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的行走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zj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主题:义工
  
  旅行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行,也不止是一次假期,总是在不同的地方行走,总是看到不同的风景和人。旅行是一次过程,一次发现——自我发现的过程。旅行的脚步不需要太匆忙,眼睛和心会让人停下脚步,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旅行者不再仅仅是匆匆过客。旅行中的义工时光,不需要计划,带着爱,行走的途中总有你需要停留的地方。真正的旅行让我们直面自我,不仅让我们看到世界,更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在到达印度加尔各答之前,我一个人在东南亚闲晃了三个月,那是很纯粹的旅行,我的旅途是到了加尔各答“死亡之家”(kalighat,意为:为了即将死去的人)之后才发生转变的,因为我的义工是从这里开始的。
  认识“死亡之家”是很偶然的事情。刚到加尔各答不久,我到书店买书,和店老板说起义工的事情,他向我推荐了德兰修女的慈善机构,而在机构的总部,我认识了“死亡之家”。这里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创办的第一所慈善机构,现在“死亡之家”只是德兰修女慈善机构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分支机构而已。而德兰修女的慈善机构已经在全球很多国家有了分支机构,覆盖了世界各大洲,总部设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死亡之家”又是德兰修女创建的第一个慈善机构,而我,就在这个地方开始了我的志愿者工作。
  
  在这里,我认识的第一个人应该就是salina修女了,她是我申请成为义工的面试官。因为我的英文水平问题,战战兢兢地回答了她最后一个问题“why do you come here?”。
  “I wanna help people,”我回答。
  salina面带笑容,一手填着我的资料,一手准备着我的义工工作卡,我知道,面试结束了,她正填着的工作卡意味着我已经通过了面试。心里从未有过的放松,好像在为我自己的一次成功面试感到满足。她把工作卡放到我的手上,突然靠过来笑着对我说:“We don’t need your help,but you need to be here”
  我一愣,突然反应不过来,迷迷糊糊地道谢离座。一路上,总觉得不知道该这么理解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机构并不向义工提供任何住宿和膳食,这里的义工大部分都得支付自己一切的开销,虽然这样,每天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工作的义工依然络绎不绝,有些是专程来到这里工作的,更多的是跟我一样,旅行到了加尔各答,于是便停留下来做义工的旅行者。我想,每个人来到这里可能都有原因的吧,可为什么我们需要来这里呢?
  不知是不是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决定留下来。
  “死亡之家”的工作十分简单:戴上围裙和口罩,洗衣服,晾衣服、折叠衣服:煮饭,端饭,喂饭;为病人洗澡,扶他上厕所,为他端尿壶:帮助病人做运动;清洗地板,盘碟:工作量不大的时候,甚至可以闲坐着和病人聊天。病人当然听不懂英语,大部分义工也听不懂印度语或孟加拉语,可是义工和病人可以这样不断地聊天,虽然不知道彼此的意思。我想,有时候病人并不需要你懂得他的话,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聊天倾诉的对象。
  据一些在儿童机构工作的义工们说,“死亡之家”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里面的味道和声音,一进去就是一股股非常强烈的化学品味道和病人们此起彼伏的呻吟声。而在他们“儿童之家”,一进去听到的是孩子的笑声,那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与“死亡之家”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没有去过“儿童之家”,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环境,可是虽然工作辛苦而我一直都没有要离开这里的打算。
  的确,这里每隔几天都会有人死去,生命在这个地方脆弱得像一张薄纸,轻轻一捅就破了。我在加尔各答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却失去了三个病人。还记得我用竹架将我第一个去世病人的尸体从停尸房抬到“死亡之家”门口的车上时的心情,那短短一两分钟的路程,对我来说却是那样的漫长,我伤心得边走边默默地流泪。他昨天还会叫我的名字,看起来精神抖擞,可是只过了一个晚上,却已经离开了人世,我前一天离开的时候还和他说过“see you tomorrow。”
  也许是因为有了直面死亡的经历,反而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吧,外人总觉得“死亡之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而在我看来,它却有着令人向上的精神,特别是在这里工作久了的义工们,大部分人都很乐观。大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可以支撑着他们坚持在这里工作,甚至有人一做就是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漫长岁月。在“死亡之家”,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美国老人叫Joe,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还有一位来自韩国的中年人专门负责晾衣服,也工作了好多年;我还遇到一个来自西班牙的青年,他不过30岁,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印度工作,其他时间回国做些零工赚取路费和生活费就再回到印度。比起他们,我做的实在微不足道。
  可能是因为德兰修女慈善机构总部在加尔各答的原因,我住的旅馆中有很多旅行者义工。于是工作之余,旅馆也成了我们休息和闲聊的好场所。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这个地方一边工作,一边交流旅行信息,一起分享路上的精彩故事,在廉价的旅馆里面过着充满温情的生活,晚上在旅馆的天台上大家一起弹吉它唱歌,躺在地上聊天至深夜,第二天一早又是义工工作,虽然每天都在消耗自己身上已经薄得可怜的盘缠,但心里却感到十分充实和满足。
  每个星期的周四是所有义工的休息日,一个休息日下午,我和一些义工到教堂,看他们举行弥撒,因为义工很多,所以我们在教堂里举行了讨论会。我当然认为德兰修女慈善机构是一个很好的机构,可是我觉得里面的很多运作都并不是很妥当,于是我在讨论会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新的义工进来,由于并不是十分熟悉工作环节,特别是由于我是中国人,并没有什么在这里长期工作的中国人可以带我怎么工作,全部要自己摸索,于是我对机构的运作感到不满意。因为这个问题还和其他一些工作多年的义工“争吵”起来,后来神父加入到我们组,我也“不识好歹”地和他顶起嘴来。因为这件事情,我后来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很多人都是因为听说我和神父吵架了才知道我的,刚开始我还为这种看似“挑战权威”的做法感到骄傲。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有点好笑,我一直强调的机构运作问题依然还是存在的,我一直在想着怎么样去帮助更多的人,怎么样去协调好工作,但可能这些对于这个机构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每天来到这里的义工实在很多,还常出现人手过剩的情况,机构并不是十分需要人手,因为人手过剩,能够帮助到的人实在很少,而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生活的地方,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想,我来到这里工作的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帮助别人,而是让自己学习怎么去“爱”,再将这份“爱”带给身边的人吧。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我想,可能这就是salina修女在面试的时候想向我传达的意思吧。
  离开了加尔各答后,继续我的旅行,继续寻找我需要停留的地方。而最终,我会回到家乡,就如我的一个韩国朋友所说的:我们在路上学习爱,回去了才是实践的开始。
其他文献
那个五月,我和先生选定了在菲律宾的巴拉湾度蜜月。一大早,与我们同行的Pink小姐就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们:“今晚,有一个大大的surprise在等着你哟!”一天的水上活动结束后,天色渐渐暗了,我们两个人一头雾水被Pink带到码头,一艘早已准备好的快艇泊在那里。等我们穿好救生衣,都坐稳以后,太阳也已沉到了海面之下。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那些所谓的小岛基本都是由巨大的山峰构成,当天色渐渐暗下的时候,四周
1986年7月22日,澳大利亚登山家Greg Child与Tim MacCartney-Snape、美国人Tom Hargis登上GIV峰难以企及的最高点,此时距离博纳蒂与毛里的首登已过去28年。5月17日抵达大本营后,他们与美国队立刻开始在1983和1984年两次尝试的相同位置建营。  他们没有重走前人采用过的山脊西侧雪坡,而是沿着山脊线东侧攀登,并于6月10日在海拔7040米的雪洞建立C3营地
喜欢改装车的人群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他们认为那是个性化的体现。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追逐潮流和互相攀比,另一方面要付出更多的使用成本,还要冒更大的出故障的风险。  同样来自这两个阶层,有一大部分人平时只使用或者拥有两轮驱动,底盘低于18CM的轿车。他们也不对车进行改装,而是通过合理或者略微过度地使用车辆,而将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至。这里面的领军人物应该算花虎。    花虎和轻野>>小资的痴狂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我的滑梯。每天他下班一回家,就会先坐定在沙发上,然后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我“咯咯咯”地笑个不停,爸爸也是一脸的满足,“哈哈哈”地开怀大笑!  慢慢的,我长大了,可爸爸却变了。每次放学回家后,爸爸总是严肃地对我说:“先去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玩儿。”就算考试成绩不错,爸爸却也会泼冷水:“强中更有强中手,不要太骄傲了。”  记得一次暑假,爸爸陪我
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我独自来到孤独峰顶,将其他所有人抛诸脑后,将在这里独自面对上帝或者佛祖,一劳永逸地找出所有存在和苦难的意义,在虚空中来去自如。  风暴中的幻影    尿水从米克大腿淌下,打湿了内裤与睡袋。他的头脑急速坠入谵妄中,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没有其他解释,这女人必定是从地狱里来
2008年下半年,由VASQUE
2008年初那场罕见的大雪灾,似乎给这一年定下了一个极不平静的开端。但是,再有想像力的人也不会预计到2008年的中国和世界将经历什么。人们一如既往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    大雪灾,漫漫归家路    2008年1月20日,温州的金畅和一个朋友去黄山旅行,这是她几年的愿望,虽然之前这个冬天,各地都在风雨之中。这个冬天无数的人们因为大雪滞留在机场、火车站,大雪压倒了高压线,数个城镇陷入黑暗之中,数位
栏目主持 柔 柔 绘 图 陈 曦
●虫子,苏子灵。曾经是《户外探险》杂志社的一名编辑,如今转台在《户外》。论工作,我们“各为其主”丝毫不马虎;论感情,聚会少了他就少了份热闹,他还是我们的好“姐们”。  两只蟑螂缓缓地爬过我的办公桌时,我正一遍遍地点燃纪念《户外探险》杂志创刊五周年的打火机,火苗燃烧又熄灭,火机盖子开合声清脆又单调,像个闹钟在反复问着我——你已经来这多久了?  那年10月,当图钉,王大骥,棉花等编辑离开的时候,我来到
1999年~2009年的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对中国户外发展来说却是一个快速成长、求索创新的时期,对西藏登山学校而言则是一个艰辛创业,小有成就的传奇。当一个个瞬间凝固成为鲜活的记忆胶片,流转时——光影追忆过往,梦想照亮前路,正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校庆盛典    2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