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语言哲学的基础上,从塔斯基及戴维森的真值理论视角出发,初步探讨了真值条件及其在语义学、语用学及教学中的作用价值。
关键词:语言哲学;真值条件;教学;语义学;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5-01
一、真值条件的起源
真值理论学派是对现代西方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西方语言哲学流派。语言哲学各流派间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意义(meaning)的真谛。直到20世纪才确立了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将意义视为能指(intension)的语言哲学正流派,还包括“维也纳学派”、塔斯基等。
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逻辑学家弗雷格首先提出了真值条件的概念,认为真值条件论或称意义的成真条件理论是指:给出一个语句的成真条件就是给出了这个语句的意义。例如我们常说的这个例子“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桂诗春,2007)这句话不成真,因为法国早已不实行君主制,所以没有所指的(国王),那么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依据弗雷格的说法,说它是无意义的。可见,真值条件可作为检验句子有没有意思的标准。换句话说,如果一句话是假的,那么它就没有意思了。但是Lyons(1956)又指出,语境约束着话语的意义。我国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讲到“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了解这个句子同客观现实是否对立”(王德春,2006),客观现实是确立真值条件判断的重要依据,有关这一问题将在本文的下面进一步的探讨。
总的说来,真值条件作为一个句子成真的条件而存在,是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具有意义的标准。因此,一直以来它都是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戴维森真值条件意义论在语义学
戴维森(Davidson,1917-)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从老师奎因那里继承了整体主义和外延主义思想,又从塔斯基那里继承并发展了真理的与议论。戴维森大胆采用塔斯基的理论:即关于真理的语义学定义。并把它改造成语义学理论所要求的形式,即“S是T,当且仅当P”例如“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这里“雪是白的”是一个语句结构描述;“是真的”使得等式两边语句的谓语具有相同的外延;“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是一个语句,我们也称其为真值条件。这样我们便可以看出,作为意义理论必须首先确定适合于真语句的谓词,只有谓词为真,我们才能谈论意义问题,用戴维森话说,意义理论必须采取真理定义的形式,这就是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论。
在语义学里,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在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中,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及共性;逻辑学的语义学则是对一个逻辑系统的解释,着眼点在真值条件,近而去判断句子,所以它并不直接涉及自然语言;还有认知科学对语义学的研究,它在于人脑对语言单位意义的存储及理解的模式。
可以说,无论在哪一领域语义学都可以理解是直接或间接对句子意义进行理解判断的学科。那么我们又回到了作为检验句子意义的真值条件上来了,可是真值条件又是依何给出的呢?这就引出了我下面所要谈到的语境的问题。
三、教学中真值条件在语用学
“语用学研究语言及其使用者的关系,是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蔡曙山,2007)语境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语境包括上下文,实际情景和社会背景等三个方面。真值条件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基于拥有的客观世界知识及言语环境来进行判断的。我们看这两个例子,“The man over there is my father.”如果我们不结合说话人,不结合当时的场景,是很难对这个句子作出真假判断的。又例如,“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想要判断这个句子,实际上我们首先把它是放回在了我们当前的现实世界中,用我们客观所掌握的知识:法国早已不实行君主制,所以没有所指的国王,近而不可能判断其是否秃顶。
四、结语
因此,可以说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实际上就是客观世界,如果它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实,那么它才有意义,才可以去判断其真假。但是,还有一种以矛盾形式存在的语句——悖论,塔斯基也曾经在一个语句的表达中探讨过该问题,他认为:悖论的存在是由于语句中包含评价的语义学词语类似“是假的”。那么悖论本身有意义吗?有能对其进行判断的真值条件的存在吗?它与语用学又有何关联呢?
长久以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因果范式和演绎逻辑的构造范式基础上,它所面向不是“生活世界”,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客观世界”。我们知道语用学的核心概念是“情境”,它是对人的交往行动世界,即“生活世界”的写照。因此从情境出发,包含着生命的意义或主体因素的参与、介入及其变动。对于悖论,若从语用学角度考察,悖论之“悖”恰恰在于:由悖论所“伪证”的究竟是什么前提,是否是相应领域的认知主体所难以识别的。如果认知主体不具备“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那么就很难结合客观世界给出其真值条件。
“由于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某种语言的某些言说者,所有的人必定有恰当的证据赋予某言说者的表达以真值条件。因而我们全体都有能力把握应用于他人言语行为的真理概念。”(王静,2010)这样,便得到了一个真理理论为之正确的最终证据:关于言说者如何使用语言的事实。在教学中,教师更好的使用其语言并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蔡曙山.语言、逻辑与认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丁言仁.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语言学的背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张斌峰,夏国军.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3,(3).
关键词:语言哲学;真值条件;教学;语义学;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5-01
一、真值条件的起源
真值理论学派是对现代西方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西方语言哲学流派。语言哲学各流派间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意义(meaning)的真谛。直到20世纪才确立了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将意义视为能指(intension)的语言哲学正流派,还包括“维也纳学派”、塔斯基等。
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逻辑学家弗雷格首先提出了真值条件的概念,认为真值条件论或称意义的成真条件理论是指:给出一个语句的成真条件就是给出了这个语句的意义。例如我们常说的这个例子“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桂诗春,2007)这句话不成真,因为法国早已不实行君主制,所以没有所指的(国王),那么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依据弗雷格的说法,说它是无意义的。可见,真值条件可作为检验句子有没有意思的标准。换句话说,如果一句话是假的,那么它就没有意思了。但是Lyons(1956)又指出,语境约束着话语的意义。我国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讲到“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了解这个句子同客观现实是否对立”(王德春,2006),客观现实是确立真值条件判断的重要依据,有关这一问题将在本文的下面进一步的探讨。
总的说来,真值条件作为一个句子成真的条件而存在,是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具有意义的标准。因此,一直以来它都是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戴维森真值条件意义论在语义学
戴维森(Davidson,1917-)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从老师奎因那里继承了整体主义和外延主义思想,又从塔斯基那里继承并发展了真理的与议论。戴维森大胆采用塔斯基的理论:即关于真理的语义学定义。并把它改造成语义学理论所要求的形式,即“S是T,当且仅当P”例如“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这里“雪是白的”是一个语句结构描述;“是真的”使得等式两边语句的谓语具有相同的外延;“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是一个语句,我们也称其为真值条件。这样我们便可以看出,作为意义理论必须首先确定适合于真语句的谓词,只有谓词为真,我们才能谈论意义问题,用戴维森话说,意义理论必须采取真理定义的形式,这就是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论。
在语义学里,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在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中,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及共性;逻辑学的语义学则是对一个逻辑系统的解释,着眼点在真值条件,近而去判断句子,所以它并不直接涉及自然语言;还有认知科学对语义学的研究,它在于人脑对语言单位意义的存储及理解的模式。
可以说,无论在哪一领域语义学都可以理解是直接或间接对句子意义进行理解判断的学科。那么我们又回到了作为检验句子意义的真值条件上来了,可是真值条件又是依何给出的呢?这就引出了我下面所要谈到的语境的问题。
三、教学中真值条件在语用学
“语用学研究语言及其使用者的关系,是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蔡曙山,2007)语境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语境包括上下文,实际情景和社会背景等三个方面。真值条件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基于拥有的客观世界知识及言语环境来进行判断的。我们看这两个例子,“The man over there is my father.”如果我们不结合说话人,不结合当时的场景,是很难对这个句子作出真假判断的。又例如,“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想要判断这个句子,实际上我们首先把它是放回在了我们当前的现实世界中,用我们客观所掌握的知识:法国早已不实行君主制,所以没有所指的国王,近而不可能判断其是否秃顶。
四、结语
因此,可以说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实际上就是客观世界,如果它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实,那么它才有意义,才可以去判断其真假。但是,还有一种以矛盾形式存在的语句——悖论,塔斯基也曾经在一个语句的表达中探讨过该问题,他认为:悖论的存在是由于语句中包含评价的语义学词语类似“是假的”。那么悖论本身有意义吗?有能对其进行判断的真值条件的存在吗?它与语用学又有何关联呢?
长久以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因果范式和演绎逻辑的构造范式基础上,它所面向不是“生活世界”,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客观世界”。我们知道语用学的核心概念是“情境”,它是对人的交往行动世界,即“生活世界”的写照。因此从情境出发,包含着生命的意义或主体因素的参与、介入及其变动。对于悖论,若从语用学角度考察,悖论之“悖”恰恰在于:由悖论所“伪证”的究竟是什么前提,是否是相应领域的认知主体所难以识别的。如果认知主体不具备“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那么就很难结合客观世界给出其真值条件。
“由于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某种语言的某些言说者,所有的人必定有恰当的证据赋予某言说者的表达以真值条件。因而我们全体都有能力把握应用于他人言语行为的真理概念。”(王静,2010)这样,便得到了一个真理理论为之正确的最终证据:关于言说者如何使用语言的事实。在教学中,教师更好的使用其语言并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蔡曙山.语言、逻辑与认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丁言仁.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语言学的背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张斌峰,夏国军.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