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杂碎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碎,本意为杂乱零碎,可是到了国内厨师的妙手里,就成了舌尖上的美味。
  其实杂碎一词作为美食是泊来语,出自英文“CHOP SUEY”。在1879年美国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里,就出现了这个词。菜单上还有“毛菇什碎”和“酸甜什碎”之类,不知是什么菜肴。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后,作一篇《新大陆游记》,对美国杂碎馆有详细描述。据游记记载,当时仅纽约就有三四百家杂碎馆,以杂碎馆为业的华人有三千多人,“每岁此业收入可数百万”,蔚为壮观。
  但杂碎在美国的做法并不正宗,甚至不入流。这跟美国人早期对中餐的印象和理解息息相关。当时在美国的广东人多,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是吃猫、吃狗、吃老鼠的怪人,他们难以接受。后来随着交往的增多,了解的深入全面,美国人开始接受中餐,但在他们的印象里,“杂碎”就是标配中餐。我们一看就哑然失笑:他们的杂碎不过是鸡肉、豌豆、粉丝和白菜的一锅烩罢了,叫“杂烩”应该更合适。
  在国内可就不一样了,杂碎也要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最常见的就是羊杂碎,甘肃和宁夏一些地方叫羊杂割,新疆、西北、内蒙古一带甚至老北京人都好这一口。羊杂碎讲究“三料”“三汤”和“三味”,制作精细,程序繁琐,却能保证羊杂碎干净、原汁原味。所谓三料,就是选好三主料羊心、肝、肺,三副料羊肠、肚、头,都要新鲜的。所谓三汤,就是居家新煮的羊杂碎,连汤带肉热腾腾地吃,是原汤杂碎;杂碎用开水汆一下,捞出上锅蒸熟,再放清水锅里煮,是清汤杂碎;饭馆摊点往往摆一口大铁锅煮羊杂碎,舀熟的、添新的,一锅汤用文火熬着常年不断,汤浓如油,色酽如酱,盛出一碗,就是老汤杂碎。所谓三味,就是三小碟香菜末、辣椒面和细盐,供食客自己调味。一碗羊杂碎热气腾腾地端过来,汤浓肉鲜,肥美可口,滋补养人,是北方秋冬季的一道美食。
  牛杂碎除了做牛杂汤和锅仔以外,还可以做凉菜。凉菜中最好的一道,就是夫妻肺片。我原以为夫妻肺片的主料应该是猪肺之类的东西,其实不然。夫妻肺片是地道的川菜,它和宫保鸡丁一样,不仅国人爱吃,外国人也很青睐,都有自己的洋名。夫妻肺片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配以八角、肉桂、花椒等多种作料精心卤熟,捞出晾凉,切成薄片装盘;卤汁加辣椒油、花椒面、生抽兑成味汁,淋在牛杂上,再撒点花生碎和熟芝麻就好。成菜色泽美观,肉嫩味鲜,麻辣浓香,惹人口涎。
  其实中原一带也有自己的杂碎美味。常见的卤肉,就是用猪头、猪蹄和猪下水做主料,加八角、葱姜、甘草、丁香、草果等多种调料和药材卤制而成,也是一种杂碎。卤肉油光红亮,香气四溢,肥美不腻,下饭下酒都好。还有一道有名的家常小炒,叫爆炒鸡杂,也是一种杂碎吃法。取新鲜的鸡心、鸡肝和鸡胗,洗净后分别切花刀,过油后與木耳、青椒、胡萝卜片一起急火爆炒,快速出锅。炒鸡杂色彩丰富,菜品鲜嫩,脆滑爽口,是一道南北皆宜的简单美食。
  合肥人喜吃吴山贡鹅,除鹅肉外,贡鹅杂碎自有一绝。新鲜的鹅杂碎和整鹅一起,用咸货、香料和药材制成的卤水卤熟,让鹅表皮脂肪渗出,色泽金黄,浓香四溢。卤好的鹅肝肥嫩香酥,鹅胗鲜嫩弹牙,鹅肠则新鲜而有嚼劲,滋味醇厚却没有一点异味,最适合下酒。安徽无为的板鸭也很美味,与吴山贡鹅的制法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
  各种杂碎在厨师付出智慧和汗水后,滿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但杂碎一词后来却怎么成为一些人挂在嘴边的骂人脏话,就有些不得而知了。
其他文献
杨建民先生这部《昨日文坛的别异风景》,单是书名,便让人眼前一亮。阅读起来,宛如进入一座艺术、文化殿堂,乱花迷眼,五彩缤纷,如饮甘霖,给我莫大的阅读愉悦和精神享受。  这部书稿,凡40篇,30余万字。时间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肇始,直到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跨越半个多世纪,人物涉及中国现代文化史文学史近百位名人巨匠: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叶圣陶、巴金、沈从文、丁玲、郑振铎、夏衍、朱自清、闻
期刊
开篇之前,先讲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有一对情侣,女的春节小长假的时候去外地与男友小聚。闺蜜听说她是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硬座赶去的,便“关切”地说:“嗨,要换了我男友,他一定会让我坐卧铺去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女友原先还很甜蜜的心情一下子好似被人用冷水从头浇到脚底,以后的几天里她再也甜蜜不起来。  故事二:有个女鞋匠在弄口摆了个摊,中午时分,她男人送饭来,嘴里还不停地赔不是说自己来迟了。那女鞋匠
期刊
我是学营养学的博士,但工作以来,我一连三次被“炒鱿鱼”,我接受不了。  刚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一家国营食品厂。每天上班,換上白衣,我到各部门、各车间走一圈,然后的六个小时,我只能靠打电话、看报纸、写工作日志、喝茶、打招呼度过。上班才两个来月,我们厂的贷款到期了,厂里经营又一直不景气,只好让40%的人另谋生路。厂长很客气地说:“黄博士,是我不好,当初要你,我们是想对上有个交待,您毕竟是博士。我们这么
期刊
我曾经在故乡的县政府工作过几年,听说两位当年的老领导退下来了,便趁晚上的闲暇时间去拜访。  他们都曾经任过副县长,当年都是县里炙手可热的人物。没想到退休后两位的状况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位在职的时候分管经济,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连养鸟钓鱼也不喜欢,退休后不是抱怨过河拆桥的小人,就是抱怨人走茶凉的势态炎凉。看着眼前唉声叹气的他,我无法相信,他就是我印象里那个生机勃勃的老领导,那个当年干起工作来人称“拼命
期刊
张炜的《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一部自传性的散文集,记录的是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代那段最艰苦,也是最欢乐的青春岁月中的趣事。走过人生几十载,阅历增多,青少年时期那段苦难艰辛的生活,也逐渐沉淀为人生最朴素丰厚的一页,将欢乐纯真归还给青春。不同于厚重的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中那个严肃深沉的张炜,《游走》更似一位长者在午后书房中,伴着一杯清茶,叙说过去的故事,轻松风趣,又带给人以深思。  《游走》一书
期刊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如此温暖的文字,有股清澈透净的力量涌入心田,质朴无华,而又掷地有声。像冬日里的一杯温开水,从口腔里慢慢滑入食道,落定在胃里,暖胃暖心。亲情,也是如此,如白开水一样不可或缺,也同样,让你容易忽略,只等渴了的时候,才想起一旁的它。不过,开水会冷,亲情从不会冷却。  九个作者:唐七公子,青衫落拓,自由极光,凌草夏,浅白色,王臣,云狐不喜,一夏,乔伽。九个温馨的亲人共处与任性的离别故事。无
期刊
从路边旧书摊淘到徐铸成先生的《旧闻杂忆》一书,一口气读完,收获颇为不小,不止增长见识,而且对民国时期的大学有了进一步认识,而感触尤深者,则是清华大学与武汉大学学生爱国热情与不惧权贵的态度。  在《罗家伦与吴南轩》一文中,作者谈到清华学生与国民党官僚及校长所作的斗争,尤其是学生会主席张人杰当面回击张继的例子,十分精彩:  有一天,时任北平政治分会主席的张继,到清华去视察,并在大礼堂演讲,他上来就说,
期刊
如果有人问你:“停电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想你肯定会回答:“当然是坏事。”而我却认为,偶尔停停电是一件好事,对我这样一个成了家但又喜歡看书的人来说更是这样。如果你不信,我讲点切身体会给你听。  元月上旬的某天晚上,我住的地方停了一整晚的电。一家人———小孩、妻子、岳父、岳母、保姆———在微弱的烛光下草草吃过晚饭都睡觉去了。因为这晚,没有电视看,也不能干别的事。只有我,不但没有睡,而且比平時睡得更晚。
期刊
父亲沈仲章在北京大学当学生时,听过徐志摩的课,大概就在1931年,即徐志摩去世的那年。  我印象中,父亲有个印象:徐志摩最反对学生光读教材课文,主张博览群书。我强调“印象”,是因为想不起父亲有否提及徐志摩的具体言辞,唯恐父亲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父亲的具体言辞,我也记忆模糊了,只留有对印象的印象。假如不注明,辗转相传,我的话也许会被放入父亲之口,甚至徐志摩之口。  不过下面这件事,父亲对我讲过不止一
期刊
2016年暑假到北京大学培训,一位教授讲的一则故事颇让人深思。他说,大学时“睡在上铺的兄弟”的孩子考大学了,高考成绩名列某省第三,志愿填的是北京大学,按理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同学仍然不放心,托他打听北大能否录取。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家长对中国大学招录新生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而怀疑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上的,所以我们不能嘲笑,只能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招录过程中发生过多起冒名顶替事件,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