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麻雀的故事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静的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父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父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父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父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爸,我刚才跟您说了,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自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父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父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父亲说道:“一只麻雀,爸爸,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父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父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父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里?”父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給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心里想着我的乖儿子真是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父亲……
  原来,父亲不是老糊涂了,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父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提问。日记本中那个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爸爸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自看报,对于身边的父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父亲问了四遍就极不耐烦,火冒三丈。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那里面蕴含着太多牵挂;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始终如一;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责难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他们也曾因此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他们也如此为你喂过饭;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
  不管你在干嘛,都为自己的爸妈看一下,愿自己的爸妈健康长寿!有他们的地方才是家,爸妈,一定要健康!
  看到的人请告诉爸妈:我爱你们!
  摘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 王青/图
其他文献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要學会逼自己静心读书,深知书中精义。  好读书的坏处自然很多。譬如终生受穷别想当官,没个好身体,不是好丈夫,没有好人缘,性格刁钻。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说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
期刊
你所要的穩定,不该只是房子和户口。  长辈说,应该稳定点,考个公务员,铁饭碗,一辈子的保障。有人说,老师好啊,每年有寒暑假,教着循环往复的知识,一点也不累。  老人说,应该听从家里的安排,托托关系,走走后门,进一家体面的企业,做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  父母说,听我们的,趁年轻找个安定本分的人嫁了,抓紧生个孩子,我们现在身体还成,可以帮你们带带。  我们听到,大家说:稳定的生活,好。  我毕业后第一
期刊
1957年之后,诗人流沙河被打为右派并被强制下放劳动,在四川金堂县老家当大锯匠。那時锯匠又称解匠,劳动强度极大,干这活的一般都是身体健壮、饭量惊人的小伙子,所以有民谣云:“酒铁匠,菜木匠,撑不死的大锯匠。”流沙河是个身体瘦弱的书生,只得咬紧牙硬撑着。一天的劳动结束,他累得腰酸腿软,双臂疼痛,要坐下来歇息许久,才能一瘸一拐地走回家去。  这段经历,流沙河在《锯齿啮痕录》中有形象而细致的记录:“纸窗亮
期刊
船到码头车到站,辜局退休了。尽管对人去茶凉有心理准备,但如此冷清还是让他很不习惯。  夫人怕他窝在家里闷出病来,便建议他去老干部中心遛遛。辜局去了几趟老干部中心后,便提不起兴趣了。  那天,老友李局约辜局去乡下钓鱼。美丽的田园风光勾起了辜局的故园之思。大学毕業后,他分到外地工作,从机关的小办事员一路做到财政局的局长。屈指算来,三十多年间,他回老家不到十次,在老家停留的最长时间从未超过五天。山青水秀
期刊
因为有良知,人才会有痛苦。  痛苦有时是自找的事。  看人类不可阻抑地向前发展,是幸福的,同时感觉到些许悲哀。因为获得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失去的却永远不可挽回。  告诉我们“向前就绝对是好”的人,可能愚弄了我们。有时后退才真正是好。退出那一段歧路,重新绕回正路。有时停下来也好,可以想一想,歇口气,调整一下自己。  小说写得极其圆熟的时候,可以把一个没意思的故事写得让人在读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读
期刊
办公室里曾有一位实习生小姑娘,她常常在我们面前抱怨父母管得太多,擅自翻看她的日记本,不尊重她的想法,把她当作小孩子一样对待。  有人给她出主意:“那你为什么不搬出去住呢?”  “我也想啊,可我現在的工资还不够自己买东西,搬出去肯定十几天就没钱花了。”她这么回答。  另外一个小姑娘附和道:“对啊,我去年搬出去住的时候,有天晚上停电,外面又刮着大风,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妈打电话接我回家,从此断了自己住的念
期刊
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和几位多年不见的挚友约了一个饭局。菜是次要,按照老规矩,不醉不归。  大高是朋友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我先为他斟酒。我刚把酒瓶拿起来,大高将杯子一捂:“不喝了,不喝了。”我诧异万分,放在以前,这可是个不喝尽兴不离席的人啊,几年过去了,没想到“软”了这么多。正在纳闷,大高一脸严肃地说:“戒了好几年了,血糖高,睡眠也不好……”也罢,我继续给其他人倒酒。结果,一圈下来,一瓶酒只倒出去三
期刊
针对近日一些媒体报道的有地方学校评定助学金时让学生“当众比穷”的情况,教育部1月22日下发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保护受助学生尊严”。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的内容,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地发放款式相同、规格统一的资助物品,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  评定识别贫
期刊
當世俗的尘埃迷蒙了你的双眼,当浮华的悲欢浸透了你的执著,那么静坐,闭眼,且听心吟。  且听心吟是智者的选择,是一份超脱的旷达,是采菊东篱的闲适,是拈花一笑的淡然。他,置身于山气日夕,流云飞鸟,虽结庐人境,却心远地偏;虽夕露沾衣,却留愿无违。在对南山的遥遥一望中听得心吟,在往来纷扰的人境中寻求淡然。他,身居陋室,苦寒困窘。然青苔素帘之间,调得心性素琴入耳中。从此独一身布衣而坐,陋室不陋。  他们是智
期刊
“不着急”说的是对时间的态度。一个人做完该做的努力之后,就该放下,手里放下,心里放下。有耐心,有定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给周围人足够的时间,给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足够的时间,仿佛播了种、浇了水、施了肥,给种子一些时间,给空气、阳光和四季一些时间,给萌发的过程一些时间,你会看到明黄嫩绿的芽儿的。有时候,关切是不问;有时候,不做比做强。  “不害怕”说的是对结果的态度。充分努力之后,足够耐心之后,結果往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