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而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初中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各种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不乏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典例,这些具体内容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实施历史德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初中历史教材中收录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生动材料。借助历史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历史上既有忠心报国的爱国志士,如在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邓世昌、张自忠等。也有提倡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先哲,如墨子主张“节用”、“节葬”、“兼爱”,反对统治者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还有体现出自强不息精神的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终成大业。此外,天下为公、舍生取义,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文明礼让、仁者爱人等丰富的道德内容在历史教材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尽管这些历史事例是过去的,但这些道德内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可紧扣教材,把握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中,最典型的爱国主义事例就是林则徐禁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最典型的爱国主义事例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击日本吉野号后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最典型的爱国主义事例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生。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有情感的教学,教师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教师应注意挖掘历史知识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师生共同置身于所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讲祖国的“四大发明”时,教师的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深思,从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2.利用乡土历史进行德育渗透
乡土历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民情习俗。本乡本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人们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中的优秀人物和典型的历史事件教育学生,让学生能从本乡本土的优秀人物身上学到优良的品质,树立向优秀人物学习的志向。如我们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动天地而得名,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衾,孟宗哭竹,中国历史二十四孝,孝感占其三。另外孝感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孝感是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五师的诞生地,有全国十大陵园之称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有陶铸同志培养抗日干部基地——鄂中革命纪念馆应城汤池。孝感是刘华清、徐海东等将军的故乡,1955年至1965年授衔将军中,孝感籍将军就有50名。在历史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穿插渗透,能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有时把学生带出历史课堂,参观董永公园,让他们感受孝文化气息,懂得感恩,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参观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让学生想象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地走近历史,感悟历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立志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精神。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通过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历史教具小制作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与教学相结合的演讲比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革命热情,使其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学生由于亲自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使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培养。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而且历史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有合作精神的人,胸怀宽广、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
其次,历史教师要有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人们常讲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很有道理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囿于课本和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最后,历史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因此其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到这一步,恐怕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总之,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漫长历史中透露出的精髓民族文化和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道德素养,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形成强大影响力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各种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不乏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典例,这些具体内容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实施历史德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初中历史教材中收录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生动材料。借助历史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历史上既有忠心报国的爱国志士,如在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邓世昌、张自忠等。也有提倡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先哲,如墨子主张“节用”、“节葬”、“兼爱”,反对统治者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还有体现出自强不息精神的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终成大业。此外,天下为公、舍生取义,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文明礼让、仁者爱人等丰富的道德内容在历史教材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尽管这些历史事例是过去的,但这些道德内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可紧扣教材,把握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中,最典型的爱国主义事例就是林则徐禁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最典型的爱国主义事例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击日本吉野号后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最典型的爱国主义事例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生。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有情感的教学,教师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教师应注意挖掘历史知识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师生共同置身于所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讲祖国的“四大发明”时,教师的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深思,从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2.利用乡土历史进行德育渗透
乡土历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民情习俗。本乡本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人们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中的优秀人物和典型的历史事件教育学生,让学生能从本乡本土的优秀人物身上学到优良的品质,树立向优秀人物学习的志向。如我们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动天地而得名,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衾,孟宗哭竹,中国历史二十四孝,孝感占其三。另外孝感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孝感是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五师的诞生地,有全国十大陵园之称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有陶铸同志培养抗日干部基地——鄂中革命纪念馆应城汤池。孝感是刘华清、徐海东等将军的故乡,1955年至1965年授衔将军中,孝感籍将军就有50名。在历史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穿插渗透,能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有时把学生带出历史课堂,参观董永公园,让他们感受孝文化气息,懂得感恩,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参观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让学生想象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地走近历史,感悟历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立志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精神。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通过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历史教具小制作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与教学相结合的演讲比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革命热情,使其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学生由于亲自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使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培养。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而且历史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有合作精神的人,胸怀宽广、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
其次,历史教师要有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人们常讲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很有道理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囿于课本和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最后,历史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因此其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到这一步,恐怕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总之,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漫长历史中透露出的精髓民族文化和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道德素养,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形成强大影响力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