m2或多菌灵乳油2 250 mL/667 m2,对水450 kg防治
1次,药液要喷细喷匀,注意对下层穗喷施。喷施后24 h内遇大雨冲刷应补喷1次。
参考文献
[1]黄瑞荣,李湘民,华菊玲,等.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4):718-722.
[2]沈卫新.稻曲病侵染时期和流行因素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0):9-11.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7.006
1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提升,但稻曲病依旧零星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海南地区晚稻田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特别是近年来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面积不断扩大、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扩繁、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组合)更新换代快、密植程度增加,再加上3月后南繁基地多变气候影响,每年在南繁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稻曲病,尤其是近几年,这种发生面积开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研究发现,在南繁育种基地的一些地区,南繁水稻制种在2009年面积为4 596 hm2,其中,发生稻曲病的面积为1 042 hm2;2010年的南繁水稻制种面积为
4 765 hm2,发生稻曲病面积1 395 hm2;2011年南繁水稻制种面积为5 241 hm2,其中,发生稻曲病面积为2 378 hm2。
产生问题的发病制种地一般病穗率10%~15%,发病重田病穗率30%~35%。稻曲病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繁制种产量造成了影响,更是让病粒很难被剔除出来,因此导致所需要进行种植的种子净度大幅度降低,对种子的质量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2 田间发病症状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只为害部分谷粒,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一穗中仅几粒或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三四倍。调查研究发现,发病的植物起病菌主要存在于颖壳内,刚开始患病时受侵害谷粒表现为颖壳稍张开,并且会产生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物,然后慢慢膨大,最终完全将颖壳包裹,使其变成如玉米粒大小的稻曲,近球形,表面平滑,黄色并有薄膜包被,慢慢演变成为绿色后开始产生龟裂现象,同时伴有黑绿色粉末散出,这种物质就是患病作物的致病菌厚垣孢子。
3 侵染规律
在南繁育种基地,水稻制种田大多都在3月上中旬至4月初抽穗,受到清明风的阴雨天气影响,这段时间的温度为24~31 ℃,非常利于病菌发育。南繁育种田稻曲病3月上旬初见于早播的二系水稻育种田,常见在培矮64S、培两优特青、培矮64S等品种(组合)制种田发生,3月中旬为早播的二系水稻育种田发病高峰期;三系水稻育种田4月上旬为稻曲病初发期,常在冈优22、益丰优121、新两优901、中优161、甬优13号等品种(组合)制种田发生,4月中旬为三系杂交稻制种田稻曲病发病高峰期。
4 病害流行加重因素
4.1 田间菌源累积量大
由于南繁制种田使用机械收割时,稻曲病菌核、病(秕)谷直接筛选吹到田间地面上,造成田间菌源逐年累积。加之当地种植的晚稻田的种植户对作物的防病观念相对较为淡薄,因此没有进行科学的稻曲病防治研究,一般没有采取防治措施或防治措施不当[1]。特别是收割时随手将患病的病粒丢弃在稻田,没有科学有效地清理。并且晒谷时,没有把清除的病粒有效地处理干净,致使稻曲病的病原菌逐年累积增多。
4.2 种植感病亲本品种(组合)
制种田品种(组合)亲本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在南繁基地发病高峰期调查,协优48、跃丰325、优优691、两优126、两优396、天涯晚优1、中优18等组合亲本病穗率在1%~5%,抗性较好;冈优22、益丰优121、新两优901、中优161、甬优13号等组合亲本病重田病穗率在15%~25%,表现为较感病。所以,品种抗性是导致稻曲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生育期长、抽穗晚的比生育期短、抽穗早亲本的品种易感病。伴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如今人们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新时代背景下的优质稻以及超级稻每年的种植面积得到了很大的增加,然而大部分的优质杂交稻中的不育系作物品种由于其本身的抗病性较弱,导致了这种常见的作物患病率在南繁育种基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4.3 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
在每年的3月到4月初,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中的作物基本上都处于抽穗时期,是杂交水稻制种田最易发病时期,这段时间正好是海南南部天气多变的季节,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影响,往往会造成气温均在稻曲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24~31 ℃)[2],相对湿度90%以上,早晨露水多,叶片表面沾满水滴,利于病菌的萌发、浸染和繁殖,而且使水稻的抗病力减弱,导致稻曲病的發生和流行。
4.4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4.4.1 播种带病种子
当年发病重的田块亲本种子,如果不经消毒就直接播种,由于田间种子带菌量大,将成为稻曲病的初侵染源,有可能在抽穗扬花期发病。
4.4.2 施肥不当
在南繁育种基地,因有机肥多被当地农民用来种植瓜菜,所以水稻制种田一般很少或不施有机肥,加之繁、制种公司为了追求较高的产量而偏施氮肥,致使后期贪青迟熟,叶片过浓,导致田间的阴蔽将为明显,不仅是透光差通风也较为困难,导致整体的制种田湿度提高,致使病害发生率增加。
4.4.3 灌水不当
部分种植户由于担心稻田出现脱水现象,因此对其采用深水灌溉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稻株根系本身的生长,更降低了作物的抗病力,同时,由于田间的湿度被人为地提升,导致其本身的患病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稻田。
4.5 错过最佳施药期
科学有规划地防治稻曲病,需要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手段,在种植前或者是发病初期用药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侵染花器现象。而在南繁基地水稻育种田中,常见育种人员在发生了明显的患病现象时才开始补救,然而防治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施药的时机不对,加上后期阴雨天气多,均导致稻曲病的发生。 5 防治对策
5.1 选育高产优质抗病亲本杂交新品种
对于稻曲病的抗性研究,国内目前还局限在形态抗性研究上。应做好当地主栽及后备品种、育种材料的抗性调查、比较和筛选工作,加快培育出高产抗稻曲病优良品种的速度。
5.2 加强侵染源头的防控
原种场、良种场繁殖的杂交亲本稻田,应加强稻曲病的预防,同时坚持不在病区建立亲本种子繁殖田,凡是已感染了稻曲病的品種不宜留作稻种。繁、制种企业不要到病区的原种场、良种场购买亲本种子,从源头堵截侵染源。
5.3 播前土壤处理
杂交稻种收割后及时深耕晒垡,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稻草不直接还田,清除田旁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初侵染的来源。在土壤备耕时,最好需要对所需要种植的土地撒施生石灰,剂量为750 kg/hm2,起到消灭土壤菌源的作用。
5.4 科学优化轮作周期
轮作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翌年菌源,应参照当地的相关气候天气资料,以及所需要选择的亲本品种本身的特征进行。科学规划播插期,尽量避免气候对作物的致病影响。
5.5 强化作物的栽培管理
基肥的使用量要充足,同时多使用农家肥进行营养供给,尽量不使用氮肥,配合施磷、钾肥,注重对穗肥的使用;同时尽量提升硅肥的使用量,以此来有效地提升水稻抗病能力;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避免形成稻曲病易发的田间小气候,以控制稻曲病的发生。及时摘除病粒,同时需要将患病的病粒深埋或者直接烧毁。收割发病稻田中的水稻后,需要进一步深翻和晒田处理。
5.6 药剂防治
5.6.1 播种前种子消毒
携带稻曲病菌亲本种子是南繁育种田的主要侵染源,必须对亲本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播种前用85%强氯精300~400倍液对种子进行浸种消毒。其方法是:浸种前晒种l~2 d,浸种时先在清水中预浸12 h,再放入300~500倍强氯精消毒液中浸12 h,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两三次,洗净后催芽播种。也可使用浓度为50%多菌灵WP 500倍液浸种,时间为24 h,或者是采用浓度为50%的甲基硫菌灵WP 1000倍液浸种32 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播种。
5.6.2 大田用药防治
第1次用药在水稻孕穗后期(幼穗分化第七期),第2次用药在水稻破口期(约50%水稻破口),齐穗后防治效果差。
第一次用20%瘟曲克星WP 120~150 g/667 m2或20%井冈霉素SP 35~50 g/667 m2或25%络氨铜 AS 100~
120 mL/667 m2防治一次。第二次用20%粉锈宁粉剂1.5 kg/
667 m2或多菌灵乳油2 250 mL/667 m2,对水450 kg防治
1次,药液要喷细喷匀,注意对下层穗喷施。喷施后24 h内遇大雨冲刷应补喷1次。
参考文献
[1]黄瑞荣,李湘民,华菊玲,等.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4):718-722.
[2]沈卫新.稻曲病侵染时期和流行因素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0):9-1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