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时期是学生阶段最丰富、精彩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期。此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断奶指的是大学生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产生的一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有个规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本文将逐一分析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断奶;解决措施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其生理、心理、价值观等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部分成熟又不完全成熟。在部分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自我完善,最终形成适应自己个性的、独特的思想观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远离父母和一起长大的伙伴,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显得孤单无助,在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的情况下容易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不了大学环境
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身上。他们或独自、或跟随家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城市甚至陌生的省份,接触到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同学。与以往不同的是,父母并不能长久地陪在他们身边直到基本上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见面的机会也远不如以前频繁,一切都需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对于大学生而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地在大学生活下去。
曾有幸被一位大三学生邀请去帮助完成一项关于大一新生能不能适应学校环境的调查。本次调查针对了392名在校的非大一学生,结果显示:35.2%的学生难以、不能适应大一环境,64.8%的学生可以的适应大一环境。不能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不适应合寝的方式。部分学生在初高中并没有合寝的经历,没有尝试过离开父母和其他同学一起居住在同一生活区域,自理能力较差。第二、不适应学校气候。以江西为例,这里气候变化快且无规律,往往是夏冬交替而忽略了春秋。许多从小生活在广东、海南一带的同学难以适应冬天的低温导致常常一病不起。第三,不适应食堂的伙食。由于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食堂提供的饭菜虽然品种多样,但仍难以迎合每一位同学喜爱的口味。有多位来自广东的同学向我抱怨说学校的伙食太偏辛辣,像他们这样口味清淡不吃辣的人往往不知道该去哪吃饭,有时候吃了晚餐肚子就会不舒服甚至出现腹泻的问题。第四,不适应大学期间复杂的人际关系。离开了父母之后,大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要通过自己的沟通去解决。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如何和别人打好关系等问题,这点将在下文详细探讨。
(二)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在经历高三一整年紧凑的学习过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终于“熬”出头的感受,高考过后长达两个多月的休息使得他们已经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我曾在闲暇时和学生谈论高中和大学的区别之处在哪,并让他们畅所欲言。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即高中是为了去好大学玩而努力学习。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给学生灌输一种“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错误观念,让孩子们坚信到了大学就轻松了,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学生而言,在中国,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变轻松的过程,在欧美等其余发达国家则正好相反。
(三)人际交际困难
上文提到过,许多大一新生因不适应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觉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其他年级学生身上。其实大学的人际关系和初高中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自由、独立、利益关系。自由即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谁建立朋友、死党、情侣、对手等关系,没有父母的干预;独立即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时需要自己独立解决,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且他们不清楚你的交友情况;利益关系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并不如以前那般纯洁,和人说话、共事都需要考虑个人举动是否会伤及他人利益。
根据近些年学生找我求开导的各种情况,我粗略地把大学里的人群分为以下四个种类:大多数同学为老好人类型,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牺牲自己的些许利益以帮助他人达到利益最大化,及时有机会通过牺牲他人成全自己也不做这种选择;小部分同学为自私型,即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主,不考虑他人感受;模仿类型和有城府型占的比例相等,且总比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前者会根据之前自己的遭遇调整对待下一次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后者则表面看起来和善,最初可能会助人达到利益最大化,可一旦发现他人是软柿子,便会成为自私型。
学生也分为两种:内向和外向。内向的同学因不敢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他们遇到老好人和模仿类型同学时相处还算是比较融洽,偶尔会产生矛盾但并不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遇到自私型和有城府型的同学则会因为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犯而感到愤怒,却敢怒而不敢言,日积月累下去便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等各类心理问题。外向的同学因交友面广泛而容易导致交友不慎,发生问题易激动,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他们遇到老好人和模仿类型同学时往往能做到互帮互助、共赢,进而发展成好朋友及以上的良好人际关系;遇到自私型和有城府型的同学则会根据不同情况产生不同的矛盾。学生自身也符合上述四种人群的分类,相互间的影响导致了人际交往变得愈加复杂。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的三种主要心理问题,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解决措施:
(一)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之所以难以、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其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足。虽然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有过住宿经验,但仅锻炼了洗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关于日用品的购置、一个月生活费的安排、作息时间等都有父母和学校的管理。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多举行座谈会和学生谈谈自己对学习的看法,以过来人和参加工作了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根本上解决他们心中“到大学为了玩”,“只求毕业不求学习知识技能”的看法。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合理制定学习目标,不妄自菲薄也不目中无人。避免由于自己过高或过低的心理期望造成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三)发挥心理咨询作用
某高校调查显示,现在绝大多数学生解决心理压力的首选方式是去找心理老师咨询,在轻松愉悅的氛围中达缓解、解决压力的目的,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 按照专业人士的指导,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不回避问题,不拖延时间,勇敢地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以积极的心态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作为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
三、总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及时洞察到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并加以合理的引导。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走出误区,向着大学的美好生活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最华. 《大学生心理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张云. 《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大均、郭成. 《心理素质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邓明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断奶;解决措施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其生理、心理、价值观等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部分成熟又不完全成熟。在部分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自我完善,最终形成适应自己个性的、独特的思想观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远离父母和一起长大的伙伴,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显得孤单无助,在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的情况下容易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不了大学环境
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身上。他们或独自、或跟随家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城市甚至陌生的省份,接触到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同学。与以往不同的是,父母并不能长久地陪在他们身边直到基本上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见面的机会也远不如以前频繁,一切都需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对于大学生而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地在大学生活下去。
曾有幸被一位大三学生邀请去帮助完成一项关于大一新生能不能适应学校环境的调查。本次调查针对了392名在校的非大一学生,结果显示:35.2%的学生难以、不能适应大一环境,64.8%的学生可以的适应大一环境。不能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不适应合寝的方式。部分学生在初高中并没有合寝的经历,没有尝试过离开父母和其他同学一起居住在同一生活区域,自理能力较差。第二、不适应学校气候。以江西为例,这里气候变化快且无规律,往往是夏冬交替而忽略了春秋。许多从小生活在广东、海南一带的同学难以适应冬天的低温导致常常一病不起。第三,不适应食堂的伙食。由于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食堂提供的饭菜虽然品种多样,但仍难以迎合每一位同学喜爱的口味。有多位来自广东的同学向我抱怨说学校的伙食太偏辛辣,像他们这样口味清淡不吃辣的人往往不知道该去哪吃饭,有时候吃了晚餐肚子就会不舒服甚至出现腹泻的问题。第四,不适应大学期间复杂的人际关系。离开了父母之后,大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要通过自己的沟通去解决。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如何和别人打好关系等问题,这点将在下文详细探讨。
(二)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在经历高三一整年紧凑的学习过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终于“熬”出头的感受,高考过后长达两个多月的休息使得他们已经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我曾在闲暇时和学生谈论高中和大学的区别之处在哪,并让他们畅所欲言。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即高中是为了去好大学玩而努力学习。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给学生灌输一种“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错误观念,让孩子们坚信到了大学就轻松了,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学生而言,在中国,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变轻松的过程,在欧美等其余发达国家则正好相反。
(三)人际交际困难
上文提到过,许多大一新生因不适应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觉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其他年级学生身上。其实大学的人际关系和初高中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自由、独立、利益关系。自由即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谁建立朋友、死党、情侣、对手等关系,没有父母的干预;独立即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时需要自己独立解决,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且他们不清楚你的交友情况;利益关系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并不如以前那般纯洁,和人说话、共事都需要考虑个人举动是否会伤及他人利益。
根据近些年学生找我求开导的各种情况,我粗略地把大学里的人群分为以下四个种类:大多数同学为老好人类型,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牺牲自己的些许利益以帮助他人达到利益最大化,及时有机会通过牺牲他人成全自己也不做这种选择;小部分同学为自私型,即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主,不考虑他人感受;模仿类型和有城府型占的比例相等,且总比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前者会根据之前自己的遭遇调整对待下一次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后者则表面看起来和善,最初可能会助人达到利益最大化,可一旦发现他人是软柿子,便会成为自私型。
学生也分为两种:内向和外向。内向的同学因不敢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他们遇到老好人和模仿类型同学时相处还算是比较融洽,偶尔会产生矛盾但并不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遇到自私型和有城府型的同学则会因为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犯而感到愤怒,却敢怒而不敢言,日积月累下去便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等各类心理问题。外向的同学因交友面广泛而容易导致交友不慎,发生问题易激动,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他们遇到老好人和模仿类型同学时往往能做到互帮互助、共赢,进而发展成好朋友及以上的良好人际关系;遇到自私型和有城府型的同学则会根据不同情况产生不同的矛盾。学生自身也符合上述四种人群的分类,相互间的影响导致了人际交往变得愈加复杂。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的三种主要心理问题,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解决措施:
(一)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之所以难以、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其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足。虽然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有过住宿经验,但仅锻炼了洗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关于日用品的购置、一个月生活费的安排、作息时间等都有父母和学校的管理。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多举行座谈会和学生谈谈自己对学习的看法,以过来人和参加工作了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根本上解决他们心中“到大学为了玩”,“只求毕业不求学习知识技能”的看法。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合理制定学习目标,不妄自菲薄也不目中无人。避免由于自己过高或过低的心理期望造成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三)发挥心理咨询作用
某高校调查显示,现在绝大多数学生解决心理压力的首选方式是去找心理老师咨询,在轻松愉悅的氛围中达缓解、解决压力的目的,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 按照专业人士的指导,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不回避问题,不拖延时间,勇敢地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以积极的心态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作为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
三、总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及时洞察到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并加以合理的引导。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走出误区,向着大学的美好生活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最华. 《大学生心理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张云. 《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大均、郭成. 《心理素质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邓明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