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升学率,都不得不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而展开教学。教师整日忙于研究中考题型,寻找教学捷径。因此,不可避免的进行“填鸭式”地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枯燥,这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新课改精神呢?在这里我想依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重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变
有的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是当今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二、重视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过去语文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使课堂教学从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教”的角色,进行交流,教师采用集中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互动型”的教学方法,有利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配上背景和音乐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积极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勾勒出朱自清父亲过马路买东西时的情景,然后请同学到台上来,把他心中的情景在黑板上描绘出来,要求其它同学也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背影”。画完之后,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自己对《背影》这篇文章的理解,最后由老师做精彩点评总结。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地参与课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仍然觉得效果不佳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三、重视教学思维的转变
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所以要变机械模仿为创造性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纠正、彼此丰富,使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要用活一个"导"字,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种实践创造契机、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一、重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变
有的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是当今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二、重视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过去语文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使课堂教学从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教”的角色,进行交流,教师采用集中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互动型”的教学方法,有利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配上背景和音乐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积极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勾勒出朱自清父亲过马路买东西时的情景,然后请同学到台上来,把他心中的情景在黑板上描绘出来,要求其它同学也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背影”。画完之后,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自己对《背影》这篇文章的理解,最后由老师做精彩点评总结。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地参与课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仍然觉得效果不佳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三、重视教学思维的转变
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所以要变机械模仿为创造性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纠正、彼此丰富,使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要用活一个"导"字,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种实践创造契机、以此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