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我记得庄周说过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想到这话,我内心有些绝望,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无限的知识,显然是徒劳的。难道人注定是无知的吗?即便这是不可完成的使命,我也不能放弃。我时常这样安慰我自己:真正智慧,不仅在于意识到自己已经知道多少,而且更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就是我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老子:你讲这种自知之明我是很认同的。人的知识在本质上就有缺陷的。人的知识,越完备越有缺陷,否定自己的无知是对天道的傲慢。统治者所犯的最大恶,就是自以为高明。统治者决不能自以为高明,而把民众当傻瓜。掌权者必然的无知也排除了存在全能与全善的政府的可能性。要知道,全知与全能和全善,是互相关联的。全知是前提,如果全知不成立,全能和全善也就自动不成立。就是说,一个做不到全知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做到全能和全善的。有道的政体是建立在相对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为什么我特别强调政府要无为,因为政府若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不该胡乱作为。
孔子:我认为,无自知之明的人是很可怕的。为人要老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老子:没有自知之明的个人固然可怕,但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政府更加可怕。古今中外,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普通人是否有自知之明,对他自己很重要,对他人则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政府要有自知之明,这对全体民众都很重要。统治者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知道、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还装作什么都知道。全知,除了天道、上帝这样的超验的主宰能做到,凡人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连准确地知道自己如何无知也是很难做到的。人的无知的绝对性在于人无法绝对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断言自己不知道什么,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既然不知道,又如何知道?如果知道自己无知,只能是一种感觉和态度。一个人、一个政府并无能力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只有无知本身是可以确定的。
但是也别把这种无知当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知是天道赋予个人和政府的一种德性。无知之德意味着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抱有深深的怀疑。它要求统治者不要去回避、粉饰自己的无知,更不要装作全知、全能。
孔子:可是,在无知与美德之间可以划等号吗?无知的人就是有美德的人吗?就算是无知能转化成美德,难道不需要什么先决条件吗?
老子:追问得好。要想使无知成为美德,还真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知道并承认自己无知,懂得越有知越无知的道理。知识的局限并没有随着科学进步在不断消失。我们知识的局限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它们的作用恰恰在于使我们认清这种局限。知识越多,呈现出的无知的领域就越多。越有知识,越要面对更大的无知。科学和理性都不能帮助我们克服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人能够、而且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和掌握全部的知识。任何人、任何政府所能掌握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总之,无知是不可克服的。人的真正智慧,不仅在于意识到自己已经知道多少,而且更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
孔子:如果无知是不可克服的,那学习还有什么用?若如此,增加知识还有什么意义?
老子:不!即便不能变得全知,增加知识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积极的方面,你的知识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从消极的方面看,你的知识越多,你就越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无知。无知者无畏,知无知者才有所畏惧。
孔子:我虽然承认人人都是无知的,但我总认为,人们通过不懈地勤奋学习,能够完备自己的知识,起码圣明的君王有能力完备自己的知识。否则,一个国家若是一个明白的人也没有,那谁来领导大家?
老子:人的知识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可完备,在绝对意义是不可完备的,这对包括帝王在内的任何人都不例外。如果人是全知的,还要天道干什么?所有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没有人能够通晓一切,或掌握全部的终极真理。我们仰则不知天,俯则不知地。外则不知人,内则不知己。看看人自身,大部分活动都不听你的指挥,起码植物神经不听你的,大部分的活动你是意识不到的。一个人尚且不知自身,一个政府怎能全知社会?一个人尚且不能指挥全身,政府怎能妄称要社会围着自己团团转?出于(尤其是政治)利害的考虑,权贵绝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无知,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穿着新衣的皇帝。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发现并掌握历史规律,除了江湖骗子。所以,区分一种统治是有道还是无道,不妨从统治者对待自己知识状况的态度来分析。有道的政府知道自己的缺陷与不足,知道自己能力有限。
孔子:国人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无数的昏君也的确验证了这一民间智慧。要是当局者不迷该多好?我总觉得,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所有的知识尽管是分散的,但却是可以集中的,并且最终连同终极真理一道被贤君所掌握,那于家国天下岂不是大好事?
老子:当局者迷,这不仅不是坏事,而且绝对是太好不过的事情。与你的看法相反,所有的知识并不构成一个整体,事实和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总和。对人类来说,未知的领域永远存在;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知识可以交流,可以扩展,但却不可能完全被集中于个别人或个别机构手中,更不可能连同终极真理被个别人所完全掌握。
孔子:您说得太快了。请等一下,为什么说当局者迷是好事?我很不解。请您指教!
老子:岁数大了,讲话难免有脱节的地方,请谅解。我觉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听起来有些绝对化,但确实是真理。这个铁律断定,不论一个人原来是否明白,只要变成了当局者,就必然迷糊不清。我们要感谢这个当局者迷的铁律。如果当局者全知全能,什么都明白,老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当局者迷,民众的知识才有了发挥的空间;当局者迷,才有了对当局者权力和作为严加监督的必要。既然当局者注定迷糊,那么,就必然会犯错误。所以关于当局者圣明不过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既然人是不可能全知的,政府是由无知的凡人组成的,当然不会有全知的政府。碰巧,国人一直习惯于称统治者和政府为“当局”,而且朝野都不排斥这个称呼。
无知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当局者能够充分掌握分散在全社会个人手中的全部知识。因此迷糊是必然的。只有在没有统一目标的秩序中的人才是自由的。若是某一秩序把公共目标强加给个人,并强迫大家去追求这一目标,就只有把个人变成秩序机器上被指定部位的零部件,这样也就根本談不上个人的自由了。正是当局者迷,个人的自由才有可能。如果有全知的人,如果我们能洞察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一切,我们也就没有多少自由了。
全知的假定之所以剥夺自由,是因为它没有为可能性留下空间,它要求人们始终走少数人所发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相反,若是由政府来决定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乃至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知识、机会和追求,必然会造成对知识的轻视,助长对政治权威的盲从,造成自由的失落,最终导致秩序的崩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统治者们,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很难能可贵;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愚不可及了。有道的政府能够正视自己的愚昧,因为它把愚昧当作愚昧。只有把愚昧当愚昧,才有可能纠正愚昧。
老子:你讲这种自知之明我是很认同的。人的知识在本质上就有缺陷的。人的知识,越完备越有缺陷,否定自己的无知是对天道的傲慢。统治者所犯的最大恶,就是自以为高明。统治者决不能自以为高明,而把民众当傻瓜。掌权者必然的无知也排除了存在全能与全善的政府的可能性。要知道,全知与全能和全善,是互相关联的。全知是前提,如果全知不成立,全能和全善也就自动不成立。就是说,一个做不到全知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做到全能和全善的。有道的政体是建立在相对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为什么我特别强调政府要无为,因为政府若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不该胡乱作为。
孔子:我认为,无自知之明的人是很可怕的。为人要老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老子:没有自知之明的个人固然可怕,但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政府更加可怕。古今中外,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普通人是否有自知之明,对他自己很重要,对他人则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政府要有自知之明,这对全体民众都很重要。统治者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知道、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还装作什么都知道。全知,除了天道、上帝这样的超验的主宰能做到,凡人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连准确地知道自己如何无知也是很难做到的。人的无知的绝对性在于人无法绝对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断言自己不知道什么,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既然不知道,又如何知道?如果知道自己无知,只能是一种感觉和态度。一个人、一个政府并无能力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只有无知本身是可以确定的。
但是也别把这种无知当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知是天道赋予个人和政府的一种德性。无知之德意味着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抱有深深的怀疑。它要求统治者不要去回避、粉饰自己的无知,更不要装作全知、全能。
孔子:可是,在无知与美德之间可以划等号吗?无知的人就是有美德的人吗?就算是无知能转化成美德,难道不需要什么先决条件吗?
老子:追问得好。要想使无知成为美德,还真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知道并承认自己无知,懂得越有知越无知的道理。知识的局限并没有随着科学进步在不断消失。我们知识的局限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它们的作用恰恰在于使我们认清这种局限。知识越多,呈现出的无知的领域就越多。越有知识,越要面对更大的无知。科学和理性都不能帮助我们克服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人能够、而且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和掌握全部的知识。任何人、任何政府所能掌握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总之,无知是不可克服的。人的真正智慧,不仅在于意识到自己已经知道多少,而且更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
孔子:如果无知是不可克服的,那学习还有什么用?若如此,增加知识还有什么意义?
老子:不!即便不能变得全知,增加知识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积极的方面,你的知识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从消极的方面看,你的知识越多,你就越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无知。无知者无畏,知无知者才有所畏惧。
孔子:我虽然承认人人都是无知的,但我总认为,人们通过不懈地勤奋学习,能够完备自己的知识,起码圣明的君王有能力完备自己的知识。否则,一个国家若是一个明白的人也没有,那谁来领导大家?
老子:人的知识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可完备,在绝对意义是不可完备的,这对包括帝王在内的任何人都不例外。如果人是全知的,还要天道干什么?所有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没有人能够通晓一切,或掌握全部的终极真理。我们仰则不知天,俯则不知地。外则不知人,内则不知己。看看人自身,大部分活动都不听你的指挥,起码植物神经不听你的,大部分的活动你是意识不到的。一个人尚且不知自身,一个政府怎能全知社会?一个人尚且不能指挥全身,政府怎能妄称要社会围着自己团团转?出于(尤其是政治)利害的考虑,权贵绝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无知,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穿着新衣的皇帝。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发现并掌握历史规律,除了江湖骗子。所以,区分一种统治是有道还是无道,不妨从统治者对待自己知识状况的态度来分析。有道的政府知道自己的缺陷与不足,知道自己能力有限。
孔子:国人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无数的昏君也的确验证了这一民间智慧。要是当局者不迷该多好?我总觉得,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所有的知识尽管是分散的,但却是可以集中的,并且最终连同终极真理一道被贤君所掌握,那于家国天下岂不是大好事?
老子:当局者迷,这不仅不是坏事,而且绝对是太好不过的事情。与你的看法相反,所有的知识并不构成一个整体,事实和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总和。对人类来说,未知的领域永远存在;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知识可以交流,可以扩展,但却不可能完全被集中于个别人或个别机构手中,更不可能连同终极真理被个别人所完全掌握。
孔子:您说得太快了。请等一下,为什么说当局者迷是好事?我很不解。请您指教!
老子:岁数大了,讲话难免有脱节的地方,请谅解。我觉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听起来有些绝对化,但确实是真理。这个铁律断定,不论一个人原来是否明白,只要变成了当局者,就必然迷糊不清。我们要感谢这个当局者迷的铁律。如果当局者全知全能,什么都明白,老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当局者迷,民众的知识才有了发挥的空间;当局者迷,才有了对当局者权力和作为严加监督的必要。既然当局者注定迷糊,那么,就必然会犯错误。所以关于当局者圣明不过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既然人是不可能全知的,政府是由无知的凡人组成的,当然不会有全知的政府。碰巧,国人一直习惯于称统治者和政府为“当局”,而且朝野都不排斥这个称呼。
无知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当局者能够充分掌握分散在全社会个人手中的全部知识。因此迷糊是必然的。只有在没有统一目标的秩序中的人才是自由的。若是某一秩序把公共目标强加给个人,并强迫大家去追求这一目标,就只有把个人变成秩序机器上被指定部位的零部件,这样也就根本談不上个人的自由了。正是当局者迷,个人的自由才有可能。如果有全知的人,如果我们能洞察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一切,我们也就没有多少自由了。
全知的假定之所以剥夺自由,是因为它没有为可能性留下空间,它要求人们始终走少数人所发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相反,若是由政府来决定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乃至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知识、机会和追求,必然会造成对知识的轻视,助长对政治权威的盲从,造成自由的失落,最终导致秩序的崩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统治者们,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很难能可贵;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愚不可及了。有道的政府能够正视自己的愚昧,因为它把愚昧当作愚昧。只有把愚昧当愚昧,才有可能纠正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