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其他区域性组织不断走向成熟与深化的大环境下,南盟各成员国普遍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并纷纷作出振兴南亚的呼吁。
4月初,外交部长李肇星率团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出席第14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峰会。这是中国成为南盟观察员后首次派团出席峰会。
南亚是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地区。但是,4月3日~4日在新德里举行的这次南盟首脑会议,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提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口号:“拯救穷人中的穷人”。
南盟峰会:亮点很抢眼
第一个亮点是实质性合作增加。为了改变“穷人中的穷人”和“弱者中的弱者”的命运,在此次峰会上,南亚各国领导人达成了几项共识。一是同意建立一个总额为三亿美元的南亚发展基金,其中印度愿意捐助一亿美元。二是建立“粮食银行”,为南亚将近15亿人口建立起相对可靠的粮食储备体系,保证有关各国在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三是建立“南亚大学”,确保提供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来自南亚所有国家的青年提供最好的教育。四是就建立南亚远程医疗网络达成一致意见,力图通过现代技术改善整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南盟各国领导人还就有关司法合作和引渡程序等反恐机制达成较多共识。
第二个亮点是新成员正式入盟。在此次峰会上,卡尔扎伊总统代表阿富汗作为南盟的正式成员首次亮相,使南盟成为拥有八个成员国的地区性合作组织。长期以来,阿富汗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没有哪个地区性组织愿意将其纳入旗下,它还一直被人视为一个既非南亚又非中亚的国家。尽管该国还未从战乱中真正恢复过来,但它的加入为南盟在反恐领域以及未来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想像空间。
第三个亮点是开放性合作起步。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均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本届峰会。这表明,南亚各国正在以开放和自信的心态来看待地区一体化,而外界特别是有关大国也越来越关注南亚的发展和稳定。过去,南亚地区的合作完全是内向性质的,一些小国强烈希望邀请中国等邻国参与南亚地区合作,但是由于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结构,“一大数小”、“一超多弱”的局面造成了力量的绝对失衡。近几年,中印关系明显好转,印与周边小国的关系也出现松动。同时,由于印度迫切希望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遂对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提出将中国吸收为“观察员”的要求不再说“不”。另外,此次会议还同意接纳伊朗为观察员。
地区合作:获得加速度
首先是各方合作意愿明显增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立于1985年,目前成员国包括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总人口将近15亿,其中40%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文盲比例高达52%,人均收入甚至低于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穷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尽管此前的历次首脑会议也曾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成果并不显著。相对于东盟、欧盟以及后来成立的“上合组织”而言,其进展更显缓慢,其作用聊胜于“清谈馆”,甚至连“俱乐部”的水平都谈不上。近年来,在其他区域性组织不断走向成熟与深化的大环境下,南盟各成员国普遍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并纷纷作出振兴南亚的呼吁。
其次是多年探讨已有了必要基础。以贸易为例,南盟在上世纪90年代曾提出特惠贸易安排,2004年又通过《南亚自由贸易协定框架条约》。根据该条约,南盟将从2006年1月1日起分两个阶段实施减免关税计划,即第一阶段印巴在两年内把所有商品的关税降到20%,其他国家在三年内将其降至30%;第二阶段印巴将在五年内、其他国家将在七年内把关税降至0~5%。尽管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南盟自贸区已经开始运行。
再次是外部支持注入较大活力。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南盟现有的八个成员中,有五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即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马尔代夫和阿富汗。南盟本身在资金、资源、市场、技术、教育等相关要素方面也难以满足地区合作的要求,因此具有同区外大国发展关系的迫切要求。而中、日、韩、美、欧等国对南亚都有特定的利益追求,与各国的关系也一向很好或正在明显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贡献。南盟各国已经表示,希望与各观察员国在贸易、反恐、社会和经济领域进行合作。日本外相麻生太郎表示,日将通过援助防灾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加强与南盟的合作关系。中国外长李肇星代表中国政府表示,中国将支持南盟的目标和优先发展领域,愿意在尊重南盟各国愿望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方针,开展和扩大务实合作,促进南亚的和平与发展。
反贫目标:任重而道远
尽管南亚地区的合作将改变蹒跚前行的局面,走上加速发展的轨道,但南亚地区反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首先是双边关系复杂棘手。南亚诸国除阿富汗外,在地理上呈现以印度为中心的放射性分布。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这一地区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双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有关国家的重大利益,相关各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因此将从根本上制约地区合作的进展。在这些问题中,最难解决的恐怕是印巴在克什米尔的争端。长期以来,印巴互为对手的关系一直困扰着南盟的进展,南盟峰会至少有五次因印度的拒绝或反对而推迟,因此南盟也被戏称作“印巴紧张关系的抵押物”。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出现转机,但和平进程始终一波三折。不过,随着近年来印度外交战略的转型和巴基斯坦安全战略的调整,双方已经认识到“互不信任和纷争损害了南亚地区的政治环境,使南盟落后于其他地区性合作组织”(巴总理阿齐兹语),但二者要真正冰释前嫌,恐怕决非易事。就在南盟峰会举行的前几天,印巴先后试射了各型先进导弹,再次表明双方缺乏真正的政治互信。此外,南亚地区广泛存在跨国界的种族和宗教矛盾,解决起来亦非朝夕之功。
其次是经贸合作难度很大。由于南亚多数国家外债负担沉重,外汇储备紧张,发展资金短缺,它们每年都要从世界银行和一些发达国家获得援助和贷款,因而进行经济合作特别是工业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困难很大。从贸易方面来看,区内贸易的增加进展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区内贸易的水平互补性较差。南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商品多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茶叶、地毯、黄麻、纺织品和成衣等,因此彼此之间很难接纳对方的产品。再则,南亚国家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设备、燃料、机器等,彼此之间也难以相互提供。另外,南盟各国由于整体贸易规模悬殊,外贸需求迥异,因此区内贸易的平衡也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印度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其他国家多数与它都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