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现将大豆主要病害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大豆猝倒病
1.1症状 靠近地表的幼茎上初现水渍状病斑,后幼茎变细腐软,呈黑褐色,导致幼苗迅速折倒死亡,严重时可引起根部发生腐烂,使病株矮化。
1.2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或者加强排水排涝,降低土壤湿度,减轻发病。轮作和施用腐熟有机肥。(2)播种前拌种或者苗期灌根的方法。采用35%瑞毒霉拌种剂0.3㎏拌大豆种子100㎏;苗期灌根时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5%甲霜灵800倍液。
2.大豆根腐病
2.1症状 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擴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2.2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①合理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深翻,合理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③增施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2)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②在大豆生长期发病时,用菌克毒克260~300倍液900~1200mL/hm2加300~500倍液小叶敌600mL/hm2叶面喷洒。
3.大豆褐杆病
3.1症状 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3.2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要求5年内不允许种植大豆、菜豆、豌豆等大豆褐杆病菌寄主作物。(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②用2%克露1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4.大豆菌核病
4.1症状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4.2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①精选种子。将种子间混杂的菌核除净。②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cm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从而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来源。④排水与施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过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⑤铲趟。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2)药剂防治。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①喷洒25%咪鲜胺1500mL/hm2;②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对水300kg/hm2,均匀喷雾,隔7d再补喷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灵1500g/hm2对水喷雾。
5.大豆立枯病
5.1症状 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
5.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用种子量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选用排水良好高燥地块种植大豆。低洼地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种植,合理密植,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浇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确定。(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并做到喷匀喷足。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西集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1.大豆猝倒病
1.1症状 靠近地表的幼茎上初现水渍状病斑,后幼茎变细腐软,呈黑褐色,导致幼苗迅速折倒死亡,严重时可引起根部发生腐烂,使病株矮化。
1.2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或者加强排水排涝,降低土壤湿度,减轻发病。轮作和施用腐熟有机肥。(2)播种前拌种或者苗期灌根的方法。采用35%瑞毒霉拌种剂0.3㎏拌大豆种子100㎏;苗期灌根时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5%甲霜灵800倍液。
2.大豆根腐病
2.1症状 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擴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2.2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①合理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深翻,合理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③增施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2)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②在大豆生长期发病时,用菌克毒克260~300倍液900~1200mL/hm2加300~500倍液小叶敌600mL/hm2叶面喷洒。
3.大豆褐杆病
3.1症状 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3.2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要求5年内不允许种植大豆、菜豆、豌豆等大豆褐杆病菌寄主作物。(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②用2%克露1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4.大豆菌核病
4.1症状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4.2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①精选种子。将种子间混杂的菌核除净。②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cm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从而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来源。④排水与施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过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⑤铲趟。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2)药剂防治。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①喷洒25%咪鲜胺1500mL/hm2;②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对水300kg/hm2,均匀喷雾,隔7d再补喷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灵1500g/hm2对水喷雾。
5.大豆立枯病
5.1症状 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
5.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用种子量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选用排水良好高燥地块种植大豆。低洼地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种植,合理密植,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浇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确定。(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并做到喷匀喷足。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西集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