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育人符合实际发展要求,体现了“实用”为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探索符合各类专业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的财会专业由于自身特点且须服务地方经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须有其自身的特点,探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财会专业
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出具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7%)与2014届(92.1%)和2013届(91.4%)基本持平。2015届大学生未就业人群中,52%的人处于求职状态,31%准备国内外考研、考公务员、准备创业和参加职业培训,17%不求职也无其他计划。这些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取向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现象,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下进行转变。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要求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近半数高校要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等院校。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满足地方经济需求,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各项因素研究后,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区域特色优势(如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等)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将理论转化成生产实践应用,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观念,又要以质量为重的理念。在新经济形势下高校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及时更新,全面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各专业应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建设核心是实践教学。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特点
财会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以深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为基础,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专业技能,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在企业或组织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结合国家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最终出具财务报告。财会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技术性强,就业前景乐观。就业后福利待遇也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后工作稳定。财会人员属于企业的核心人才,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区对财会人员的层次需求也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财会人员的要求需要不仅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且能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专业鉴证,最终出具相关的财务报告。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慢慢被重视,能够使得校企双方获得“双赢”。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知识面的提高,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水平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困难结症。然而由于财会专业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校企合作中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时,不能真正接触真实帐目,也不能进入财务部门进行相关财务的操作。实习流于表面,未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具体体现在:
(一)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不足,合作浮于表面
由于学校和企业创办的初衷不同,因此各自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企业以投入、产出作为衡量的标准,加上财会专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双方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只有协议没有具体实际内容。当学校向企业发出学生实习需要,大多数企业都要求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进行参观。甚至有些企业在工作场景外设置玻璃门,学生只能在玻璃門外走马观花式参观,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财会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一般稳定性较强,造成了企业对一般的财务人员需求不高,因此企业对此类人员的需求较少,企业对此方面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未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学校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
在校企对接上,一是财会专业自身的特点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由于财会专业对技术性要求很强,学生必须接触到企业的真实财务报表和相关的凭证才能真正得到锻炼。但是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短,企业不愿意把自己真实账务展现给学生,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整理资料甚至是与财务不相关的工作;二是学校与企业对接空间有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产学结合的教学结构不合理,学校一般只是固定以第六、八学期假期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由于长期受研究型高校的思维影响,高校的课程内容在编制上仍然表现出突出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倾向。即便教育部规定实训课时要占总体学时的30%以上,但是实训课程的设置也是应本课程的需要,制定单门课程实训,或者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并没有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特点来制定财会专业各个行业特色的综合实训体系。例如依据房地产企业的特点设置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依据服务业的特点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等等。
四、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考虑,找到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于解决“企业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企业需要的人”这两大问题。确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采取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力求能够保证和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及各行各业企业服务作用。 (一)注重校企合作获取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资讯,提升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了解行业最新信息,认识社会与市场的实时状况,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环境。高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了解地方各行各业对财会专业学生具体的技能需求,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向应用型办学方向转型。
(二)对于“校企合作”财会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建设向对方经济企业行业特点倾斜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反映与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校企合作应根据地方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周期和行业特点来进行修订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及教材。并将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与财会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相融合,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任务解决与技能掌握相融合,将项目的技术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本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个行业财会专业的专题教材。根据专业-课程-单元的逻辑体系与岗位群相适应的目标系统。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具体行业特点)梯次递进。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但目前“校企合作”很大困难来源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原因是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很难立刻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难以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一起进行“产”“学”“研”的研究,参与企业重大难题解决工作;帮助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财会类培训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并针对企业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及时将优秀毕业生推送到企业;协助企业技术部门攻破难题等等,寻求“校企合作”双赢的关键点,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涂远平,于惠钧,罗诚安.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5(10).
基金項目: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财会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JGB480。
作者简介:姚婷(1976-),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经济师、讲师,研究方向:财务分析;闭乐华(1978-),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风险投资、财务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财会专业
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出具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7%)与2014届(92.1%)和2013届(91.4%)基本持平。2015届大学生未就业人群中,52%的人处于求职状态,31%准备国内外考研、考公务员、准备创业和参加职业培训,17%不求职也无其他计划。这些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取向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现象,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下进行转变。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要求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近半数高校要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等院校。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满足地方经济需求,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各项因素研究后,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区域特色优势(如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等)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将理论转化成生产实践应用,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观念,又要以质量为重的理念。在新经济形势下高校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及时更新,全面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各专业应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建设核心是实践教学。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特点
财会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以深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为基础,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专业技能,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在企业或组织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结合国家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预测,最终出具财务报告。财会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技术性强,就业前景乐观。就业后福利待遇也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后工作稳定。财会人员属于企业的核心人才,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区对财会人员的层次需求也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财会人员的要求需要不仅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且能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专业鉴证,最终出具相关的财务报告。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慢慢被重视,能够使得校企双方获得“双赢”。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知识面的提高,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水平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困难结症。然而由于财会专业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校企合作中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时,不能真正接触真实帐目,也不能进入财务部门进行相关财务的操作。实习流于表面,未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具体体现在:
(一)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不足,合作浮于表面
由于学校和企业创办的初衷不同,因此各自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企业以投入、产出作为衡量的标准,加上财会专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双方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只有协议没有具体实际内容。当学校向企业发出学生实习需要,大多数企业都要求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进行参观。甚至有些企业在工作场景外设置玻璃门,学生只能在玻璃門外走马观花式参观,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财会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一般稳定性较强,造成了企业对一般的财务人员需求不高,因此企业对此类人员的需求较少,企业对此方面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未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学校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
在校企对接上,一是财会专业自身的特点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由于财会专业对技术性要求很强,学生必须接触到企业的真实财务报表和相关的凭证才能真正得到锻炼。但是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短,企业不愿意把自己真实账务展现给学生,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整理资料甚至是与财务不相关的工作;二是学校与企业对接空间有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产学结合的教学结构不合理,学校一般只是固定以第六、八学期假期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由于长期受研究型高校的思维影响,高校的课程内容在编制上仍然表现出突出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倾向。即便教育部规定实训课时要占总体学时的30%以上,但是实训课程的设置也是应本课程的需要,制定单门课程实训,或者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并没有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特点来制定财会专业各个行业特色的综合实训体系。例如依据房地产企业的特点设置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依据服务业的特点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等等。
四、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考虑,找到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于解决“企业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企业需要的人”这两大问题。确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采取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力求能够保证和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及各行各业企业服务作用。 (一)注重校企合作获取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资讯,提升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了解行业最新信息,认识社会与市场的实时状况,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环境。高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了解地方各行各业对财会专业学生具体的技能需求,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向应用型办学方向转型。
(二)对于“校企合作”财会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建设向对方经济企业行业特点倾斜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反映与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校企合作应根据地方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周期和行业特点来进行修订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及教材。并将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与财会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相融合,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任务解决与技能掌握相融合,将项目的技术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本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个行业财会专业的专题教材。根据专业-课程-单元的逻辑体系与岗位群相适应的目标系统。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具体行业特点)梯次递进。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但目前“校企合作”很大困难来源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原因是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很难立刻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难以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一起进行“产”“学”“研”的研究,参与企业重大难题解决工作;帮助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财会类培训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并针对企业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及时将优秀毕业生推送到企业;协助企业技术部门攻破难题等等,寻求“校企合作”双赢的关键点,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涂远平,于惠钧,罗诚安.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5(10).
基金項目: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财会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JGB480。
作者简介:姚婷(1976-),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经济师、讲师,研究方向:财务分析;闭乐华(1978-),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风险投资、财务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