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改水中心”),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全国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的金色牌匾。
2012年,由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促进农村环境卫生质量的改善,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0年之际,改水中心被全国爱国卫生委员会授予了“全国爱国卫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世行项目的执行发挥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其探索建立的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也成为后来全国其他地区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的样板模式。通过多年的项目执行,改水中心团队不仅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项目目标,提升了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执行能力,尤为重要的是,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供水工程、水质管理、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打造了我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工作的核心队伍。
——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便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随着农村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于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改水中心不断从技术上推动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向前发展,从规范监测方案、优化监测指标、拓展监测范围、完善监测网络等方面入手,在全国组织开展了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检测、监测能力逐步提高,监测网络不断完善,使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饮水监测队伍的建设上得到了加强。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纳入农村改水改厕重大公共卫生专项以来,加大了专项经费投入,监测工作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已形成覆盖全国2007个县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直报网络和覆盖全国5万余处农村饮水工程的饮水工程监测直直报网络,每年开展监测、监测的水样超过20万份,是我国农村地区在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方面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监测网络,为有关部门和政府制定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和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国务院的关注,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改水中心作为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项目的参与单位,在开展淮河项目地区局部区域环境医学调查,初步掌握了项目地区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依托农村饮用水监测网络,在项目地区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工作,为当地开展农村改水和环境卫生整治提供了基础数据,更好地掌握项目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评价淮河项目综合防治工作及其效果积累基础资料。 ——推动和宣传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国农村改厕工作科学、规范开展,近年来,改水中心先后组织制订了《小康村环境卫生标准》、《农村学校改水该侧卫生要求》、《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技术要求与图集》,出版了《中国农村学校无害化卫生厕所技术指南》、制作了《农村卫生厕所的建造与使用》光盘等材料,指导农村改厕工作。同时,改水中心也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向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向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打造优秀团队
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改水中心常务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陶勇研究员本身就是一名长期坚守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一线的知名环境卫生专家。尽管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于农村饮水卫生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带领改水中心团队积极参与并承担各项农村爱国卫生及相关工作,如何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一流团队。
在专业水平建设上,改水中心作为一支国家级的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整合技术力量,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始终保持在专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发挥行业带头作用。
实验室是改水中心技术革新和项目开展的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验室配备了各类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和多种精密仪器,并将于2012年购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具备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字表检测所需要的各种设备。
为了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改水中心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在课题申报、执行和评估各环节对课题立项设计、研究进展、调查分析和成果利用等进行评估,逐步实现科研管理规范化,提高了科研质量。在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中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适度的科研激励机制,创新灵活的科研工作机制,优化了科研工作环境。
作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水中心也积极投身到卫生救灾防疫工作中。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云南彝良县地震……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现场,及时了解当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技术性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应急救灾政策提供有效参考。他们与灾区人民共患难,齐心协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
这是一个能战能胜的团队,这是一个荣誉累累的集体,他们荣获了“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单位”、“抗震救灾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们中涌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抗震救灾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杰出人物,但是在荣誉面前,他们并没有沉湎在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而广大农村的发展是实现这个梦至关重要的一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任重而道远。谈到未来,陶勇研究员表示,改水中心将随着我国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变,顺应社会发展对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需求,充分利用其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上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重点,大力拓展业务领域,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2012年,由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促进农村环境卫生质量的改善,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0年之际,改水中心被全国爱国卫生委员会授予了“全国爱国卫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世行项目的执行发挥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其探索建立的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也成为后来全国其他地区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的样板模式。通过多年的项目执行,改水中心团队不仅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项目目标,提升了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执行能力,尤为重要的是,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供水工程、水质管理、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打造了我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工作的核心队伍。
——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便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随着农村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于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改水中心不断从技术上推动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向前发展,从规范监测方案、优化监测指标、拓展监测范围、完善监测网络等方面入手,在全国组织开展了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检测、监测能力逐步提高,监测网络不断完善,使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饮水监测队伍的建设上得到了加强。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纳入农村改水改厕重大公共卫生专项以来,加大了专项经费投入,监测工作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已形成覆盖全国2007个县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直报网络和覆盖全国5万余处农村饮水工程的饮水工程监测直直报网络,每年开展监测、监测的水样超过20万份,是我国农村地区在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方面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监测网络,为有关部门和政府制定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和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国务院的关注,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改水中心作为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项目的参与单位,在开展淮河项目地区局部区域环境医学调查,初步掌握了项目地区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依托农村饮用水监测网络,在项目地区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工作,为当地开展农村改水和环境卫生整治提供了基础数据,更好地掌握项目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评价淮河项目综合防治工作及其效果积累基础资料。 ——推动和宣传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国农村改厕工作科学、规范开展,近年来,改水中心先后组织制订了《小康村环境卫生标准》、《农村学校改水该侧卫生要求》、《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技术要求与图集》,出版了《中国农村学校无害化卫生厕所技术指南》、制作了《农村卫生厕所的建造与使用》光盘等材料,指导农村改厕工作。同时,改水中心也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向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向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打造优秀团队
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改水中心常务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陶勇研究员本身就是一名长期坚守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一线的知名环境卫生专家。尽管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于农村饮水卫生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带领改水中心团队积极参与并承担各项农村爱国卫生及相关工作,如何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一流团队。
在专业水平建设上,改水中心作为一支国家级的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整合技术力量,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始终保持在专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发挥行业带头作用。
实验室是改水中心技术革新和项目开展的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验室配备了各类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和多种精密仪器,并将于2012年购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具备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字表检测所需要的各种设备。
为了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改水中心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在课题申报、执行和评估各环节对课题立项设计、研究进展、调查分析和成果利用等进行评估,逐步实现科研管理规范化,提高了科研质量。在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中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适度的科研激励机制,创新灵活的科研工作机制,优化了科研工作环境。
作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水中心也积极投身到卫生救灾防疫工作中。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云南彝良县地震……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现场,及时了解当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技术性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应急救灾政策提供有效参考。他们与灾区人民共患难,齐心协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
这是一个能战能胜的团队,这是一个荣誉累累的集体,他们荣获了“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单位”、“抗震救灾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们中涌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抗震救灾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杰出人物,但是在荣誉面前,他们并没有沉湎在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而广大农村的发展是实现这个梦至关重要的一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任重而道远。谈到未来,陶勇研究员表示,改水中心将随着我国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变,顺应社会发展对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需求,充分利用其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上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重点,大力拓展业务领域,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