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顾颉刚从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大量评述。他既批判传统学术的非科学性,又称赞清代学术的科学精神;他指责传统历史观的非科学性和非民主性,声称传统的治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他探讨了先秦经史关系及其史学影响,分析了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古史辨伪得失,对清代史学和史家的成就与不足作了详尽评述。顾颉刚的贡献在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但是其工具理性的取向是唯科学主义的。传统对历史解释的决定作用使顾颉刚的评断具有两歧性特征,并最终使他转向认同传统史学及其价值观。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2BZS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颉刚从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大量评述。他既批判传统学术的非科学性,又称赞清代学术的科学精神;他指责传统历史观的非科学性和非民主性,声称传统的治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他探讨了先秦经史关系及其史学影响,分析了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古史辨伪得失,对清代史学和史家的成就与不足作了详尽评述。顾颉刚的贡献在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但是其工具理性的取向是唯科学主义的。传统对历史解释的决定作用使顾颉刚的评断具有两歧性特征,并最终使他转向认同传统史学及其价值观。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马克思社会哲学的研究渐成学界热点.对此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批判向度?应当说,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前提批判.它以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为切入点,同时涵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文明形态以及发展历程的检视.这就决定了,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既包含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直观社会权力要件及其内在运行机理进行前提性反思的政治学批判向度,又囊括对资本主义
赫尔曼·保罗主张从美德的角度分析历史书写的过程.然而与保罗相反,这里所使用的美德概念并非基于美德认识论,而是建基于美德伦理学之上.美德认识论与非认知美德判然有别,而且与安克斯密特和怀特的史学观点不相容,他们二人强调历史学从历史实在到历史表现的多元路径.美德伦理学,尤其是那些强调不可编码性论题的美德伦理学形式,非常适合提供这样的解释.为了使这一论证更加具体,在此区分了美德伦理学的四个重要特征,并试图阐明这些特征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得到解释.
海登·怀特和(特别是)弗兰克·安克斯密特均尝试提出历史编纂的表现主义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两人都拒绝了表现的复制论,但仍然坚持认为历史编纂产生表现.较为有利的做法是,在叙述层面完全拒绝表现主义者的语言——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一个给定的对象.叙事和其它综合表达方式如总括性观念,在过去本身中并没有相应的客体或指称,因此,更恰当的做法是讨论建构的"表现".鉴于历史编纂是一种话语的实践形式,在此略述一个可供选择的非表现主义替代方案,即历史编纂的本质是关于论证的.
在审美意象的创构中,物象、事象及其背景与主体的情意融汇而成意象.象为基础,意为主导,意由象生,象中含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其中物我既相互交融,又有区分.意与象的融合方式丰富多样.主观情意通过对物象进行整理和加工,凭借想象力使意与象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意与象的统一,涉及内意与外意、象内与象外的统一.象不只是意的载体,而且与意浑融为一.意与象的融合效果追求意与象偕、意广象圆.艺术意象的创构包含着感物动情和借景抒情两种形态.艺术家通过拟象象征表意,有力地拓展了象对意的表达能力,并通过构思和语言传达的技法使
“的确良”是奢侈品rn说起“的确良”三个字,年轻的朋友也许会有些陌生,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服装”却曾是火热的流行时尚.上世纪80年代初,在作家路遥那唏嘘动人的农村爱情小说《人生》里,“全村首富”家的女儿刘巧珍与心上人高加林约会时,就穿着一身“米黄的短袖上衣,深蓝的\'的确良\'裤子”,因为在高加林的眼里:“那衣服你穿上特别好看.”
元末文人对杜甫流离生活的切身感受以及将杜甫作为忧国忧君、忠君爱国的精神偶像是其“崇杜”的主要表现.故此,他们从老杜的襟怀中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从杜诗中提取感动人心的精神力量.此外,元末文人“崇杜”还表现在他们对杜甫放怀自适、安其所遇的人格魅力的激赏.在“崇杜”的同时他们也“学杜”,杜诗被作为元代诗歌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仿杜”与“注杜”成为一时风尚,并且以杜诗为评裁标准选编、评点当代诗作.当然,元末文人“学杜”更注重对杜诗的取法,在对杜诗的取法与练择中,形成了他们独具个性的诗学内容.
中国的现代建国曾经处在一个国族建构与国家建构明显错位的状态,错位的导因有二:一是现代建国的阶级导向,让国族问题不成其为首要的建国问题;二是现代建国长期以国家权力建构为主,让国族与国家的吻合性建构无以凸显其重要性。当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国族与国家建构的吻合需求日益凸显。中国需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以前者,解决好国家的依宪治国建制;以后者,搭建好国家的现代形式框架。如此,才能达成中国长治久安所必须的团结机制。拒斥国族与国家吻合性建构中那种急功近利对接国族与国家的低位思
区块链思维的实质是“价值共享、责权分担、真实可信、共治共赢”,这与以构建多主体共治下的新型民主教育管理形态为目标的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主旨不谋而合。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在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教育治理的瓶颈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区块链思维的本质及基础模型入手,发现区块链思维可从多方共同参与、教育数据记录、达成教育共识和加强主体信任四个方面为教育治理赋能。进而从数据、网络、共识、激励、合约和应用六个层面探究了区块链思维应用于教育治理的技术路径创新,然而,这一创新应注意防止
《司马法》成书于战国齐威王时期,是对春秋末期司马穰苴阐释姜太公《司马兵法》的追记,可作为理解姜太公政治军事思想的依据,与《太公六韬》相参证。《司马法》首篇为《仁本》,次篇为《天子之义》,从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揭示:以仁义治天下是政治的常态,以战争平天下是不得已采取的权变状态,所谓“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周代所处的就是这样的时代,必须不忘战备加强武装,同时坚持战争的道义原则,“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司马法》另三篇《定爵》《严位》《用众》,具体讨论了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主要包括“五虑”“智勇”“军患
本文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揭示快乐观念之发轫、快乐理论之生成以及快乐论与幸福论之间的关联。首先,从语言层面考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这两个词有密切关联,在特定语境中是同义词。快乐是一种观念,快乐论是一种学说或理论,有了快乐概念的定义,快乐论理论学说的生成就有了基点。早在前哲学的荷马时代,快乐观念就已经萌芽和产生。在早期哲学家那里,快乐问题得到诸多谈论。经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界定,快乐观念被提炼成伦理概念。其次,考察感性快乐论的生成。快乐论是一种伦理学说,也是一种伦理主张。学界以往判定某种学说是快乐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