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更加关注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想水平。就历史学科而言,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死记硬背难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通过核心素养的指导性教学,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利用核心素養对学生们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与能力教学,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极大的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100
引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通过五大核心素养的综合教学,从基础知识到技能方法,认真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思想水平,无论是学生的当前学习,还是未来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多从教材内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历史知识,以教师讲解和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要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综合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而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知识点极其庞杂,如果不帮助学生们理清脉络,不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学生们难以突破自己的瓶颈,学习效率很低,也无法真正从历史学科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正确的历史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唯物史观出发,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念,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们更加深入学习历史知识打下基础。关于社会本源和社会进步力量的根本性问题,特别考验学生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唯物史观中的根本性观点。例如在学习“传统农耕生活”这一节课时,要向同学们灌输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延续,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从事劳动、生产物质资料、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根本性力量。让同学们正确的认识唯物史观以及时空观念,认识到特定时间和地点存在的紧密联系,并能够将历史地图运用到教学之中,让同学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学习历史,提高自身能力。
三、通过史料实证,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窥探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具。史料实证主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分辨并抽取其中可以利用的资料,去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史料实证的能力十分重要,众多历史知识、历史观点都是从史料之中分析理解得出来的。当前,高考的命题也更多关注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从初中阶段开始,教师就应当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搜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史料,拓宽学生们的知识点,丰富课堂内容,让同学们尝试着在课堂上分析相关史料内容,从中收获有用的知识,并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多多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历史纪录片内容,来让同学们去学习、观看和理解。通过珍贵历史文物、历史资料和文字记录的学习和认知,深刻揭露和批判侵略者的罪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明白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帮助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养,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更加高尚品德和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是我国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品德。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更加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独立的人格,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国家的建设者。
我国自古以来推崇舍身取义,坚持家国一体,坚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用他们的个人品质和精神来激励和感染学生们,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例如,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坚持抗击异族入侵,收复失地的岳飞;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近代民族英雄等等。用他们的个人精神和高尚品质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更加关注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品德培养。从五大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枯燥沉闷、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吕生富.谈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02:63.
[2]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
[3]尹小平.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94-195.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100
引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通过五大核心素养的综合教学,从基础知识到技能方法,认真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思想水平,无论是学生的当前学习,还是未来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多从教材内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历史知识,以教师讲解和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要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综合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而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知识点极其庞杂,如果不帮助学生们理清脉络,不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学生们难以突破自己的瓶颈,学习效率很低,也无法真正从历史学科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正确的历史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唯物史观出发,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念,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们更加深入学习历史知识打下基础。关于社会本源和社会进步力量的根本性问题,特别考验学生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唯物史观中的根本性观点。例如在学习“传统农耕生活”这一节课时,要向同学们灌输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延续,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从事劳动、生产物质资料、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根本性力量。让同学们正确的认识唯物史观以及时空观念,认识到特定时间和地点存在的紧密联系,并能够将历史地图运用到教学之中,让同学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学习历史,提高自身能力。
三、通过史料实证,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窥探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具。史料实证主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分辨并抽取其中可以利用的资料,去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史料实证的能力十分重要,众多历史知识、历史观点都是从史料之中分析理解得出来的。当前,高考的命题也更多关注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从初中阶段开始,教师就应当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搜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史料,拓宽学生们的知识点,丰富课堂内容,让同学们尝试着在课堂上分析相关史料内容,从中收获有用的知识,并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多多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历史纪录片内容,来让同学们去学习、观看和理解。通过珍贵历史文物、历史资料和文字记录的学习和认知,深刻揭露和批判侵略者的罪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明白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帮助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养,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更加高尚品德和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是我国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品德。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更加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独立的人格,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国家的建设者。
我国自古以来推崇舍身取义,坚持家国一体,坚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用他们的个人品质和精神来激励和感染学生们,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例如,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坚持抗击异族入侵,收复失地的岳飞;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近代民族英雄等等。用他们的个人精神和高尚品质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更加关注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品德培养。从五大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枯燥沉闷、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吕生富.谈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02:63.
[2]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
[3]尹小平.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