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国哲学“三要”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人们不可能都成为哲学家,但都可以有一点哲学头脑,学会理性反思,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盲目性。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华文化的探索者——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探索。在40多年治学生涯中,我形成了一些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要”。
  要尊师重道,承接先哲思想脉络。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来看,尊师是由于重道,重道必须尊师。中国人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从我自己的治学生涯来说,我的上一辈学人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巨变,置身于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的时期,既以旧学之根基接受新学之营养,又以新学之眼光审视旧学之得失,从而开拓出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学术之路。他们的所问、所答、所思、所得,皆关乎时代走向和文化进路,其观点虽不完全一致,结论也未必尽是,但问题并没有过时、学问堪称精深、成就令人敬慕。学术事业继往才能开来。如不能认真继承这份丰厚遗产,我们就无法继续前行。进一步而言,研究中国哲学,除了根植于古代贤哲经典,还要深入研究近现代思想大家的哲学思想。谭嗣同的新仁学、熊十力的新唯识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张岱年的新气学、方东美的生命哲学等,都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我们要“接着讲”下去。
  要涵泳古典,入其内而后有觉解。冯友兰告诉我,学习古典要“涵泳”。“涵泳”二字是冯友兰一生治学经验的结晶,要言不烦。我当初不太理解,但牢记到今天,也品味到今天、受用到今天。“涵泳”一词的本义是在水中潜游,引申到做学问,就是要求学者深入到研究对象中,潜心品味,尔后达到在其中自由穿行的境界。朱熹说过:“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冯友兰不主张带着成见读书,而要我们先顺着古人思路厘清本义,借其辞而悟其意,然后再作评价。这是一种入其内而后觉解的功夫,并非盲目崇古,更非蛮横贬古。“涵泳”既要求尊重古人,又要求回归自我,这也是我坚守的治学态度。老子说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揭示了事物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规律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哲学经典在文化发展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源头地位,尔后的学术流派或向前发展,或有所偏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到原点,重新理解古代哲学经典的精义,再向前迈进。
  要知行合一,提升人生境界。有學者认为,当代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纯学理,只能走知识化、专业化的道路,不能再担当塑造国民品性的重任。这样一来,儒学就不再是关乎生命的学问,就与涵养心性、提升品格了不相关,也就失去了灵魂,容易堕落为追名逐利的工具。我认为,为适应当代教育方式和文化传播的特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学问,其形态的现代化是必要的。但包括儒学研究在内的中华文化研究不是所谓的“知识学”,而是关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神圣事业。这就要求相关研究者注重知行合一,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按照冯友兰的“四境界说”,对多数人而言,关键的一步是从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不以名利权势为最高追求和快乐,而应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利益社群、创造开拓为最大幸福,在高尚的事业中寻找快樂。这样,人生就有了超越“小我”的意义。中华文化研究者尤其应率先进入道德境界,以自身的人格和气象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6日 佚名/图
其他文献
“不着急”说的是对时间的态度。一个人做完该做的努力之后,就该放下,手里放下,心里放下。有耐心,有定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给周围人足够的时间,给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足够的时间,仿佛播了种、浇了水、施了肥,给种子一些时间,给空气、阳光和四季一些时间,给萌发的过程一些时间,你会看到明黄嫩绿的芽儿的。有时候,关切是不问;有时候,不做比做强。  “不害怕”说的是对结果的态度。充分努力之后,足够耐心之后,結果往往
期刊
宁静的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父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父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父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父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爸,我刚才跟您说了,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
期刊
近山知鸟音  符 号  近山知鸟音,近水识水情;近赤者朱,近墨者黑;近鬼者鬼,近神者神;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是一门学问!  近是接近,是靠近,是亲近,是逼近,是“套近乎”,是“远交近攻”——“近”中大有窍门!  舍近求远,贵远贱近,孰是孰非?  近贤远小,远水近渴,属吉属凶?——且登临那思维之山林,谛听百鸟之和鸣。  盘 算  唐和耀  某公司新班子決定拆除临街围墙,建门面房出租。  门面房半
期刊
我友,—日饮醉,对我说:“你信不信?我的存款,到我孙子习那辈都花不完。”我答:“我信。不过,老辈儿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真的没必要给儿孙留那么多。”他笑了,說:“什么是福?我上半辈子穷怕了,不能再让我的儿子、孙子重复我的窮。我就是要让他们守着金山,过像样的日子。”  他说的是真心话。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入——但有一分钱,留与子孙花。仿佛我们今天多留一些钱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与色
期刊
许多人怕寂寞,视寂寞如魔鬼,一旦遭遇,又常常发出无奈的怨叹。达官贵人,位退权消,怕失势后门可罗雀的寂寞。富有者商海失利,怕树倒猢狲散的寂寞。名姝艳丽,人老珠黄,怕灯火阑珊的寂寞。学者作家,江郎才尽,怕笔涩墨干的寂寞,中年人怕事业无成的寂寞,老年人怕孤独无依的寂寞。各色各样的人有各色各样对寂寞的怕,归根结底,这些人都因为有所希冀,贪求满足,才怕寂寞。如果能够淡泊人生,敝屣荣华,那不但不会有寂寞的苦恼
期刊
倔强的孩子在外打架、游戏,吃了亏,受了损,一定咬紧牙关忍下来,不会在别人的面前流泪。但是当他回到家中,遇上自己的亲人之时,想起在外的委屈,一定会哭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倔强的成年人,也是一样,不论受了什么样的伤害,要善于掩饰自己的感情,眼泪,只会向肚里吞,给人看到的是毫不在乎的欢笑,有时,笑声可以震撼屋宇,尽管他内心是想哭,但在外面,决不会哭,哭给谁看?哭声只会换来讥笑。  然而,再倔强的人,
期刊
人生,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你最在乎的时候,他不在乎;总是有那么一些事,在你用心维系的时候,它不维系;总是有那么一些东西,在你最珍惜的时候,它不珍惜。  亦如总是有那么一处地方,在你最留恋的时候,它不留恋。  所以,当我们心间那些所有的真诚与热忱被善变与凉薄浸透之后,或许怀念,或许伤情,但你依然会选择转身离去,渐行渐远。  其实人生,有很多东西都是过期不候。  就像与很多人的交集,既是转身离去,便是
期刊
有些观念深入人心,却经不住推敲,比如:当好人,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有心行善,虽善不赏”。反起来,无知的人是有福的,他有了天然的保护色,“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其实这是对好的严苛,对坏的容忍。  奖恶抑善、赏劣苛优的现象并不罕见。某省有个高考作文题:一幅画,两个孩子,考了一百分的那个,跌了两分就遭打骂。虽然他可能只是看错了个小数点,漏了半个括号。这小小的高低起落,并没有大失水准,但不行,你一次10
期刊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由宋人编写,国姓“赵”自然排在第一位。可是“钱”姓为何列居第二呢?正是因为他——钱镠(谥号武肃王)。  钱镠开创吴越小国,祖孙五代为钱王,繁荣了江南,归顺了中原,和平并入宋朝版图,为宋朝官民称道。  宋代以来,出现了上千位钱姓名士。宋初甚至出现了钱氏文人群。比如苏东坡、冯梦龙称道的钱惟演、钱易兄弟;驰骋北宋诗坛的钱惟济、钱昆、钱昭度、钱藻。  后朝各代,涌现的姓钱的
期刊
《昨非庵日纂》有则“当官能贫”的故事:汪汝达做黄岩县令,当时匪患严重,财政紧张,他就用自己的俸禄修筑城池。由于城坚池固,贼寇来了百姓也不害怕。他当官二十年,清白如明月。离任那天,所属官吏送他钱财,说:“按惯例,这是你应得的。”汪汝达吃惊地说:“做官的除俸禄之外,还有应得的?”最终也未接受。汪家十分贫困,连吃饭也朝不保夕,于是卖掉了赖以栖身的几间房子。黄岩官吏、百姓知其贫困,凑集了八十两白银想救济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