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棋书画诗酒花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卷帙中,从来不乏酒的身影。作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产生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述和描写。《诗经》共305篇,“酒”字共出现了63次。如在《郑风?女曰鸡鸣》中,“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以酒佐情,描写了夫妇和乐的幸福场景。
从《诗经》中关于酒的描写可以看出,酒从一开始就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以后再没有分开。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诗歌从此就弥漫着酒的芬芳,这一弥漫就是两千五百多年。诗人余光中对李白有一段凝练传神的描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酒给了李白俊逸的才思,也给了唐诗绝代的风华。翻阅唐诗,可以发现,各种场合都少不了酒。落寞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开怀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豪迈时“葡萄美杯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离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旖旎时“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唐诗之外,依然酒香不散。东汉,雄才大略的曹操,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深沉感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给我们带来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无极追想;才女李清照,留下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闲适情怀……
古人饮酒,有许多雅趣,“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将钩子藏于左右两手的任何一只手中,让对方猜是哪一只手,输者罚酒。这种简单的游戏,旨在增添酒宴的欢乐气氛,在古代十分盛行。“曲水流觞”是另一种著名的饮酒游戏,大家坐在弯曲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修成后,就举行过这样的活动,引为千古佳话。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描述了不少喝酒时的小游戏,譬如逗刘姥姥一起行酒令,让一众夫人小姐捧腹不已。
玉碗盛来琥珀光
酒文化并不是中国的专属,而是属于世界的财富。纵观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俄罗斯人饮酒习惯大杯,而且要一饮而尽,否则就算不得真爷们儿。俄罗斯人在喝伏特加时,还要从喉咙里发出“咕噜”声,相传这是彼得大帝留下来的,几百年已形成传统。
相比之下法国人饮酒喜欢慢慢品味,他们一定要把酒从舌尖慢慢滑到喉头,而且愈是好酒愈要慢饮。在法国,还非常讲究酒和菜的搭配,一般来说白葡萄酒配鱼类菜肴,红葡萄酒配肉类菜肴。此外,对酒的温度、盛酒容器都有一定要求。足见法国人是享受情调的高手。
英国的威士忌,有多种搭配方法。威士忌加黑麦、燕麦、玉米……“混合是一种艺术”,英国对这种搭配相当自豪,其调酒艺术也令人望尘莫及。
日本男人更为贪杯,酒是他们化解压力的最佳途径。他们的许多重大决定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酒店里黄汤下肚后。同时谁升谁迁,一概是要喝酒的。酒吧成了日本男人的天堂,下班后都要尽情在里面享受够了,才拖着醉步回家。
德国以啤酒著名。啤酒杯、啤酒节、啤酒园、啤酒香肠、啤酒地下屋……德国人变着戏法享受啤酒。
墨西哥人也很爱喝啤酒。他们的啤酒是龙舌兰做的,呈乳胶状,而且酿好当天就要喝掉。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到墨西哥,饮上一大杯龙舌兰做的啤酒,将是一种难忘的体验。
无限畅饮酒自伤
“劝君更进一杯酒,走遍天下皆朋友”、“高山流水觅知音,我与大哥酒连心”、“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得喝倒”……这些酒桌上的敬酒词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中国,酒成了交往的媒介、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推杯换盏间化解拘谨的氛围,让不甚相熟的人去除戒备,敞开心扉,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所谓“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社交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酒喝多了,当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脑科医学专家张大千在《百家讲坛》中讲“名人酒文化”时说,“但恨饮酒不得足”是陶渊明真实的心理写照。这样好酒给他带来了恶果,一是辞职归乡,二是五个儿子都是痴呆:“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对痴呆症状描述准确,像写出了病历一样。陶渊明并不知道这种悲惨与他有关,还在怪儿子,老了他才悟出来,很后悔。这一点,现代人都知道:酒精会影响精子的质量。
饮酒除了影响生殖系统,还会影响心脑血管及肝脏功能。酒精会干扰体内的脂代谢,造成高血脂、脂肪肝等。除了对身体的伤害,过量饮酒也可能毁灭家庭幸福。酒精降低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暴力,有些酗酒者更是把打老婆、打孩子当成酒后发疯的家常便饭,让婚姻伤痕累累,最终破碎。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饮酒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血液酒精浓度(BAC)在50mg/100mL时可导致判断力下降,BAC达到100mg/100mL时,会造成驾驶困难,反应速度降低;BAC达到200mg/100mL时,会有哭泣等异常行为;BAC达到300mg/100mL时,会产生复视现象;BAC达到450mg/100mL时,会神志不清;BAC达到600mg/100mL时,则可能造成死亡。
驾车不喝酒幸福方长久
饮酒可帮助人们消除烦恼,激发创造力;而驾驶可满足人们对外界的控制欲望,在自由驰骋中寻找刺激。这两种行为都能使人实现对快乐的追求。因此,有人把这两种行为组合起来,企求得到更多的快感。然而令我们触目惊心的是,酒后驾驶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行为,它带给我们的不是快乐,而是血肉横飞的灾难。
酒精已被确认是导致30%~70%致命交通事故的因素,意味着全世界大约1/3的致命交通事故和酒精有关。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喝了酒的驾驶员认为自己饮酒未过量,神志清楚,不会影响驾驶能力。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这样一个测试,让一个人在喝酒前及喝酒后用笔在纸上写同样的一句话:
从这个测试中可以看到写字的笔迹越来越歪斜。当用笔都有困难的时候,你难道还认为自己有能力驾驭汽车吗?
科学研究证明,酒精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影响驾驶能力:
一、损害判断速度和距离的能力。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二、令反应减慢。饮酒后,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易困倦疲劳,甚至进入睡眠状态。
三、影响动作的协调性。饮酒后因酒精麻醉作用,触觉能力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四、导致视力模糊。饮酒后会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五、令人高估自己的能力。酒精刺激下,驾驶者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危险驾驶行为增多,对周围人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力不从心的事。
六、饮酒越多,危险越大。
七、就算只喝少量含酒精的饮料,亦足以影响你的驾驶能力。
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50mg/100ml 时,卷入事故的风险是未饮酒驾驶员的2倍,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 时,卷入事故的风险是未饮酒驾驶员的4倍,摩托车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50mg/100ml 时,卷入事故的风险是未饮酒驾驶员的40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其中一条是“戒烟限酒”,因此饮酒时一定要提醒自己适可而止,既从容享受中国的酒文化,又兼顾自身的健康与安全;其次,必须牢记,饮酒和驾驶不能同时进行,选择饮酒,就放弃车钥匙;选择了方向盘,就坚决滴酒不沾。只有这样,才能让精彩生活不断延续。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卷帙中,从来不乏酒的身影。作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产生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述和描写。《诗经》共305篇,“酒”字共出现了63次。如在《郑风?女曰鸡鸣》中,“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以酒佐情,描写了夫妇和乐的幸福场景。
从《诗经》中关于酒的描写可以看出,酒从一开始就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以后再没有分开。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诗歌从此就弥漫着酒的芬芳,这一弥漫就是两千五百多年。诗人余光中对李白有一段凝练传神的描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酒给了李白俊逸的才思,也给了唐诗绝代的风华。翻阅唐诗,可以发现,各种场合都少不了酒。落寞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开怀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豪迈时“葡萄美杯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离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旖旎时“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唐诗之外,依然酒香不散。东汉,雄才大略的曹操,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深沉感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给我们带来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无极追想;才女李清照,留下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闲适情怀……
古人饮酒,有许多雅趣,“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将钩子藏于左右两手的任何一只手中,让对方猜是哪一只手,输者罚酒。这种简单的游戏,旨在增添酒宴的欢乐气氛,在古代十分盛行。“曲水流觞”是另一种著名的饮酒游戏,大家坐在弯曲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修成后,就举行过这样的活动,引为千古佳话。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描述了不少喝酒时的小游戏,譬如逗刘姥姥一起行酒令,让一众夫人小姐捧腹不已。
玉碗盛来琥珀光
酒文化并不是中国的专属,而是属于世界的财富。纵观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俄罗斯人饮酒习惯大杯,而且要一饮而尽,否则就算不得真爷们儿。俄罗斯人在喝伏特加时,还要从喉咙里发出“咕噜”声,相传这是彼得大帝留下来的,几百年已形成传统。
相比之下法国人饮酒喜欢慢慢品味,他们一定要把酒从舌尖慢慢滑到喉头,而且愈是好酒愈要慢饮。在法国,还非常讲究酒和菜的搭配,一般来说白葡萄酒配鱼类菜肴,红葡萄酒配肉类菜肴。此外,对酒的温度、盛酒容器都有一定要求。足见法国人是享受情调的高手。
英国的威士忌,有多种搭配方法。威士忌加黑麦、燕麦、玉米……“混合是一种艺术”,英国对这种搭配相当自豪,其调酒艺术也令人望尘莫及。
日本男人更为贪杯,酒是他们化解压力的最佳途径。他们的许多重大决定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酒店里黄汤下肚后。同时谁升谁迁,一概是要喝酒的。酒吧成了日本男人的天堂,下班后都要尽情在里面享受够了,才拖着醉步回家。
德国以啤酒著名。啤酒杯、啤酒节、啤酒园、啤酒香肠、啤酒地下屋……德国人变着戏法享受啤酒。
墨西哥人也很爱喝啤酒。他们的啤酒是龙舌兰做的,呈乳胶状,而且酿好当天就要喝掉。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到墨西哥,饮上一大杯龙舌兰做的啤酒,将是一种难忘的体验。
无限畅饮酒自伤
“劝君更进一杯酒,走遍天下皆朋友”、“高山流水觅知音,我与大哥酒连心”、“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得喝倒”……这些酒桌上的敬酒词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中国,酒成了交往的媒介、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推杯换盏间化解拘谨的氛围,让不甚相熟的人去除戒备,敞开心扉,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所谓“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社交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酒喝多了,当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脑科医学专家张大千在《百家讲坛》中讲“名人酒文化”时说,“但恨饮酒不得足”是陶渊明真实的心理写照。这样好酒给他带来了恶果,一是辞职归乡,二是五个儿子都是痴呆:“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对痴呆症状描述准确,像写出了病历一样。陶渊明并不知道这种悲惨与他有关,还在怪儿子,老了他才悟出来,很后悔。这一点,现代人都知道:酒精会影响精子的质量。
饮酒除了影响生殖系统,还会影响心脑血管及肝脏功能。酒精会干扰体内的脂代谢,造成高血脂、脂肪肝等。除了对身体的伤害,过量饮酒也可能毁灭家庭幸福。酒精降低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暴力,有些酗酒者更是把打老婆、打孩子当成酒后发疯的家常便饭,让婚姻伤痕累累,最终破碎。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饮酒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血液酒精浓度(BAC)在50mg/100mL时可导致判断力下降,BAC达到100mg/100mL时,会造成驾驶困难,反应速度降低;BAC达到200mg/100mL时,会有哭泣等异常行为;BAC达到300mg/100mL时,会产生复视现象;BAC达到450mg/100mL时,会神志不清;BAC达到600mg/100mL时,则可能造成死亡。
驾车不喝酒幸福方长久
饮酒可帮助人们消除烦恼,激发创造力;而驾驶可满足人们对外界的控制欲望,在自由驰骋中寻找刺激。这两种行为都能使人实现对快乐的追求。因此,有人把这两种行为组合起来,企求得到更多的快感。然而令我们触目惊心的是,酒后驾驶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行为,它带给我们的不是快乐,而是血肉横飞的灾难。
酒精已被确认是导致30%~70%致命交通事故的因素,意味着全世界大约1/3的致命交通事故和酒精有关。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喝了酒的驾驶员认为自己饮酒未过量,神志清楚,不会影响驾驶能力。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这样一个测试,让一个人在喝酒前及喝酒后用笔在纸上写同样的一句话:
从这个测试中可以看到写字的笔迹越来越歪斜。当用笔都有困难的时候,你难道还认为自己有能力驾驭汽车吗?
科学研究证明,酒精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影响驾驶能力:
一、损害判断速度和距离的能力。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二、令反应减慢。饮酒后,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易困倦疲劳,甚至进入睡眠状态。
三、影响动作的协调性。饮酒后因酒精麻醉作用,触觉能力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四、导致视力模糊。饮酒后会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五、令人高估自己的能力。酒精刺激下,驾驶者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危险驾驶行为增多,对周围人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力不从心的事。
六、饮酒越多,危险越大。
七、就算只喝少量含酒精的饮料,亦足以影响你的驾驶能力。
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50mg/100ml 时,卷入事故的风险是未饮酒驾驶员的2倍,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 时,卷入事故的风险是未饮酒驾驶员的4倍,摩托车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50mg/100ml 时,卷入事故的风险是未饮酒驾驶员的40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其中一条是“戒烟限酒”,因此饮酒时一定要提醒自己适可而止,既从容享受中国的酒文化,又兼顾自身的健康与安全;其次,必须牢记,饮酒和驾驶不能同时进行,选择饮酒,就放弃车钥匙;选择了方向盘,就坚决滴酒不沾。只有这样,才能让精彩生活不断延续。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