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在《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体现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学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科学探究凸显化学课堂教学的生命。
一、以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重视学习过程
在化学科学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以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手段。
但是,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的教与学只是为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恢复实验的探究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要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体验知识、发展认识。
在教学“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课本没有给出实验,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一反应,笔者要求同学们自己主动探究。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2)取一塑料瓶,收集满二氧化碳后,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观察现象。
在(1)中同学们观察到没有明显现象,探究活动受到阻止,需要重新设计实验。在(2)中,同学们观察塑料瓶瘪下去,以为实验成功而沾沾自喜。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塑料瓶内只有氢氧化钠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对这一问题,他们都热烈讨论起来,逐渐认识设计实验的不足之处,考虑应同时设计增加一个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对比实验。经历失败、成功的探究体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不少学生经过老师启发,又设计出多种实验装置,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贴近生活进行科学探究,强化社会延伸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本质来自于社会生活。化学中许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无疑是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中去建构知识,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自制天然酸碱指示剂时,笔者把一些新鲜植物的花瓣、花冠、果皮等洗净、晾干,加入适量的95%的酒精浸泡1小时~3小时。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加入适量的水,即可使用。几种不同植物色素在不同酸碱性溶液里的变色情况如表所示:
这样让学生在贴近生活中探究酸碱指示剂,让他们强烈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思维灵动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以保证他们创新。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的制法”时,通过笔者的指导,不少同学的探究意识得到增强,很快设计出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笔者不失时机地追问,设计的装置虽然在反应过程中加入酸液,但无法控制反应,若进一步改进方法,需在什么部位添加何种用品,便可达到使反应随时发生,也可以使反应随时停止的目的。学生对此问题显露出很高的热情,设计出多种方案:
(1)在试管底部垫塑料丝条;(2)乳胶导管上夹上弹簧夹;(3)长颈漏斗下端适当部位套上多孔塑料板;(4)将不与酸反应的丝状物质放在试管底部;(5)将(2)、(4)或(2)、(3)配合使用,還有学生说(1)、(2)配合也可以。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对学生的创意设计给予肯定,并指出有些设计方案中的不足,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技巧,并分析概括出各种设计方案中的共同原理。教师配合提示语和手势进行引导,学生们茅塞顿开,得出了许多有用的结论。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以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重视学习过程
在化学科学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以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手段。
但是,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的教与学只是为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恢复实验的探究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要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体验知识、发展认识。
在教学“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课本没有给出实验,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一反应,笔者要求同学们自己主动探究。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2)取一塑料瓶,收集满二氧化碳后,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观察现象。
在(1)中同学们观察到没有明显现象,探究活动受到阻止,需要重新设计实验。在(2)中,同学们观察塑料瓶瘪下去,以为实验成功而沾沾自喜。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塑料瓶内只有氢氧化钠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对这一问题,他们都热烈讨论起来,逐渐认识设计实验的不足之处,考虑应同时设计增加一个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对比实验。经历失败、成功的探究体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不少学生经过老师启发,又设计出多种实验装置,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贴近生活进行科学探究,强化社会延伸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本质来自于社会生活。化学中许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无疑是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中去建构知识,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自制天然酸碱指示剂时,笔者把一些新鲜植物的花瓣、花冠、果皮等洗净、晾干,加入适量的95%的酒精浸泡1小时~3小时。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加入适量的水,即可使用。几种不同植物色素在不同酸碱性溶液里的变色情况如表所示:
这样让学生在贴近生活中探究酸碱指示剂,让他们强烈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思维灵动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以保证他们创新。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的制法”时,通过笔者的指导,不少同学的探究意识得到增强,很快设计出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笔者不失时机地追问,设计的装置虽然在反应过程中加入酸液,但无法控制反应,若进一步改进方法,需在什么部位添加何种用品,便可达到使反应随时发生,也可以使反应随时停止的目的。学生对此问题显露出很高的热情,设计出多种方案:
(1)在试管底部垫塑料丝条;(2)乳胶导管上夹上弹簧夹;(3)长颈漏斗下端适当部位套上多孔塑料板;(4)将不与酸反应的丝状物质放在试管底部;(5)将(2)、(4)或(2)、(3)配合使用,還有学生说(1)、(2)配合也可以。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对学生的创意设计给予肯定,并指出有些设计方案中的不足,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技巧,并分析概括出各种设计方案中的共同原理。教师配合提示语和手势进行引导,学生们茅塞顿开,得出了许多有用的结论。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