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语文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而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陷入题海,苦不堪言,学习毫无生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没有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要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一)适当开展创新思维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根据自身需要所进行的自主创新学习。在开展创新思维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学生能够弄清知识原理、理解例题解法,并能够顺利完成练习。最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解析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自主学习课的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思维过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语文思维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的新教材注重了对知识的引入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编写,这正好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由此可见,对以往“惜时如金”、害怕浪费课堂时间,而把重心放在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进行彻底整改。教师应当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创新的教学环节,把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自己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从而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材上有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能解什么样的题型,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等,诸如此类的种种不良情况,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谓不胜枚举。针对这些不良情况,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以知识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借助于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时人们所收获的知识要“过滤“。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构筑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使处理具体问题思路顺畅、贯通及变化打好基穿可见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大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积累那么简单,而关键是要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穿。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内驱力和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主动力,首先应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本身发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创新思维最好的老师,它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创新意识;没有兴趣就点不燃求知的火花;没有兴趣,就唤不起探究的欲望。学生对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使他们放开思路,使他们勤于思考,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很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的萌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最省时最省事,但却属于“满堂灌”,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方法和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能学会知识,不能学会学习的方法。照本宣科的教学,虽然能使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但却往往不知“所以然”,当然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进行诱导和分析,让学生多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能够深入理解知识,而且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好地培养。
   综上所述,面对近年来的教学困扰,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师可以从适当开展自主学习课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其他文献
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的散文,它以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散文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难度在走低,但学生得分仍旧普遍偏低。因此,对散文阅读一般规律及技巧的研究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期刊
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荡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勇于为语文课亮出美丽的“凤头”。   所谓导入的艺术性,就是要求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
期刊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多样,涉及的诗人作家很多,且不仅限于唐诗宋词。在选择诗作和诗人方面,大致是选著名诗人不常见的诗作,或不太著名的诗人的一流诗作。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有效避免猜题、押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出题及解题策略。   前人谈到诗歌鉴赏,往往强调“意会”,这是不错的,但就考试而言,还得把“意会”的结果“言传”出来。这里的“言传”就是答案。答题自然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的
期刊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把这些文章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历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一种程式的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问题就更为明显。其实,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套路来欣赏文章,还应从体裁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抓住重点,由表及里,由浅
期刊
含蓄美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普遍要求,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隐”这一含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本质,后锺嵘的“滋味”说,皎然的“重意”说,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含蓄美的特征与本质,足见“含蓄”这一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诗歌含蓄美有哪些表现形式?这种含蓄的表达又如何体现出美?下面我们来稍加探究。  
期刊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触颇多。梁任公先生给我的印象,也不再只是戊戌政变的带头人,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激情,有感染力,有热心肠,有爱国心的恩师益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
期刊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的法宝关键在于要有深刻的立意。在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要想在发展等级中获得高分,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从而提升立意的深度。   一、分析本质,透过浅层意思开掘本质内涵   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做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一般来说,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做到透过现象深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讨论式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特体验交流的平台。讨论必须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进行评论或表达体验。但开放、自由并不等于随意任流,学生必须围绕着主题来探讨。共同思考探
期刊
有人向郭沫若请教写作的“诀窍”,回答是:“改,改,改……”一连讲了七个“改”字。修改是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要把修改初作作为不可缺少的步骤,并及时检查。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呢?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要让其明确修改的意义。著名作家修改作文的逸闻趣事有很多:如,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叶
期刊
李益是一位思想和经历都比较复杂的诗人,他是继王昌龄、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人之后中唐时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征戍生活,赞扬唐军将士慷慨报国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并深切同情广大士卒久戍不归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和抨击了朝廷及边将的腐败无能,而且还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一 、李益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