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往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若能将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对其加以巧妙利用,引领学生探究,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精彩。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误资源;解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71-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是一种常见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使学生的错误“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资源。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巧用错误资源,提升学生解题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在解题中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四种:①见到题目无从下手,感觉对这个知识很陌生,这种为知识性错误。②对于一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只能得出片面的答案,可称之为逻辑性错误。③对于一些几何图形问题,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进行解答,如果辅助线处理不当就会增加解题难度甚至出现错误,可以称之为策略性错误。④学生经常会看错题目,甚至在抄写答案时写错位置,这类问题越到大考越明显,这种为心理性错误。针对以上这几种错误,教师可以找出学生的错误根源,再加以例题训练,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解题素养[1]。
1 类比易混错误,厘清概念本质
类比思想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存在其他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思维方法。而有一些数学概念很相近,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去分母和通分是分數和分式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学生经常混淆。这就要求教师从概念入手,帮助学生厘清这两个概念,认清它们的本质特征[2]。
如在解分式方程?1=时,学生将方程移项得到?=1,然后习惯性将作为公因式提出来,得到(2x?1)=1,这样增加了计算量,而在计算时,却反而将式子转化为2a?(a+2),丢了分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厘清去分母和通分的概念,去分母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它只适用于等式,而通分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只对分子分母进行同时扩大(或缩小)。
2 利用漏解错误,培养严密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留意学生的一些错误,对一些有代表性、拓展性、“错的有道理”的错误进行挖掘,将其开发成教学资源,因为学生都想知道错在哪里,自然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往往超过预期[3]。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计算中的一个重点,但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漏解的情况,合理运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对解方程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如(3x?4)2=(4x?3)2这道题目,笔者发现本班有十几位学生只考虑到两底数相等的情况得3x?4=4x?3,得出x=?1。这时要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个数情况,当Δ>0时,方程有两个解,从而得出漏掉两底数相反数的情况,像这种情形可以先认清方程结构,移项后利用平方差公式的方法防止漏解,得(3x?4)2?(4x?3)2=0,进而得出[(3x?4)+(4x?3)][(3x?4)?(4x?3)]=0,又得(3x?4)+(4x?3)=0,(3x?4)?(4x?3)=0两个方程,这样就不会出现漏解的情形了。因此,通过深入探究和拓展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顺着自己错误不断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错误的原因,能够生成有价值的认知,把学生的错误转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探究与比较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挖掘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时,可先用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引入,然后逐步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
3 巧借解题挫折,渗透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和思维方式,尤其在解答综合型数学问题时,化归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化归思想往往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然后逐步攻克每一个小问题,最后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4]。此外,学生最怕的就是数学应用题,这种题型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把握要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将问题画成线段图、借助坐标系等。初中生在计算中经常会遭遇挫折,出现突然算不下去的情况,如用方程解应用题,方程已经列出来,却解不出方程。
如题: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2008年底全市汽车拥有量为15万辆,而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的汽车拥有量已达21.6万辆。求2008年底至2010年底该市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当列出方程15(1+x)2=21.6后,有些学生习惯于将方程展开进行求解,15+30x+15x2=21.6,这样用不了几步就会出现解不下去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可向学生强调直接开平方法的应有的结构为(x+m)2=n(n ≥ 0),从而将方程转化为(1+x)2=1.44,就能轻松地得出x=0.2。处理这类问题时不要盲目地展开求解,要先观仔细察方程结构,再对照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突出数学化归思想,从而让学生在遭遇“解题挫折”时豁然开朗。
学生解题出错或者方法繁琐难解,是学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此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适当配以例题教学和拓展练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达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策略的目的。
4 运用计算技巧,实现化繁为简 初中生在解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计算量大而繁杂的题目,很多学生常常半途而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学生想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能力,一定先要掌握常用的定理、口诀、公式,如三角函数公式、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圆的垂径定理等,学生在记忆这些公式时,还要弄清公式的来源。
如题:如图1,CD为⊙O的直径,弦AB⊥CD,垂足为E,,CE=1,AB=6,求弦AF的长。
本题考查圆的性质和有关的计算。通过Rt?AOE的三边关系,确定半径OA=OB=5,AE=BE=3,下面就是针对线段AM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单靠一次勾股定理无法得出AM的长,必须借助Rt?ABM和Rt?AOM两次勾股定理,即AB2?BM2=AM2,AO2?OM2=AM2,从而得出AB2?BM2=AO2?OM2,62?(5?OM)2=52?OM2。這里的计算量较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展开式。得出OM=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求AM的长,学生异口同声AM2=AO2?OM2,但接下来大家都愣住,因为式子中出现AM2=52?()2,有学生看到分数的平方就产生畏难情绪,做不下去了,索性放弃。还有学生采用平方差公式,AM2=×=进行开方,还是无法得出结果。出现这种情形,不妨先观察几个数字的结构,5可以看作,由此可以联想到常用的勾股数7、24、25,因此可以直接确定AM的值是。从这道例题可以看出,计算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一定技巧,而这种技巧来源于数学知识的积累。
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题能力的强弱,而解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和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解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规律。教师也要让学生通过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对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一个学习阶段中的错题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划分,集合成一个错题库。在阶段测试时,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错题库中挑选一些题目制成一份试卷,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错题有更深的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初中数学教学生成资源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黄玉华.一道习题的解法探究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0(8):54-56.
[3]李娜.注重反思,发挥错题效益[J].中学教学参考,2017(5):7-8.
[4]卢凌.利用学生错误发展学生思维水平[J].物理教师,2017
(8):20-22.
【作者简介】
吕学兵(1977~),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误资源;解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71-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是一种常见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使学生的错误“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资源。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巧用错误资源,提升学生解题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在解题中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四种:①见到题目无从下手,感觉对这个知识很陌生,这种为知识性错误。②对于一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只能得出片面的答案,可称之为逻辑性错误。③对于一些几何图形问题,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进行解答,如果辅助线处理不当就会增加解题难度甚至出现错误,可以称之为策略性错误。④学生经常会看错题目,甚至在抄写答案时写错位置,这类问题越到大考越明显,这种为心理性错误。针对以上这几种错误,教师可以找出学生的错误根源,再加以例题训练,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解题素养[1]。
1 类比易混错误,厘清概念本质
类比思想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存在其他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思维方法。而有一些数学概念很相近,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去分母和通分是分數和分式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学生经常混淆。这就要求教师从概念入手,帮助学生厘清这两个概念,认清它们的本质特征[2]。
如在解分式方程?1=时,学生将方程移项得到?=1,然后习惯性将作为公因式提出来,得到(2x?1)=1,这样增加了计算量,而在计算时,却反而将式子转化为2a?(a+2),丢了分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厘清去分母和通分的概念,去分母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它只适用于等式,而通分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只对分子分母进行同时扩大(或缩小)。
2 利用漏解错误,培养严密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留意学生的一些错误,对一些有代表性、拓展性、“错的有道理”的错误进行挖掘,将其开发成教学资源,因为学生都想知道错在哪里,自然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往往超过预期[3]。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计算中的一个重点,但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漏解的情况,合理运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对解方程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如(3x?4)2=(4x?3)2这道题目,笔者发现本班有十几位学生只考虑到两底数相等的情况得3x?4=4x?3,得出x=?1。这时要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个数情况,当Δ>0时,方程有两个解,从而得出漏掉两底数相反数的情况,像这种情形可以先认清方程结构,移项后利用平方差公式的方法防止漏解,得(3x?4)2?(4x?3)2=0,进而得出[(3x?4)+(4x?3)][(3x?4)?(4x?3)]=0,又得(3x?4)+(4x?3)=0,(3x?4)?(4x?3)=0两个方程,这样就不会出现漏解的情形了。因此,通过深入探究和拓展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顺着自己错误不断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错误的原因,能够生成有价值的认知,把学生的错误转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探究与比较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挖掘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时,可先用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引入,然后逐步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
3 巧借解题挫折,渗透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和思维方式,尤其在解答综合型数学问题时,化归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化归思想往往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然后逐步攻克每一个小问题,最后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4]。此外,学生最怕的就是数学应用题,这种题型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把握要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将问题画成线段图、借助坐标系等。初中生在计算中经常会遭遇挫折,出现突然算不下去的情况,如用方程解应用题,方程已经列出来,却解不出方程。
如题: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2008年底全市汽车拥有量为15万辆,而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的汽车拥有量已达21.6万辆。求2008年底至2010年底该市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当列出方程15(1+x)2=21.6后,有些学生习惯于将方程展开进行求解,15+30x+15x2=21.6,这样用不了几步就会出现解不下去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可向学生强调直接开平方法的应有的结构为(x+m)2=n(n ≥ 0),从而将方程转化为(1+x)2=1.44,就能轻松地得出x=0.2。处理这类问题时不要盲目地展开求解,要先观仔细察方程结构,再对照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突出数学化归思想,从而让学生在遭遇“解题挫折”时豁然开朗。
学生解题出错或者方法繁琐难解,是学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此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适当配以例题教学和拓展练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达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策略的目的。
4 运用计算技巧,实现化繁为简 初中生在解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计算量大而繁杂的题目,很多学生常常半途而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学生想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能力,一定先要掌握常用的定理、口诀、公式,如三角函数公式、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圆的垂径定理等,学生在记忆这些公式时,还要弄清公式的来源。
如题:如图1,CD为⊙O的直径,弦AB⊥CD,垂足为E,,CE=1,AB=6,求弦AF的长。
本题考查圆的性质和有关的计算。通过Rt?AOE的三边关系,确定半径OA=OB=5,AE=BE=3,下面就是针对线段AM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单靠一次勾股定理无法得出AM的长,必须借助Rt?ABM和Rt?AOM两次勾股定理,即AB2?BM2=AM2,AO2?OM2=AM2,从而得出AB2?BM2=AO2?OM2,62?(5?OM)2=52?OM2。這里的计算量较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展开式。得出OM=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求AM的长,学生异口同声AM2=AO2?OM2,但接下来大家都愣住,因为式子中出现AM2=52?()2,有学生看到分数的平方就产生畏难情绪,做不下去了,索性放弃。还有学生采用平方差公式,AM2=×=进行开方,还是无法得出结果。出现这种情形,不妨先观察几个数字的结构,5可以看作,由此可以联想到常用的勾股数7、24、25,因此可以直接确定AM的值是。从这道例题可以看出,计算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一定技巧,而这种技巧来源于数学知识的积累。
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题能力的强弱,而解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和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解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规律。教师也要让学生通过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对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一个学习阶段中的错题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划分,集合成一个错题库。在阶段测试时,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错题库中挑选一些题目制成一份试卷,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错题有更深的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初中数学教学生成资源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黄玉华.一道习题的解法探究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0(8):54-56.
[3]李娜.注重反思,发挥错题效益[J].中学教学参考,2017(5):7-8.
[4]卢凌.利用学生错误发展学生思维水平[J].物理教师,2017
(8):20-22.
【作者简介】
吕学兵(1977~),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