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立国之本。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课程内容的数字化,授课方式的信息化,教学空间的网络化,都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网络课堂、MOOC、在线学习或O2O教学的讨论和实践都应运而生,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本期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职业教育出版事业部副主任叶波先生,与我们一起聊聊大家所关注的网络课堂。
高教社数字课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成立于1954年5月,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之一。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61年的发展,高教社业已成为以出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及社会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类、科技类出版物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发开始,高教社适应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数字出版探索,组织研发、出版了一批技术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适用性强的数字产品,走出一条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当前,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变革,高教社也在积极组织研发适合学习者在线学习、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在线课程资源,也称数字课程。
数字课程需要以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基础,以丰富、系统的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为支撑,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在线运行,融合测试、讨论、作业、答疑等在线教学活动,并能进行在线评价,是“互联网+”条件下优质教学内容研发、聚合、传播、应用的重要载体。
与传统课堂中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考虑到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学习行为特点,网络课堂在内容组织上强调“微”的概念,即以凝练的、小颗粒度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集成教学资源,所以用以支持网络课堂的数字课程在开发理念和模式上跟传统的教材是很不一样的。叶主任表示,从调研情况来看,对于在线学习内容的媒体类型,学生更喜欢视频、动画类资源;对于内容的容量,他们一般更容易接受短小精练的资源,比如5~10分钟时长的。所以高教社在组织研发数字课程时,从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便于施教的角度;都会请专家、作者根据信息化教学的规律分析提炼课程的结构化知识点或技能点,在此基础上开发、集成丰富、系统的多媒体资源,尤其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flash动画和三维动画作等,以更好地实现通过在线教学或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既定目的。
内容覆盖
高教社服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及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开发的数字内容资源学科/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受众群体和应用规模大。叶主任介绍道,以他所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版事业部而言,正在组织开发的数字课程以量大面广的人文通识课、职业素养课、基础理论课、技术平台课、创新创业课为主,这些课程资源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比较欢迎、需求比较大的课程。
除了自主组织研发,高教社也会承担些公共数字内容资源的网络共享服务,这些公共资源一般由国家或省级教育部门组织院校建设,面向全国共享。比如,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就在高教社的“智慧职教”平台在线运行,目前已有17个专业入驻,共享课程800余门,注册用户50余万人,未来的入驻专业将达到近百个。这些专业资源库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以丰富、系统的大规模数字资源为基础,主要以在线开放的课程为载体,向教师、学生、从业人士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数字内容服务。
视频资源的制作标准
1.内容标准
微型视频是目前数字课程开发中的主要资源类型和内容载体,至于它应遵循什么样的内容标准,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必须以让学生乐于接受,让他们愿意学、学得会为根本,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表现形式、制作风格,那要视课程类型和性质,以及具体要讲解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而定。比如,对于人文通识类的课程,制作精良、画质优美的专题讲座式微视频就比较受欢迎;而对于理论和实践融合度高的专业技术类课程,知识讲解形象直观、操作演示规范精确的微视频就更有价值;而对于很难用实景拍摄来表现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用动画表现是更好的选择,等等。
2.技术标准
视频制作的技术标准目前比较成熟,为便于共享,一般遵循市场主流标准。例如,视频压缩采用H.264(MPEG-4 Part10:Drofile=main,level=3.0)编码方式,码率3M以上,帧率不低于25fps,分辨率不低于72 0×5 76(4:3)或1024×576(16:9);每帧图像颜色数不低于256色或灰度级不低于128级;一般要求加字幕。为了便于学习者基于自身所处的网络条件个性化选择,学习平台都会提供视频的三种压缩版本,即流畅、清晰和高清。
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
开发这么多的数字内容资源,究竟该如何用,怎样才能用出好的效果?叶主任认为,资源开发应用是和教学模式革新紧密结合的,没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就不会有数字资源应用的切实需求。前期的信息化教学,一般是在传统教学环节中调用数字化内容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诸如演示文稿、动画或视频素材、案例资料等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他们希望从资源共享平台下载这些数字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在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浪潮日盛日,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接驳、融合越来越普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与学,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创新,都已不再鲜见。在这个时期,资源应用也许不再以下载、调用为主要形式,而是通过教师在网络平台构建课程、引导学生在线学习来实现的。
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把部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或制作成其他媒体形式的资源,也可直接调用免费共享或经授权可使用的数字资源,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组织成自己的网络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自主在线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教师授课的工作量减少,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实施诸如讨论、协作、实训这样必须在实境课堂开展的教学环节。而学生对于在线的这部分教学内容,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设定学习频率,这比传统课堂听老师讲一遍的效果自然更好。
虽然是在线学习,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依然是不该缺失的。当我们问到如何实现网络课堂的互动时,叶主任解释说,类似于“智慧职教”这样的网络学习平台,在这一块都有较好的设计。比如在课程视频播放过程中,弹出需要学习者当场完成的随堂测试,一来检查学生在线情况,二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此外也有独立于视频之外的随堂测试、问题讨论;每个模块结束之后有单元测试,课程结束之后有综合考试;课程设置有师生答疑区,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提,老师会在线回复;也有学生讨论区,供同学之间分享学习心得和对特定问题的见解。
相对于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资源下载应用,现在基于网络课堂的资源在线应用,除了更加强调资源本身的内容质量以适应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特点,还必须配合资源应用提供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包括平台及各种软件工具。例如,基于“智慧职教”共享型学习平台,高教社也为特定用户开发个性化的教学云平台、校园端平台、移动端APP,为数字内容的广泛传播和深度应用提供保障条件。
“互联网+”的力量
数字课程、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如今的学生虽然拥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载体,但是教师需要把他们丰富学识和教学经验转化成网络空间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字教学内容,并且用一种合理的教学设计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正因为此,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起了演播室,有些甚至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引入专业开发团队,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拍摄制作教学视频、教学动画等资源,同时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训,努力推动建设数字校园,一股“互联网+”的热潮在教育领域方兴未艾。
如此一来,自然会引出这样的话题,那就是网络课堂和传统课程的PK究竟谁将胜出?但用叶主任的话说,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两者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它们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育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系统工程,网络教学永远代替不了师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中面对面的交流,在线虚拟的软件再强大也不会比利用现实场景真刀真枪地训练来得更有效;而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可能继续占据垄断地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会让课堂更高效、更新颖、更人性化。我们走在一条融合的路上,而且几乎没有尽头。责编/张静
高教社数字课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成立于1954年5月,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之一。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61年的发展,高教社业已成为以出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及社会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类、科技类出版物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发开始,高教社适应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数字出版探索,组织研发、出版了一批技术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适用性强的数字产品,走出一条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当前,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变革,高教社也在积极组织研发适合学习者在线学习、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在线课程资源,也称数字课程。
数字课程需要以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基础,以丰富、系统的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为支撑,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在线运行,融合测试、讨论、作业、答疑等在线教学活动,并能进行在线评价,是“互联网+”条件下优质教学内容研发、聚合、传播、应用的重要载体。
与传统课堂中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考虑到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学习行为特点,网络课堂在内容组织上强调“微”的概念,即以凝练的、小颗粒度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集成教学资源,所以用以支持网络课堂的数字课程在开发理念和模式上跟传统的教材是很不一样的。叶主任表示,从调研情况来看,对于在线学习内容的媒体类型,学生更喜欢视频、动画类资源;对于内容的容量,他们一般更容易接受短小精练的资源,比如5~10分钟时长的。所以高教社在组织研发数字课程时,从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便于施教的角度;都会请专家、作者根据信息化教学的规律分析提炼课程的结构化知识点或技能点,在此基础上开发、集成丰富、系统的多媒体资源,尤其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flash动画和三维动画作等,以更好地实现通过在线教学或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既定目的。
内容覆盖
高教社服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及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开发的数字内容资源学科/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受众群体和应用规模大。叶主任介绍道,以他所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版事业部而言,正在组织开发的数字课程以量大面广的人文通识课、职业素养课、基础理论课、技术平台课、创新创业课为主,这些课程资源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比较欢迎、需求比较大的课程。
除了自主组织研发,高教社也会承担些公共数字内容资源的网络共享服务,这些公共资源一般由国家或省级教育部门组织院校建设,面向全国共享。比如,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就在高教社的“智慧职教”平台在线运行,目前已有17个专业入驻,共享课程800余门,注册用户50余万人,未来的入驻专业将达到近百个。这些专业资源库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以丰富、系统的大规模数字资源为基础,主要以在线开放的课程为载体,向教师、学生、从业人士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数字内容服务。
视频资源的制作标准
1.内容标准
微型视频是目前数字课程开发中的主要资源类型和内容载体,至于它应遵循什么样的内容标准,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必须以让学生乐于接受,让他们愿意学、学得会为根本,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表现形式、制作风格,那要视课程类型和性质,以及具体要讲解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而定。比如,对于人文通识类的课程,制作精良、画质优美的专题讲座式微视频就比较受欢迎;而对于理论和实践融合度高的专业技术类课程,知识讲解形象直观、操作演示规范精确的微视频就更有价值;而对于很难用实景拍摄来表现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用动画表现是更好的选择,等等。
2.技术标准
视频制作的技术标准目前比较成熟,为便于共享,一般遵循市场主流标准。例如,视频压缩采用H.264(MPEG-4 Part10:Drofile=main,level=3.0)编码方式,码率3M以上,帧率不低于25fps,分辨率不低于72 0×5 76(4:3)或1024×576(16:9);每帧图像颜色数不低于256色或灰度级不低于128级;一般要求加字幕。为了便于学习者基于自身所处的网络条件个性化选择,学习平台都会提供视频的三种压缩版本,即流畅、清晰和高清。
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
开发这么多的数字内容资源,究竟该如何用,怎样才能用出好的效果?叶主任认为,资源开发应用是和教学模式革新紧密结合的,没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就不会有数字资源应用的切实需求。前期的信息化教学,一般是在传统教学环节中调用数字化内容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诸如演示文稿、动画或视频素材、案例资料等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他们希望从资源共享平台下载这些数字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在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浪潮日盛日,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接驳、融合越来越普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与学,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创新,都已不再鲜见。在这个时期,资源应用也许不再以下载、调用为主要形式,而是通过教师在网络平台构建课程、引导学生在线学习来实现的。
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把部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或制作成其他媒体形式的资源,也可直接调用免费共享或经授权可使用的数字资源,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组织成自己的网络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自主在线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教师授课的工作量减少,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实施诸如讨论、协作、实训这样必须在实境课堂开展的教学环节。而学生对于在线的这部分教学内容,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设定学习频率,这比传统课堂听老师讲一遍的效果自然更好。
虽然是在线学习,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依然是不该缺失的。当我们问到如何实现网络课堂的互动时,叶主任解释说,类似于“智慧职教”这样的网络学习平台,在这一块都有较好的设计。比如在课程视频播放过程中,弹出需要学习者当场完成的随堂测试,一来检查学生在线情况,二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此外也有独立于视频之外的随堂测试、问题讨论;每个模块结束之后有单元测试,课程结束之后有综合考试;课程设置有师生答疑区,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提,老师会在线回复;也有学生讨论区,供同学之间分享学习心得和对特定问题的见解。
相对于传统课堂模式下的资源下载应用,现在基于网络课堂的资源在线应用,除了更加强调资源本身的内容质量以适应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特点,还必须配合资源应用提供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包括平台及各种软件工具。例如,基于“智慧职教”共享型学习平台,高教社也为特定用户开发个性化的教学云平台、校园端平台、移动端APP,为数字内容的广泛传播和深度应用提供保障条件。
“互联网+”的力量
数字课程、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如今的学生虽然拥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载体,但是教师需要把他们丰富学识和教学经验转化成网络空间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字教学内容,并且用一种合理的教学设计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正因为此,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起了演播室,有些甚至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引入专业开发团队,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拍摄制作教学视频、教学动画等资源,同时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训,努力推动建设数字校园,一股“互联网+”的热潮在教育领域方兴未艾。
如此一来,自然会引出这样的话题,那就是网络课堂和传统课程的PK究竟谁将胜出?但用叶主任的话说,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两者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它们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育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系统工程,网络教学永远代替不了师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中面对面的交流,在线虚拟的软件再强大也不会比利用现实场景真刀真枪地训练来得更有效;而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可能继续占据垄断地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会让课堂更高效、更新颖、更人性化。我们走在一条融合的路上,而且几乎没有尽头。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