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平凡和勇于展示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9629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泥土
  
  黄淮
  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
  就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
  
  还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吧,
  便时时有被发现的幸福。
  
  小诗是最讲究真实和独特的,写法上也是贵凝练而忌散乱,重含蓄而忌浅露。上面两首小诗篇幅虽短,容量却大,它的内涵是丰富的,意味是隽永的,充满了哲理的意味,给人以人生真谛的启迪。
  第一首《泥土》诗的作者是“七月”派重要诗人鲁藜。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这首格言式的抒情短诗,可看成是诗人的自勉,要求自己虚怀若谷,为了大众的神圣事业甘做不为人知的铺路泥土;同时也可以说是对他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提醒人们要克服可能出现的高傲情绪,不要自视特殊,而要甘于平凡,不要总想着索取,而要多些给予。它宣扬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一种勇于牺牲小我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
  诗人酷爱“泥土”的淳厚、无私、平凡,这种感情渗透到他的诗里及词汇里,赋予了诗以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全诗仅四句,却分为两节。前后两节在意思上还有一个小的转折。前者重在告诫,告诉人们不要孤芳自赏,争名夺利,陷于个人利益的泥坑之中不能自拔,以至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后者重在劝勉,勉励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总想着索取,而要多些给予,甘做为人民大众的神圣事业铺路的泥土。“珍珠”,因为它光泽诱人,价格昂贵,所以“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诗人讥讽那些“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就是在无情地鞭挞那些在民族危亡、国难日蹙之时,竟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市侩主义者和自私、高傲的个人主义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所高度赞美的“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自我献身精神。
  另一首《泥土》诗的作者是现任《诗人》月刊编辑部主任的现代诗人黄淮。这首诗作于当今社会和平建设时期,在形式上和鲁藜的《泥土》诗是完全一样的,在意象上也同是借助“泥土”和“珍珠”这两种事物。但是黄淮的《泥土》却反其道而行之,转换了一个角度,采用了鲁藜诗的形式和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虽然两首诗的主旨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两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上那种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的人,因为一味地追求默默无闻,所以就免不了被人践踏。诗人借助“泥土”的形象,作了恰当的比喻,来讽喻那些只知道埋头苦干、一味蛮干、不动脑筋的人。也正因为他们只知死干,不知巧干,不紧跟时代,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俗话说“是金子就要发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的,不想展示自我价值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接下来,诗人用“珍珠”的形象,来告诫人们要认清形势,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及时给自己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适时地展示自己。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不要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当中要勇于自我展示,勇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草一人间,一花一世界,见微知著,小中见大,是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就形式而言,这两首诗提示我们,换个角度,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从内容来看,事物是相对的,什么是“泥土”、“珍珠”,什么是“痛苦”、“幸福”,关键是认识,是感受,是角度的差异。这两首诗都写得平易亲切,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摒弃了华丽的装饰。“珍珠”、“泥土”的比喻妥当贴切,使诗意在两者的对比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这两首诗尽管意象如此相同、语意如此对仗,但由于写作的时代背景不同,所表达的主旨以及人生态度便各不相同。
  现在看来,两种人生态度对我们都有教益,我们既要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展示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其他文献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阐明创作理念,或抒写自己的情志,读
期刊
闲暇之余,偶得吴敏树的《说钓》,玩味再三,颇有所得。  吴敏树的《说钓》虽然仅有四百余字,但却用一件极普通的事——钓鱼,写出了仕途求官之路的种种心情与得失。  第一段叙述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可能获得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沉浮以及钓不得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从“求鱼”中可以看出钓者一种患得患失的心境。在此,作者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的钓者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些许淡
期刊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进入新课程中考的实验区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大纲教材的中考命题也在不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完成向新课程中考的转变。比较我省2005年非课改实验区与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两卷增加了更多的共同点。因此,认真分析两套试题的异同,会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和中考复习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  从今年试卷的整体情况来看,两卷的第一部分考查了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以及名
期刊
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1)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沙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③遥遥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的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
期刊
莲,清雅美丽的化身;莲,真淳纯洁的象征。莲在百花中是可敬的君子,莲在红尘中更是清纯的高士。卞毓方以古莲象征一位爱国的老人;杨德盛以爱莲表达对真纯美丽、清雅高洁的向往;唐宋元携午荷融入宁静致远的佳境;江子让荷花绽放坚强、乐观的生命光彩。请细品下面几篇美文,让我们共同陶醉在清丽真纯的世界中吧!    古莲新韵  卞毓方    本文的记叙方法是倒叙。先从荷花盛开、先生点数写起。然后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回顾
期刊
2005年中考已尘埃落定,本文拟从今年河北省语文试卷的试题特点、与2004年相比试题的变化和今后复习的重点三方面作一点儿分析和说明。    一、试题特点    今年试卷的结构和试题数量及各部分的分值都没有变化,试卷内容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考查。诗词默写部分增加了对诗句的理解运用的题型,文言文部分试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课外阅读部分的文章则选择了以“了解自然”、“共创和谐社会”为主题的
期刊
这是一篇关于军事问题的小品文,刊载于西班牙《起义报》(2004年10月12日)。本文的最大特色是寓庄于谐。对于全球瞩目的美伊战争这样一个极其严肃的军事问题,作者将其巧妙地放在一个看似轻松随意的对话之中,而对话的主角竟然是一个年仅8岁的稚童。  毫无疑问,8岁的孩子没有成人的圆滑世故,所提问题当然无丝毫的个人成见。面对孩子的提问,“父亲”千方百计回避问题的真相,所答捉襟见肘。入侵伊拉克,是因为“那里
期刊
[背景]2001年10月5日,正值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300年校庆,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希拉里等一大批社会名流出席了盛典。第22任校长理查德·莱温致辞,前后不足一分钟,汉译内容仅163字(不含标点)。  [回放]“今天,我们不要只说耶鲁的历史上出了五位美国总统,包括近几十年来接踵入主白宫的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也不要只说耶鲁是造就首席执行官最多的大学摇篮。我们更应该记住,耶鲁的毕业生中有三位
期刊
本文以细节刻画和巧妙的构思,使母爱这一古老的主题再一次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第一,细节描写。文章先以“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半张着嘴”、“盯着考场”这些细节来写母亲痴痴地守望。一个“贴”字写其流汗之多,而流汗如此之多,头发如此凌乱,还有“半张着嘴”这一定格的形象,正告诉人们她早已心飞考场。然后以“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比初冬的冰还薄的微笑”,写母亲对家长们劝她到树阴下的回应。一个“挤”字,写出
期刊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