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两支竞技的球队在进攻的同时,防守战术也随进攻战术的完善发生改变,围抢与之抗衡的集体性防守得到采用。对2002年日韩世界杯比赛与中美女子赛进行分析,得出现代足球防守中,围抢战术体现出进攻性、主动性的特点。
关键词:足球比赛;围抢战术;特征;防守;围抢形式
一、引言
围抢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防守战术。在比赛中随着认输的增加,攻守节奏的加快及当代球星战略的广为实施,刺激了围抢战术的迅速发展,且在世界足坛涌现加强防守趋势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行家的关注。现代足球比赛,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围抢,不仅能有效地扩大防守范围,增强局部区域的防守优势,提高整体攻防的效果,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冻结进攻核心队员的活动,尤其对球星队员的严密控制更具威慑力,因此,从整体防守的角度看围抢战术是十分必要。
当前文献资料显示,在防守的研究中,防守技术方面的研究繁多,涉及防守战术方面的研究却为数甚少,其中对围抢战术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初步的研究围抢战术的一般特征,为我国优秀足球队未来设计、制订攻防战术、拓宽视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1)通过对日韩世界杯足球比赛与中美女子足球友好比赛进行分析,了解围抢在各区域的侧重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2)对构成围抢人数形式状况和效果的定量分析,认识围抢战术的侧重点。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对象
以2002年日韩世界杯和中美女子比赛为对象。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近年有关足球防守的文献资料。
2.录像统计对中美女足比赛的围抢情况,包括场区、组织形式及效果进行概念统计。
(1)围抢是两个以上的防守队员,在短时间内,快速围堵,夹击对方控球并抢球、破坏的一种战术。
(2)形式:按围抢时参加的人数,确定为2、3、4人三种形式。
(3)场区划分:按国际足联对世界杯决赛阶段所用场地划分,长105 m,宽68 m的要求,将球场分为:后场、中场、前场三个场区。各场分为:边路、中路两个区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围抢战术运用的一般情况
统计表明,本届决赛阶段的50场赛中,上、下半时在围抢次数,成功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上半时围抢明显高于下半时。从总体上看,在现代高水平队的比赛中,围抢战术已为各国优秀队所采用。同时,反映当今进攻队员控球技能、个人突破能力日臻完善和提高的情况下,防守日趋困难,以往那种单凭个人一般性的抢球方法去得球已成历史。现代比赛以多层次、相互保护、严密的整体防守战术取代了单纯区域或人盯人的防守。通过对比赛的分析,在比赛中运用围抢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队整体攻防实力和战术打法是相关的。2004年欧洲杯比赛中,新科冠军希腊队的异军突起就跟他们的整体防守密不可分,不论对方球员是在进攻或是防守中得球,塞内加尔队员都会第一时间上去围逼铲抢,他们思想统一、意志顽强、技术合理、配合默契,迫使对方延缓进攻节奏,只有采取被动地回传或过渡性传球控制球权。
(二)围抢场区的特征及分析
美国队前场围抢尤为突出,抢截的总次数超过中国队1倍以上(57:27),中场抢截也是中国队的1.7倍(81:51),即美国队前场的成功围抢次数比中国队中场的成功围抢次数还多。显然,这是由美国队在由攻守刹那开始参与抢截的人数多,形成良好的围抢氛围所致,由此得知美国队中前场围抢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良好的围抢效果,取决于局部范围内协同作战的情况。即1人逼抢时,同伴接应,及时补位,形成良好的围抢氛围。尤其是对场上出现频数最多、效果最好的断球、抢球而言,更是如此。
(三)围抢形式的分析
1.前锋
美国前锋队员在前场的成功抢截最多,达33次,比中国前场抢截的总次数还多,接近中国前锋队员的4倍。前锋队员完成成功抢截的难度是较大的。美队员均能根据场上所处位置,肯定有2人全速奔向中国队控球队员,力争面对面逼抢,迫使对方后卫队员在匆忙中出球,减少了控球者自如横传的可能性,以达到本方再次控球目的。在赛中即可观察到3名前锋队员丢球即抢,无喘息时间,即使与前卫队员形成围抢之势,以33次成功的抢截行动,较好地起到了第一道屏障的作用。
2.前卫
美队前卫队员的抢截区域是以中场为主(50次),次数是本队前锋、后卫队员的2~3倍,其次为前场(20次)、后场(14次)。中国队则不然,前卫队员在中场的成功抢截,虽然比本队前多,但比后卫队员仅多6次,其在前场抢截次数在本队中为最多。而在美国队1场4名前卫,1场3名前卫,中国队2场均为4名前卫人数偏多的情况下,次数上呈现的悬殊差异,说明中、美队员在中场围逼抢截能力和防守方法上的差别。
美国前卫队员在中场逼抢的对象上,以中国队的前锋队员为最多(37次),其次是前卫(28次)和后卫(19次)队员。中国队前卫队员围抢的对象则是以美国队的前卫队员居多(30次),其次为前锋(19次)和后卫(14次)队员。当美国队攻击中国队中后场时,中国队前卫队员则是尽可能收回防守,且“对号入座”,力争跟定自己应盯的对象,一跟到底。这做法有时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人盯不住时易出现换盯不协调之事。这种打法对经常插上的队员来说,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分析进攻失败的因素中可知,被抢截(占47%)要高于技战术失误(占38%),这充分说明,现代比赛中,进攻与防守的快速转换主要是通过激烈的、合理的拼抢或阻截来实现的,围抢作为一种与之抗衡的集体性防守方法更是得到采用,而中国队这方面与世界强烈相比还具有较大差异。
四、结论
1.随着现代足球进攻控球技能的完善与提高,世界各队对防守有更深刻的理解,防守的观念也有变化和发展,充分体现出防守战术进攻性、主动性特点的围抢战术作为一种与之抗衡的集体性防守方法已得到采用,并形成独具特点和作用的防守战术。
2.围抢在不同场區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后场、中场的中路区域和后场的边路区域围抢分布相对密集,是围抢的主要区域,亦为攻守双方战略实施得以实现的比争。
3.围抢形式的组成与围抢场区所处的战略位置极其对象有着密切关系,后场的中路区域是逼抢盯防的重点区域。
五、建议
1.加深对防守的认识,用来指导教学训练,加强防守的攻击性,增强集体防守意识,鼓励防守战术向积极主动方向发展,使防守战术意识更适应比赛进攻战术的发展,使防守的集体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作风。
2.围抢是一种局部区域的防守方法,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配合意识,注重整体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围抢战术效果的根本所在。
3.为了进一步完善防守战术体系,提高整体防守水平,应加强训练中对围抢战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貢竹杭.足球训练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业余体校)
关键词:足球比赛;围抢战术;特征;防守;围抢形式
一、引言
围抢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防守战术。在比赛中随着认输的增加,攻守节奏的加快及当代球星战略的广为实施,刺激了围抢战术的迅速发展,且在世界足坛涌现加强防守趋势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行家的关注。现代足球比赛,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围抢,不仅能有效地扩大防守范围,增强局部区域的防守优势,提高整体攻防的效果,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冻结进攻核心队员的活动,尤其对球星队员的严密控制更具威慑力,因此,从整体防守的角度看围抢战术是十分必要。
当前文献资料显示,在防守的研究中,防守技术方面的研究繁多,涉及防守战术方面的研究却为数甚少,其中对围抢战术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初步的研究围抢战术的一般特征,为我国优秀足球队未来设计、制订攻防战术、拓宽视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1)通过对日韩世界杯足球比赛与中美女子足球友好比赛进行分析,了解围抢在各区域的侧重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2)对构成围抢人数形式状况和效果的定量分析,认识围抢战术的侧重点。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对象
以2002年日韩世界杯和中美女子比赛为对象。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近年有关足球防守的文献资料。
2.录像统计对中美女足比赛的围抢情况,包括场区、组织形式及效果进行概念统计。
(1)围抢是两个以上的防守队员,在短时间内,快速围堵,夹击对方控球并抢球、破坏的一种战术。
(2)形式:按围抢时参加的人数,确定为2、3、4人三种形式。
(3)场区划分:按国际足联对世界杯决赛阶段所用场地划分,长105 m,宽68 m的要求,将球场分为:后场、中场、前场三个场区。各场分为:边路、中路两个区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围抢战术运用的一般情况
统计表明,本届决赛阶段的50场赛中,上、下半时在围抢次数,成功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上半时围抢明显高于下半时。从总体上看,在现代高水平队的比赛中,围抢战术已为各国优秀队所采用。同时,反映当今进攻队员控球技能、个人突破能力日臻完善和提高的情况下,防守日趋困难,以往那种单凭个人一般性的抢球方法去得球已成历史。现代比赛以多层次、相互保护、严密的整体防守战术取代了单纯区域或人盯人的防守。通过对比赛的分析,在比赛中运用围抢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队整体攻防实力和战术打法是相关的。2004年欧洲杯比赛中,新科冠军希腊队的异军突起就跟他们的整体防守密不可分,不论对方球员是在进攻或是防守中得球,塞内加尔队员都会第一时间上去围逼铲抢,他们思想统一、意志顽强、技术合理、配合默契,迫使对方延缓进攻节奏,只有采取被动地回传或过渡性传球控制球权。
(二)围抢场区的特征及分析
美国队前场围抢尤为突出,抢截的总次数超过中国队1倍以上(57:27),中场抢截也是中国队的1.7倍(81:51),即美国队前场的成功围抢次数比中国队中场的成功围抢次数还多。显然,这是由美国队在由攻守刹那开始参与抢截的人数多,形成良好的围抢氛围所致,由此得知美国队中前场围抢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良好的围抢效果,取决于局部范围内协同作战的情况。即1人逼抢时,同伴接应,及时补位,形成良好的围抢氛围。尤其是对场上出现频数最多、效果最好的断球、抢球而言,更是如此。
(三)围抢形式的分析
1.前锋
美国前锋队员在前场的成功抢截最多,达33次,比中国前场抢截的总次数还多,接近中国前锋队员的4倍。前锋队员完成成功抢截的难度是较大的。美队员均能根据场上所处位置,肯定有2人全速奔向中国队控球队员,力争面对面逼抢,迫使对方后卫队员在匆忙中出球,减少了控球者自如横传的可能性,以达到本方再次控球目的。在赛中即可观察到3名前锋队员丢球即抢,无喘息时间,即使与前卫队员形成围抢之势,以33次成功的抢截行动,较好地起到了第一道屏障的作用。
2.前卫
美队前卫队员的抢截区域是以中场为主(50次),次数是本队前锋、后卫队员的2~3倍,其次为前场(20次)、后场(14次)。中国队则不然,前卫队员在中场的成功抢截,虽然比本队前多,但比后卫队员仅多6次,其在前场抢截次数在本队中为最多。而在美国队1场4名前卫,1场3名前卫,中国队2场均为4名前卫人数偏多的情况下,次数上呈现的悬殊差异,说明中、美队员在中场围逼抢截能力和防守方法上的差别。
美国前卫队员在中场逼抢的对象上,以中国队的前锋队员为最多(37次),其次是前卫(28次)和后卫(19次)队员。中国队前卫队员围抢的对象则是以美国队的前卫队员居多(30次),其次为前锋(19次)和后卫(14次)队员。当美国队攻击中国队中后场时,中国队前卫队员则是尽可能收回防守,且“对号入座”,力争跟定自己应盯的对象,一跟到底。这做法有时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人盯不住时易出现换盯不协调之事。这种打法对经常插上的队员来说,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分析进攻失败的因素中可知,被抢截(占47%)要高于技战术失误(占38%),这充分说明,现代比赛中,进攻与防守的快速转换主要是通过激烈的、合理的拼抢或阻截来实现的,围抢作为一种与之抗衡的集体性防守方法更是得到采用,而中国队这方面与世界强烈相比还具有较大差异。
四、结论
1.随着现代足球进攻控球技能的完善与提高,世界各队对防守有更深刻的理解,防守的观念也有变化和发展,充分体现出防守战术进攻性、主动性特点的围抢战术作为一种与之抗衡的集体性防守方法已得到采用,并形成独具特点和作用的防守战术。
2.围抢在不同场區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后场、中场的中路区域和后场的边路区域围抢分布相对密集,是围抢的主要区域,亦为攻守双方战略实施得以实现的比争。
3.围抢形式的组成与围抢场区所处的战略位置极其对象有着密切关系,后场的中路区域是逼抢盯防的重点区域。
五、建议
1.加深对防守的认识,用来指导教学训练,加强防守的攻击性,增强集体防守意识,鼓励防守战术向积极主动方向发展,使防守战术意识更适应比赛进攻战术的发展,使防守的集体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作风。
2.围抢是一种局部区域的防守方法,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配合意识,注重整体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围抢战术效果的根本所在。
3.为了进一步完善防守战术体系,提高整体防守水平,应加强训练中对围抢战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貢竹杭.足球训练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业余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