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资源的优秀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构建丰富的教育人才资源库,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基地,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更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字:教育资源;科学素养;学习方式
一、构建丰富的科普教育人才资源库
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教师资源和专门人才,任何研究都会成为无源之水。
首先,我们在学校中充分挖掘资源,聘请了两位专任教师为科技辅导员。其次,我们在社区和学生家长中广泛物色人才,聘请了镇农科站站长、葡萄种植能手、大棚蔬菜种植能手等十位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再次,我们还与共建部队签订了协议,由部队派6名指战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上课,介绍我国航天航海方面的科技成果。
就这样,由校内外辅导员组成的科普教育人才资源库就成立了。各类人员各负其职,分工合作开展各项研究活动,校内外辅导员按学校的要求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指导,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意见。
人才资源库构建以后,要着力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技能,通过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科技教育所需要的培训活动。
二、开辟优秀的科普实践基地
组建了科普教育人才资源库,还得有让学生能真刀真枪实践操作的基地,否则,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开辟校内外的各类科普实践基地,以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1、校内建设基地
如我们在学校东北角开辟了1300平方米的果树种植基地,里面种上了十多个新品种葡萄,还有无花果、果桑、江南甜桃、石榴、白水枇杷等果树。果树园主要为学生开展 “嫁接”、“接蔓”、“修枝”等实践研究提供基地和素材。
开辟了1000平方米的由红花畿木园、茶梅园、竹园、香樟园、红枫园、大棚芦荟等专题园,为学生开展种植、栽培、治虫等实验研究提供基地和素材。
在各班和自然实验室布置科普角,为学生日常的小实验、小观察以及提出实验课题、展示实验成果提供一个阵地。
2、校外提供基地
离学校南面两公里的一名学生家长种植的常州市科技种植示范园——葡萄园,约有1000平方米,里面有美人指、黑玫瑰、红提子、水晶等十多个品种的葡萄。葡萄是我镇的农业特产,多数学生家里都种有葡萄,只是由于技术水平不同,因此,种出的葡萄品种、大小、产量以及销售的价格各不相同。该示范园主要为学生提供葡萄的种植、整修、施肥、治虫等综合实践所用。由于葡萄的种植牵涉到家家户户,跟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因此,学生们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很高。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们进行科技种植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三、开发“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科普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学校、教师及社区的资源优势,并整合社会最新发展成果等教育资源,以服务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为需求,设置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如我校校本课程“科技种植”主要是组织学生以葡萄、水蜜桃、草莓等我镇特色水果为研究对象,开展栽培、种植、修剪、贮藏及农药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增长学生的科普知识,提高学生从事科技种植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以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的意识。学校的科学案例《葡萄村与草莓村的互动》发表在《江苏教育》杂志上。
四、强调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强调动手实践,从生活中取材。动手活动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曾经给果树剪枝、嫁接,给蔬菜治虫,给瓜果点花,制作飞机模型,剥蚕豆等等。学生在学习提问、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研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热情。
2、强调小课题研究。小课题其实它往往包含着大问题,因为课题研究注重研究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开展研究,收集、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小课题的研究,是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如:我们结合《云雀的心愿》、《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的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水是怎样被污染的”研究;联系种植园的芦荟被冻伤一事,语文实践活动时组织学生开展了“芦荟冻伤了以后还会活吗?”的观察研究;根据果树园了的葡萄陆续产生黑斑的情况,开展了“葡萄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虫害,怎样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外,像“纸飞机怎样才能飞得高”“‘伤兵’鸡蛋怎样下楼”“果树为什么不能混栽”“怎样给葡萄保鲜”等等小课题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教育资源;科学素养;学习方式
一、构建丰富的科普教育人才资源库
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教师资源和专门人才,任何研究都会成为无源之水。
首先,我们在学校中充分挖掘资源,聘请了两位专任教师为科技辅导员。其次,我们在社区和学生家长中广泛物色人才,聘请了镇农科站站长、葡萄种植能手、大棚蔬菜种植能手等十位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再次,我们还与共建部队签订了协议,由部队派6名指战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上课,介绍我国航天航海方面的科技成果。
就这样,由校内外辅导员组成的科普教育人才资源库就成立了。各类人员各负其职,分工合作开展各项研究活动,校内外辅导员按学校的要求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指导,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意见。
人才资源库构建以后,要着力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技能,通过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科技教育所需要的培训活动。
二、开辟优秀的科普实践基地
组建了科普教育人才资源库,还得有让学生能真刀真枪实践操作的基地,否则,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开辟校内外的各类科普实践基地,以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1、校内建设基地
如我们在学校东北角开辟了1300平方米的果树种植基地,里面种上了十多个新品种葡萄,还有无花果、果桑、江南甜桃、石榴、白水枇杷等果树。果树园主要为学生开展 “嫁接”、“接蔓”、“修枝”等实践研究提供基地和素材。
开辟了1000平方米的由红花畿木园、茶梅园、竹园、香樟园、红枫园、大棚芦荟等专题园,为学生开展种植、栽培、治虫等实验研究提供基地和素材。
在各班和自然实验室布置科普角,为学生日常的小实验、小观察以及提出实验课题、展示实验成果提供一个阵地。
2、校外提供基地
离学校南面两公里的一名学生家长种植的常州市科技种植示范园——葡萄园,约有1000平方米,里面有美人指、黑玫瑰、红提子、水晶等十多个品种的葡萄。葡萄是我镇的农业特产,多数学生家里都种有葡萄,只是由于技术水平不同,因此,种出的葡萄品种、大小、产量以及销售的价格各不相同。该示范园主要为学生提供葡萄的种植、整修、施肥、治虫等综合实践所用。由于葡萄的种植牵涉到家家户户,跟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因此,学生们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很高。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们进行科技种植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三、开发“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科普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学校、教师及社区的资源优势,并整合社会最新发展成果等教育资源,以服务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为需求,设置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如我校校本课程“科技种植”主要是组织学生以葡萄、水蜜桃、草莓等我镇特色水果为研究对象,开展栽培、种植、修剪、贮藏及农药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增长学生的科普知识,提高学生从事科技种植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以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的意识。学校的科学案例《葡萄村与草莓村的互动》发表在《江苏教育》杂志上。
四、强调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强调动手实践,从生活中取材。动手活动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曾经给果树剪枝、嫁接,给蔬菜治虫,给瓜果点花,制作飞机模型,剥蚕豆等等。学生在学习提问、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研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热情。
2、强调小课题研究。小课题其实它往往包含着大问题,因为课题研究注重研究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开展研究,收集、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小课题的研究,是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如:我们结合《云雀的心愿》、《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的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水是怎样被污染的”研究;联系种植园的芦荟被冻伤一事,语文实践活动时组织学生开展了“芦荟冻伤了以后还会活吗?”的观察研究;根据果树园了的葡萄陆续产生黑斑的情况,开展了“葡萄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虫害,怎样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外,像“纸飞机怎样才能飞得高”“‘伤兵’鸡蛋怎样下楼”“果树为什么不能混栽”“怎样给葡萄保鲜”等等小课题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