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差异与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们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开始在课堂上大量引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反思、提炼、再实践、再反思,经过反复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已走进千千万万的课堂,公开课上、展示课上、优质课上,只要有课堂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可细看很多课堂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论是一年级的课堂,三年级的课堂,还是六年级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要求几乎都一样,这合乎教育规律要求吗?我产生了疑问。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培养,那不一样还会怎样呢?真是这样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指出:1—3学段的目标是在解决问题方面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4—6学段目标则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各学段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应该是有差异的,那就是说上面看到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各学段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以及已有知识技能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同时不同年段的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情感的需要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论年级的高低,做法、要求都一样,这有违科学的真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学生学段的差异就不得不引起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一种技能,说到底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养成了这种习惯,也就会学习了,陶行知不是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吗?既然是培养一种习惯,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应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循序渐进的实施,不能拔苗助长。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意年段差异,循序渐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呢?我自2004年开始,在课堂上反复实践、反思、总结,现在我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目标的差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弥补学生个人能力的不足,集合集体的力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都得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应经历学生体验感受向学会合作逐渐迈进的过程,不得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技能。
  合作内容的差异。学生各学段的认识水平,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都影响着学生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达到效果,在设置合作交流的问题任务时应针对学生学段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水平的差异来展开,设置的问题、任务将更能适合合作交流,才能达到合作的效果。低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多进行一些操作性强的内容;年段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再向一些理论性强的、争议性大的、是似而非的内容延伸。
  组织方式的差异。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人数的多少,组织者的水平,大家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的变化都会对小组合作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年段不同,怎么分组,人员的分工,纪律的控制,如何开展学习等,学生开始都不会,教师要先带一带、教一教,再慢慢让学生自己解决,最终达到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工,商定人员的安排等。
  合作技能培养的差异。刚开始培养小组合作,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合作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是有违科学常理的,我们应一点一滴的培养规范、积累,低年级只要会说,会做就行了;上高年级后再要求相互间的交往、整合、质疑,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进行,才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培养起来的能力才会根深蒂固。
  学习评价的差异。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情感要求的差异将给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带来新的问题。评价时,个人成绩、小组成绩是只重其一,还是两者兼顾,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低段的学生喜欢表扬,注重个人评价,学生得到表扬会很高兴,但他们人小,只重个人利益,不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也不利于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中的共荣共耻,对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将有影响,顾应多评价小组成绩,个人评价可以方在自主学习,集体学习时多些;年段高了,学生会有一些惰性,在小组中不闻不问,这时,学生个人评价就必不可少了。
  教师角色作用的差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小了,纪律不好,经常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应多提醒,作个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大了,意见多了,教师应多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做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位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才能及时的调整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学阶段,低、中、高段数学课堂到底该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述只是我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可能不是十分合理与完善,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请同仁与专家们指导批评。
其他文献
新课程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理解学习知识。本人从教十年,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对此颇多感受,现就小学阅读教学谈几点粗略的看法,与大家探讨。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能力需要从小慢慢地培养,其基点在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识欲。如果我们能把知识性、趣味性与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掌握正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要想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是非常困难的。而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神秘的世界,要推开一扇又一扇的心灵之门。如果我们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那么他们的心灵之门会关闭的更严,慢慢变得坚不可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一句话道出了心灵之门需用心打开的道理。一年的班主任工作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为我们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优化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密切联系各科老师,沟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桥梁,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生活指导的责任。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风的好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这对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做到“三心二意”,即爱心、细心、耐心,新
期刊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因素、智商因素诸方面的原因,产生了一批对学科不感兴趣、成绩低下的学生。如何转化这批学生,笔者经过多年的实际探索,有如下体会。    一、了解学生,摸清底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而,每接一届学生,我都要通过访问原科教师、班主任,查看各科成绩,召开学习座谈会,问卷调查,进行家访,与
期刊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以为,生活中用到的只是简单的算术知识,数学给予的其余一切纯粹是智力游戏,无任何实际意义。这是对数学价值的曲解,殊不知,数学更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日常思维的新思维方式,为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它使我们批判地阅读,识别谬误,探查偏见,估计风险,并提出变通的办法,从而增进了我们的认识能力和理性力量。概括而言,教学的理性精神应该蕴含着师生在教学中的求是精神
期刊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定理或公式的进一步理解、巩固及应用,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作业批改的频繁与枯燥,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等;其实
期刊
教学中如何转变传统教和学的方式,把学生发现探究的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以生长、张扬、发展和提升。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怎样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我认为,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
期刊
在班级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下问题:校园里几乎随处可见的垃圾、墙壁上擦了又现的脚印、卫生间里令人反胃的污物、上课时楼道里肆无忌惮的叫嚷声,更有目无法纪的拔拳相向、敲诈勒索、以大欺小……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每天我们要面对太多太多这样的问题,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有班主任的办公室,天天都会看到班主任在处理各种各样的违纪事件。欣喜、苦涩、愤怒、自责、担忧、无奈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面对和纠正
期刊
东晋诗人陶渊明素有隐逸诗人之誉,他的好友生前颜延之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沈约将他列入《宋书隐逸传》,钟嵘又誉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文人墨客大都将陶渊明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隐者”,即单纯意义上的隐士,然而结合陶渊明本人的身世经历及其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却不难看出陶渊明隐逸背后的许多真实的思想;人的思想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指挥人的行动,要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必须深刻把握他的身世经历及思想历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