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花腔隶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十分丰富和装饰性很强的声乐演唱技法。自传入我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腔中国声乐作品中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作曲家们在追求与继承中创作出了极具欣赏价值的作品。对此,本文以花腔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演变和应用进行分析,主要从花腔的起源与在我国的发展、花腔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的几个重要演变时期、花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技巧应用三方面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使更多的花腔音乐爱好者能够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花腔;中国声乐作品;演变;应用
花腔最早源于西方国家,后因国门的打开开始传入我国,以自身的特点为众多音乐爱好者喜爱。尤其是花腔高音中美妙的音色,被誉为音乐节的“百灵鸟”,为了促使花腔在我国民族声乐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花腔的起源、在我国的变化、技巧的训练方法,才能有助于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花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来源与发展
(一)花腔的起源
“花腔”最早是出现在西方的美声唱法中,并在西方美声长期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这一词的最初是来源于德语的“koloratur”,意大利语则为Coloratura。在17—18世纪的欧洲,花腔演唱艺术开始盛行,而且还是最具代表的美声唱法之一。随着这一唱法的日益成熟和本身蕴含的魅力,花腔不仅被普通民众和爱好者喜爱,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欧洲皇室的追捧。这一现象也促进了花腔艺术的发展。但是在当时,花腔的演奏这种多由一些兼有男女共同优点,且十分擅长高音的阉人歌手担任,女性上台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他们在演唱过程中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将花腔表现得非常华丽,而且还会对歌曲进行即兴修改。在这种背景下,花腔受到了不同国家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花腔传入我国的起源
花腔最早传入我国,是受到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为我国民族音乐注入了新活力。根据花腔在我国本土音乐发展中的记录来看,早期的民间歌曲、戏曲唱法、说唱艺术都能看到花腔的身影。比如,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有“润腔”的说法,那就是类似于花腔的唱腔,是在“吟唱”的基础上融入花腔,使整个唱腔十分丰富华丽,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且与花腔都具有装饰性、即兴、华彩性的特点,这种唱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乐曲的旋律更美。但是,我国地区不同,润腔的风格也不同,各地区的润腔会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和语言特点,所以我国的润腔较为丰富。花腔演唱技法是通过歌剧的方式传入我国的,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刚开始传入的初期,我国音乐家们和喜爱音乐的听者对其并没有十分了解,而且传播也没有大范围的进行。一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更加频繁,作曲家们也开始注意起来花腔,将花腔与我国传统音乐开始进行融合和创作,既能体现花腔的魅力,又能体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使我国民族音乐种类变得更加丰富。
(三)花腔在中国的发展
在20世纪初期,随着我国与中西文化的融合,美声唱法在我国受到了关注,并逐渐受到大眾的喜爱,凭借自身具有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发展。例如,在1930年,《安眠歌》这一歌曲中则体现了花腔的身影。但是这一作品的出现,并没有使花腔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直到周小燕教授,我国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自海外留学归来后,在演出中演唱了大量的歌剧咏叹调和花腔歌曲,对花腔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帮助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促进花腔发展的音乐者,对推动花腔中国化的发展有着奠定意义。[1]
二、对花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演变
花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演变,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21世纪,同时这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也不同。对此以下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20世纪70年代——歌曲创作的萌芽时期
1.歌曲创作反映现实生活
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大环境的影响,花腔在我国民族声乐中体现出与时代主题发展的特点。比如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一歌曲中,就包含了花腔技巧的元素,用这种方式体现我国当时的生活现实。另外,除此之外,1971年第一首具有花腔技法的歌曲在中央广播电台录唱播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音乐的画面感。在具有花腔形式的歌曲中,会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例如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样的作品中,不仅音乐变得更具艺术张力,并提升了作品的内涵。作曲者尚德义在这一首歌曲中,还深刻地表达出了爱国情怀,将《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比作为人生城垛置放的第一块砖石。使我们了解到尚德义先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这首音乐的影响下,将花腔声乐作品的技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展现了出来,也推动了花腔在声乐中的进一步发展。
2.紧扣时代脉搏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社会受到“文革”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人心都带来了影响。在“文革”结束以后,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了,这时的作品也更多表现出的是抒发自己的压抑心情,渴望光明的到来。在这一心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音乐的主题也多以歌颂春天为主。还是以尚德义先生的作品为例,如《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就将当时的时代发展状况表现了出来。具体来说,该曲的创作背景是我国首届科学大会的召开下而创作的。通过这首歌曲,体现了我国群众当时期待兴奋的心情以及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渴望。曲子整体为欢快的风格,且语言简洁,歌曲中包含百灵鸟、彩云、卫星等象征性的物体,体现了歌曲的主题和时代的主题,此外,在该歌曲中,全部围绕“春天”,还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的渴望和期盼。比如歌曲中无词的花腔部分,给整个歌曲增加了韵味和内涵,将这一时期人们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时代价值。
(二)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歌曲创作的辉煌期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部大环境属于十分稳定的时期,同时也是在这一环境下,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迅速。而且,我国音乐家们也不断的尝试将外来音乐融入到我国本土音乐的风格中,并创作出来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小鸟,我的朋友》《月光恋》《牧笛》等,都融入了花腔的特色,而且歌曲中花腔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尚德义先生所创作的歌曲中,从花腔的形式、技巧、语言、风格等都具有选择性,使花腔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1.呈现本土化特色
这一时期的花腔声乐作品,倾向于民族风格。比如在《七月的草原》这一首音乐作品中,以新疆维吾尔族作为音乐背景,再结合花腔技法,使整首歌曲也是体现出轻快、活泼的旋律,并且节奏分明。比如每句结尾中用“啊哈哈”衔接,使听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氛围,呈现出绿色无边际的草原,有蜜蜂、蝴蝶、牛羊和美丽的姑娘和小伙载歌载舞的场景,在体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同时,通过花腔的表现方法,使得歌曲更具美感。
2.结合本土语言
在20世纪80年代,花腔在民族声乐中体现出来民族风情,所以在创作中也融合了本土化的语言。比如在1981年尚德义创作的《火把节的火把》一曲中,这是一首彝族风格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歌曲内容也是围绕彝族火把节。整首歌曲旋律欢快,十分具有节奏感,同时这首作品中还加入了地区语言,比如体现彝族风格的“塞喽噻喽”,将彝族人民重要节日的喜悦感体现了出来,勾画出了朴实善良的画面,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在这一时期,花腔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21世纪初——歌曲创作走进新时代
1.歌曲题材与时俱进
在21世纪初,花腔的音乐表现形式越来越符合现代化的特点,比如在歌曲《玛依拉》中,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欢乐活泼的曲调,将哈萨克族的热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玛依拉变奏曲》中则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元素,通过变奏的方法,与当地的民歌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化的音乐元素,如此一来使整个歌曲提升了一个层次,但又不失活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风格。将这种现有的现代化花腔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2]使人们从歌曲中感到共鸣。
2.歌曲融入时尚元素
在21世纪音乐中的花腔技法还融入了时尚的音乐元素。例如,《春天的芭蕾》这一乐曲的歌曲内容、表现形式非常具有现代化特色,给人一种青春、跳跃的气息,就像是正青春的少女在雪地里跳着芭蕾翩翩起舞,而且节奏感十分自然,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这一首歌的创作中,作曲家以民歌为依托,将民族审美情趣为基调,以圆舞曲的节奏风格为主线,采用芭蕾的元素,融入花腔,使歌曲富有很大的弹性。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中,花腔融入作品更具现代化的特点,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三、花腔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技巧训练
(一)应用特点
花腔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特点表现在气息运用、语言咬字、情感处理三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
正确使用气息的方法是演唱者演唱的基础,尤其是面对需要具有稳定和连贯气息支撑的音乐。例如,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玛依拉变奏曲》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有独立华彩的唱段,所以在演唱时演唱者必须要将横膈膜扩张,使气息能够巧妙地与声带进行碰撞,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腹肌的弹性,可以得到均匀的送气,避免声音的推挤,做到声音统一,力求每一个音都是颗粒般的清晰的发出。[3]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喉头的稳定状态,比如在唱到高音部分时,可以借助上腰部的力量,切记别让喉头跟着气息跑,注意声区与声区交换时的统一,这样一来声音就会显得十分具有线条感,而且也会更加流畅、灵活。
2.语言咬字
花腔歌曲的演唱中,语言咬字也是重要的部分。在此之中就需要借助语言咬字,将歌曲中深层次的情感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唱者必须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聲情并茂,才能将歌曲里面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
3.情感处理
在带有花腔的音乐作品中,同样要重视感情处理。具体来说,每一个作品的创作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如创作背景、意图、思想情感,对此演唱者也需要对这些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感受到歌曲的情感,不仅可以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同时还能体现歌曲的艺术效果。,使歌曲得到完美的演唱。还是以《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一歌曲为例,在开头的部分,就使用“啊”,以此衬托出主人公激动的心情,引出聋哑人可以发声后内心开心、激动的愉悦心情。使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充满了极大的感情,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4]
(二)技巧训练
1.装饰音的技巧
在花腔的演唱过程中,装饰音十分重要,是歌曲旋律中的重要部分,可以使得歌曲的整个旋律更具节奏感、活力和色彩。对此,相关音乐者就需要熟悉掌握花腔中装饰音的应用。具体来说,装饰音包括同音、颤音、琶音、倚音、震音和波音等多种类型,且唱法也有所不同。例如颤音,在音乐作品中较为常见,而且频率较快,且具有难度,需要演唱者把握好喉头的震动频率,保证喉头的震动可以产生清晰、均匀和有规律的跳动,并且能够相互连贯交替,轻快明亮。在使用颤音时,演唱者可以通过加快呼吸的速度,松开喉咙以便能够稳定迅速地进行交替,并且要坚持地去锻炼自己的颤音。长此以往,演唱者嗓音的灵活度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另外,在使用装饰音进行演唱时,演唱者不可一味的追求速度,还需要保证颤音过程中的每个音都正确,而且切忌太重,要通过先打开声门,气吹带震动再发出声音,要轻不能过硬和过重。但是一开始时,则需要慢一些,起音不可太强,节奏型要稳。再循序渐进的加快速度,这样才能熟练的应用颤音,为歌曲的旋律起到添加色彩的意义,同时还能使得个人的演唱水平可以得到提高。[5]
2.音阶与独立华彩段落的演唱技巧
华彩段落的演唱中快速走音和音节的进行都是花腔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花腔演唱的流畅程度。在这些演唱中,演唱者必须要具有灵活的声音,可以自如的进行上下跑动,保证各音阶之间可以连贯自由。在这一演唱的练习中,可通过旋律的高低做上行下行音阶的练习,同时要在均匀流畅的气息支撑中找到共鸣点,调整均匀的呼吸力度,控制好音色,才能合理唱好每一个句子。
结 语
上述对花腔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的演变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花腔的起源,如何传入我国,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各个时期的演变进行了探究和论述,最后笔者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了花腔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方法,旨在使我国花腔爱好者可以进一步了解花腔的声乐艺术。
注释:
[1]董小涵.当代中国创作声乐作品中的花腔演唱技术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20.
[2]崔 嫣.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王学佳.乘着歌声翅膀 花腔精灵翱翔——陶英教授访谈录[J].歌唱艺术,2019(06):5—12.
[4]张欣芸.胡廷江花腔女高音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5]李明珏.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分析[J].北方音乐,2019(10):62—63.
[收稿日期]2020-11-14
[作者简介]崔欣阳(2000—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开封 475000)
(责任编辑:韩莹莹)
[关键词]花腔;中国声乐作品;演变;应用
花腔最早源于西方国家,后因国门的打开开始传入我国,以自身的特点为众多音乐爱好者喜爱。尤其是花腔高音中美妙的音色,被誉为音乐节的“百灵鸟”,为了促使花腔在我国民族声乐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花腔的起源、在我国的变化、技巧的训练方法,才能有助于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花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来源与发展
(一)花腔的起源
“花腔”最早是出现在西方的美声唱法中,并在西方美声长期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这一词的最初是来源于德语的“koloratur”,意大利语则为Coloratura。在17—18世纪的欧洲,花腔演唱艺术开始盛行,而且还是最具代表的美声唱法之一。随着这一唱法的日益成熟和本身蕴含的魅力,花腔不仅被普通民众和爱好者喜爱,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欧洲皇室的追捧。这一现象也促进了花腔艺术的发展。但是在当时,花腔的演奏这种多由一些兼有男女共同优点,且十分擅长高音的阉人歌手担任,女性上台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他们在演唱过程中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将花腔表现得非常华丽,而且还会对歌曲进行即兴修改。在这种背景下,花腔受到了不同国家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花腔传入我国的起源
花腔最早传入我国,是受到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为我国民族音乐注入了新活力。根据花腔在我国本土音乐发展中的记录来看,早期的民间歌曲、戏曲唱法、说唱艺术都能看到花腔的身影。比如,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有“润腔”的说法,那就是类似于花腔的唱腔,是在“吟唱”的基础上融入花腔,使整个唱腔十分丰富华丽,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且与花腔都具有装饰性、即兴、华彩性的特点,这种唱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乐曲的旋律更美。但是,我国地区不同,润腔的风格也不同,各地区的润腔会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和语言特点,所以我国的润腔较为丰富。花腔演唱技法是通过歌剧的方式传入我国的,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刚开始传入的初期,我国音乐家们和喜爱音乐的听者对其并没有十分了解,而且传播也没有大范围的进行。一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更加频繁,作曲家们也开始注意起来花腔,将花腔与我国传统音乐开始进行融合和创作,既能体现花腔的魅力,又能体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使我国民族音乐种类变得更加丰富。
(三)花腔在中国的发展
在20世纪初期,随着我国与中西文化的融合,美声唱法在我国受到了关注,并逐渐受到大眾的喜爱,凭借自身具有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发展。例如,在1930年,《安眠歌》这一歌曲中则体现了花腔的身影。但是这一作品的出现,并没有使花腔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直到周小燕教授,我国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自海外留学归来后,在演出中演唱了大量的歌剧咏叹调和花腔歌曲,对花腔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帮助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促进花腔发展的音乐者,对推动花腔中国化的发展有着奠定意义。[1]
二、对花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演变
花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演变,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21世纪,同时这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也不同。对此以下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20世纪70年代——歌曲创作的萌芽时期
1.歌曲创作反映现实生活
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大环境的影响,花腔在我国民族声乐中体现出与时代主题发展的特点。比如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一歌曲中,就包含了花腔技巧的元素,用这种方式体现我国当时的生活现实。另外,除此之外,1971年第一首具有花腔技法的歌曲在中央广播电台录唱播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音乐的画面感。在具有花腔形式的歌曲中,会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例如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样的作品中,不仅音乐变得更具艺术张力,并提升了作品的内涵。作曲者尚德义在这一首歌曲中,还深刻地表达出了爱国情怀,将《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比作为人生城垛置放的第一块砖石。使我们了解到尚德义先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这首音乐的影响下,将花腔声乐作品的技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展现了出来,也推动了花腔在声乐中的进一步发展。
2.紧扣时代脉搏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社会受到“文革”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人心都带来了影响。在“文革”结束以后,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了,这时的作品也更多表现出的是抒发自己的压抑心情,渴望光明的到来。在这一心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音乐的主题也多以歌颂春天为主。还是以尚德义先生的作品为例,如《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就将当时的时代发展状况表现了出来。具体来说,该曲的创作背景是我国首届科学大会的召开下而创作的。通过这首歌曲,体现了我国群众当时期待兴奋的心情以及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渴望。曲子整体为欢快的风格,且语言简洁,歌曲中包含百灵鸟、彩云、卫星等象征性的物体,体现了歌曲的主题和时代的主题,此外,在该歌曲中,全部围绕“春天”,还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的渴望和期盼。比如歌曲中无词的花腔部分,给整个歌曲增加了韵味和内涵,将这一时期人们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时代价值。
(二)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歌曲创作的辉煌期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部大环境属于十分稳定的时期,同时也是在这一环境下,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迅速。而且,我国音乐家们也不断的尝试将外来音乐融入到我国本土音乐的风格中,并创作出来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小鸟,我的朋友》《月光恋》《牧笛》等,都融入了花腔的特色,而且歌曲中花腔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尚德义先生所创作的歌曲中,从花腔的形式、技巧、语言、风格等都具有选择性,使花腔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1.呈现本土化特色
这一时期的花腔声乐作品,倾向于民族风格。比如在《七月的草原》这一首音乐作品中,以新疆维吾尔族作为音乐背景,再结合花腔技法,使整首歌曲也是体现出轻快、活泼的旋律,并且节奏分明。比如每句结尾中用“啊哈哈”衔接,使听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氛围,呈现出绿色无边际的草原,有蜜蜂、蝴蝶、牛羊和美丽的姑娘和小伙载歌载舞的场景,在体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同时,通过花腔的表现方法,使得歌曲更具美感。
2.结合本土语言
在20世纪80年代,花腔在民族声乐中体现出来民族风情,所以在创作中也融合了本土化的语言。比如在1981年尚德义创作的《火把节的火把》一曲中,这是一首彝族风格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歌曲内容也是围绕彝族火把节。整首歌曲旋律欢快,十分具有节奏感,同时这首作品中还加入了地区语言,比如体现彝族风格的“塞喽噻喽”,将彝族人民重要节日的喜悦感体现了出来,勾画出了朴实善良的画面,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在这一时期,花腔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21世纪初——歌曲创作走进新时代
1.歌曲题材与时俱进
在21世纪初,花腔的音乐表现形式越来越符合现代化的特点,比如在歌曲《玛依拉》中,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欢乐活泼的曲调,将哈萨克族的热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玛依拉变奏曲》中则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元素,通过变奏的方法,与当地的民歌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化的音乐元素,如此一来使整个歌曲提升了一个层次,但又不失活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风格。将这种现有的现代化花腔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2]使人们从歌曲中感到共鸣。
2.歌曲融入时尚元素
在21世纪音乐中的花腔技法还融入了时尚的音乐元素。例如,《春天的芭蕾》这一乐曲的歌曲内容、表现形式非常具有现代化特色,给人一种青春、跳跃的气息,就像是正青春的少女在雪地里跳着芭蕾翩翩起舞,而且节奏感十分自然,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这一首歌的创作中,作曲家以民歌为依托,将民族审美情趣为基调,以圆舞曲的节奏风格为主线,采用芭蕾的元素,融入花腔,使歌曲富有很大的弹性。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中,花腔融入作品更具现代化的特点,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三、花腔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技巧训练
(一)应用特点
花腔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特点表现在气息运用、语言咬字、情感处理三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
正确使用气息的方法是演唱者演唱的基础,尤其是面对需要具有稳定和连贯气息支撑的音乐。例如,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玛依拉变奏曲》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有独立华彩的唱段,所以在演唱时演唱者必须要将横膈膜扩张,使气息能够巧妙地与声带进行碰撞,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腹肌的弹性,可以得到均匀的送气,避免声音的推挤,做到声音统一,力求每一个音都是颗粒般的清晰的发出。[3]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喉头的稳定状态,比如在唱到高音部分时,可以借助上腰部的力量,切记别让喉头跟着气息跑,注意声区与声区交换时的统一,这样一来声音就会显得十分具有线条感,而且也会更加流畅、灵活。
2.语言咬字
花腔歌曲的演唱中,语言咬字也是重要的部分。在此之中就需要借助语言咬字,将歌曲中深层次的情感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唱者必须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聲情并茂,才能将歌曲里面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
3.情感处理
在带有花腔的音乐作品中,同样要重视感情处理。具体来说,每一个作品的创作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如创作背景、意图、思想情感,对此演唱者也需要对这些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感受到歌曲的情感,不仅可以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同时还能体现歌曲的艺术效果。,使歌曲得到完美的演唱。还是以《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一歌曲为例,在开头的部分,就使用“啊”,以此衬托出主人公激动的心情,引出聋哑人可以发声后内心开心、激动的愉悦心情。使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充满了极大的感情,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4]
(二)技巧训练
1.装饰音的技巧
在花腔的演唱过程中,装饰音十分重要,是歌曲旋律中的重要部分,可以使得歌曲的整个旋律更具节奏感、活力和色彩。对此,相关音乐者就需要熟悉掌握花腔中装饰音的应用。具体来说,装饰音包括同音、颤音、琶音、倚音、震音和波音等多种类型,且唱法也有所不同。例如颤音,在音乐作品中较为常见,而且频率较快,且具有难度,需要演唱者把握好喉头的震动频率,保证喉头的震动可以产生清晰、均匀和有规律的跳动,并且能够相互连贯交替,轻快明亮。在使用颤音时,演唱者可以通过加快呼吸的速度,松开喉咙以便能够稳定迅速地进行交替,并且要坚持地去锻炼自己的颤音。长此以往,演唱者嗓音的灵活度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另外,在使用装饰音进行演唱时,演唱者不可一味的追求速度,还需要保证颤音过程中的每个音都正确,而且切忌太重,要通过先打开声门,气吹带震动再发出声音,要轻不能过硬和过重。但是一开始时,则需要慢一些,起音不可太强,节奏型要稳。再循序渐进的加快速度,这样才能熟练的应用颤音,为歌曲的旋律起到添加色彩的意义,同时还能使得个人的演唱水平可以得到提高。[5]
2.音阶与独立华彩段落的演唱技巧
华彩段落的演唱中快速走音和音节的进行都是花腔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花腔演唱的流畅程度。在这些演唱中,演唱者必须要具有灵活的声音,可以自如的进行上下跑动,保证各音阶之间可以连贯自由。在这一演唱的练习中,可通过旋律的高低做上行下行音阶的练习,同时要在均匀流畅的气息支撑中找到共鸣点,调整均匀的呼吸力度,控制好音色,才能合理唱好每一个句子。
结 语
上述对花腔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的演变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花腔的起源,如何传入我国,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各个时期的演变进行了探究和论述,最后笔者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了花腔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方法,旨在使我国花腔爱好者可以进一步了解花腔的声乐艺术。
注释:
[1]董小涵.当代中国创作声乐作品中的花腔演唱技术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20.
[2]崔 嫣.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作品表现中的作用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王学佳.乘着歌声翅膀 花腔精灵翱翔——陶英教授访谈录[J].歌唱艺术,2019(06):5—12.
[4]张欣芸.胡廷江花腔女高音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5]李明珏.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分析[J].北方音乐,2019(10):62—63.
[收稿日期]2020-11-14
[作者简介]崔欣阳(2000—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开封 475000)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