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中的运用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苗族音乐元素因其独特的调性以及鲜明活泼的节奏在古筝曲中运用颇丰。《溟山》是王中山采用湘西苗族地方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描述了一座大山四季之中种种多彩的变化。乐曲创作风格突破传统,是一首采用定弦调式成的现代古筝作品,通过转调、节奏的丰富变化来拓展乐曲的表现力。《幻想曲》由王建民采用苗族飞歌作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描绘了一位少女在幽静大山的静谧清晨缓缓而歌的美妙场景。本文对两首乐曲的主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把握乐曲处理方式,并深入了解主题在乐曲中怎么进行,为更好的演奏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苗族音乐元素;古筝曲;《溟山》;《幻想曲》
  [中图分类号]S8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5-0000-00
  一、苗族音乐元素的古筝曲简介 
  多年以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百花齐放、丰富多姿,带有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古筝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其来源以苗族、彝族、瑶族、侗族、藏族多个少数民族为主,相较于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古筝作品的来源更为丰富多样。20世纪以来,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为背景所创作的古筝作品有苗族的《溟山》《幻想曲》《云岭音画》《春苗》;瑶族的《瑶族舞曲》;彝族的《彝族舞曲》;侗族的《侗族舞曲》;藏族的《雪山春晓》和傣族的《泼水》。足以见得苗族音乐元素在其中占得比例较大,到目前为止广为流传的有《溟山》《幻想曲》《云岭音画》,这几首作品均是以西南地区苗族音乐元素为素材发展变化而成。
  
  二、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溟山》中的运用 
  (一)《溟山》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王中山,著名古筝演奏家,河南南阳(蒙古族)人,自幼习筝,曾得到数十位民间古筝艺术家的指导,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师从著名筝家赵曼琴先生,系统学习并掌握了赵氏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的精髓。王中山的演奏技法娴熟、飘逸洒脱,音色柔美而亮丽,音乐表现细腻、传神,无论是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或者技巧复杂的各类现代筝曲,他均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原曲风貌,即使是某些目前几乎尚无人有能力涉足的用快速指序技法创作的高难度筝曲,也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在古筝曲中开拓性地运用了左右手轮指、弹轮、左手摇指等技法,丰富了筝的表现力。
  2.作品背景介绍
  《溟山》这首乐曲是王中山于1991年创作的,以湘西西南苗族音乐要素贯穿全曲。他从自然界中寻找了特定的声音材料,借描绘湖南湘西大山里的四季变化来表现人生的酸甜苦辣多种感情,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世间各种悲欢离合。“整首作品音乐色彩鲜明、热情奔放,表现力丰富而细腻,左手技法的创新使得整首作品的节奏类型多变,从而更形象地描绘了湘西大山的幽秘、宁静以及四季风景的多彩变幻。”[1]溟山的“溟”字意为模糊、不清晰的,整首乐曲充满着神秘色彩。这首乐曲没有采用传统的调式,而是以#2、#5和1这几个湘西音乐特色音作为骨干音来定弦,体现出了浓烈的地域特色。整体来看这一定弦是B羽非传统五声音阶,乐曲在b小调与B大调之间不断交替进行,慢板与快板之间的连接部转为B大调,快板与急板之间的连接部又转为B大调。这首作品在我国传统调式和西洋大小调之间进行转换,开创了古筝作曲方法的新纪元。整首乐曲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引子(1—16小节),“春”主题(17—70小节),华彩主题段(71—76小节),“夏”主题(77—130小节),“秋”主题(131—152小节),“冬”主题(153—187小节),尾声(188—191小节)。
  (二)《溟山》音乐主题分析
  1.“春”主题
  乐曲开篇标注是“沉寂的”。黎明破晓太阳还没出来,湘西地区的大山本就多雨,此时更是晨雾笼罩,幽暗的山谷格外的沉寂。从第5小节开始,一串明亮的琶音似日出的第一道光芒刺破山间的浓雾,彼时的大山,晨曦初照,宛若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第10小节之后,情绪稍显激动,日出而雾散,大山充满生机的一天又开始了。在16小节的引子结束后紧跟本首乐曲的“春”主题。这一主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小节,引出主题旋律A;第二部分44小节,引出主题旋律B。主题旋律A用6、#2、3三个湘西苗族音乐特征和弦音,以柱式和弦、切分节奏的形式作为左手伴奏,节奏型每两小节循环一次,4小节后引出长线条、节奏宽放的右手旋律,这一旋律持续9小节并且多次出现在后半部分夏秋冬的主题当中,贯穿全曲。主题旋律A左手沉稳的伴奏以及右手优美的主题旋律生动地描绘了大山里春天的脚步由远及近,万物即将萌芽的画面。
  进入主题旋律B,速度突然加快,左手伴奏由柱式和弦变为分解和弦,织体由厚变薄,灵动而富有弹性的旋律表现春天的轻快明亮。8小节后B主题开始补充发展,加入了经过音#5,右手旋律由跳音变为长线条摇指,持续7小节之后右手旋律改为单音级进并发展为叠音级进,其对应的左手两小节持续无伴奏,后发展为左手大撮伴奏,织体变厚,右手也不停地加入和弦外音,旋律变得越来越丰富,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乐曲第59小节,主题旋律A以变化重复的形式第二次出现,左手伴奏由原本的柱式和弦变为分解和弦并加入和弦外音5,后边8小节的扩充以右手单音、左手伴奏材料来自于右手的隐伏技法出现,强调了3、6两个特征音。
  2.“夏”主題
  在春与夏的连接处,作曲家用一个转调乐段巧妙地描绘了春夏交替,乐曲由b小调转到B大调,这一部分的开始空旷而寂静,之后慢起渐快,一三五级连续演奏带有强烈的生长感,听起来繁复实则十分有序,最后载摇指伴随左手琶音中减慢结束,带有一种释然感。连接乐段至此结束,随后进入“夏”主题,调式转回b小调。这一主题以拍击琴弦与琴板作为开始,8小节的拍击引句后主题旋律B再次出现在左手旋律声部。这是主题旋律B第二次出现,强弱交替的节奏点加之右手拍击琴弦仿佛展现出一幅苗族载歌载舞的欢快热闹场景。在主题B后边以三个连续的骨干音同音反复乐句作为连接句来连接其后的主题旋律A,这三个乐句节奏律动性强,加以力度强弱对峙来体现乐曲张力。   接下来的乐段以左手快速指序开始,4小节后右手摇指在高音声部引出主题旋律A,这是主题旋律A第三次出现,三次伴奏均不相同,体现大山里天气的瞬息万变。此后整个乐段的摇指和左手快速指序描绘出一幅大雨冲刷着石壁与万物的景象,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场夏雨绵绵不断地对大山洗礼。
  3.“秋”主题
  乐曲转入“秋”主题,由b小调转入B大调,节奏也从紧缩变化为宽放。这一乐段体现了秋天的景象,有时孤寂、落寞,而有时又是那样的体贴、安逸而又奔放。摇指搭配分解和弦伴奏,在抒情旋律中慢慢推进,后面加入了拍板,节奏从八分音符过度到十六分音符,速度的加快突显情绪的紧张,而后音乐骤然收尾。这一乐段由开始的萧瑟冷清,树叶凋零略带凄凉,到后半段深秋时期,北风而至,音乐逐渐明亮起来,伴随着拍板与节奏、速度的加强,音乐在强烈的情绪和旋律中戛然而止。
  4.“冬”主题
  短暂的秋天过去了,转眼来到了这首乐曲的“冬”主题。调式又转回b小调,这一主题开头又引入了主题旋律B,这是主题旋律B第三次出现。这一乐段速度节奏快速变化,先是2/4到3/4拍之间的相互交替,到后来5/8到6/8再到9/8拍的变化,起伏的旋律、变化的节奏,使音乐极具表现力。整段音乐突出了大山冬天的浩瀚与肃穆,气势宏伟,把冬的傲雪凌霜、漫天飞雪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以左手在琴碼左侧刮奏与右手由强渐弱的拍板结束。尾声再现了引子部分的旋律,整体的意境似乎又回到那一天晚上,大山的静谧、幽深,随着浩瀚的月空、时光的流逝渐渐结束。尾声是对引子的减缩再现,音色比引子更黯淡,最后以一个开放的VII级和弦结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三)演奏技法分析
  “擦弦”这种技法丰富了乐曲表现张力,是王中山老师专门为古筝而创造的。“擦弦是指用古筝甲片按扶住琴弦,并快速的在琴弦上一划而过,从而使琴弦发出类似小木棍在水泥地上轻轻划过,类似‘嚓嚓’的音响效果的演奏方式。擦弦技法在这里的运用极大地曾添了乐曲表现力。”[2]《溟山》乐曲第一段的开始是由低声部进入的,低音的低沉和浑厚使得乐曲在一开始就充分地烘托出了大山沉静悠远、深邃神秘的氛围。
  
  三、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幻想曲》中的运用 
  (一)《幻想曲》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曲家。幼年即酷爱音乐,1974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作曲系,之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王建民先生主要创作二胡及古筝曲目,少量歌曲、交响曲。其代表作有:《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等二胡曲;《幻想曲》《枫桥夜泊》《西域随想》等古筝曲。他是一位为民乐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现代作曲家。
  2.作品背景简介
  《幻想曲》是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而成。这首乐曲是以云南苗族飞歌为素材,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定弦,采用苗族飞歌的调式、西方音乐的曲式并结合拍击琴板的演奏方式创作而成的一首调式新颖、节奏独特的古筝作品。这首作品描写了在一个静谧的清晨,一位少女甜美的歌声缓缓地从苗族幽静的大山里隐约浮现而出的美好画卷,乐曲融合了苗族的歌舞、民俗与文化,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本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体来看这是一首以D宫调式为基础,加入#2和6两个变化音而形成的特殊音阶。乐曲的引子部分以飞歌的骨干音1、3,还原3、5、6作为调式音阶,用自由演奏的散板引出,既保留了苗族地区音乐的独特风格又将整首乐曲缥缈空灵的意境巧妙地融入其中。乐曲经历了三次转调,第一次从D宫调式转为F调,第二次从F调转入B调,转调后乐曲旋律线条更为清晰、跳跃明快,更加突出了本曲舞蹈性的特点;第三次转调是由
  B调转回最初的D宫调,作曲家在第三次转调后加入了拍击琴弦和敲击琴板的演奏技法,使音乐更具现代感,其舞蹈性的节奏也更为突出。这首乐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引子(1—8小节),呈示部(慢板9—46小节),发展部(快板和急板47—269小节),再现部(广板261—272小节),尾声(第273小节),是由主题变化发展而成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二)《幻想曲》音乐主题分析
  1.引子——自由的散板
  《幻想曲》的引子部分以D宫调式和D羽调式为主,两调式交替出现,奠定了整首乐曲空灵缥缈的主题基础。右手用单音弹奏苗族飞歌骨干音1、5,同时左手配以琶音,用自由的散板引出整首乐曲的核心音,给人以梦幻纯净之感。引子部分的左右手旋律在高低音声部交替出现,强调了乐曲节奏的抑扬顿挫,两组琶音的强弱变化更是向人们展现了少女由远及近,逐渐清晰的歌声。
  2.呈示部——如歌的慢板
  这一部分是由两个带再现的二段式构成,其结构规整对称,每个乐段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个乐段前两个乐句(9—16小节)互为模进关系,右手旋律以摇指技法演奏,模仿苗族铜锣声,更突出其歌声连绵不绝的特点,左手是节奏稳定的低音声部同主音反复,与右手的附点节奏交相呼应,巧妙地表现出苗寨少女歌声的神秘朦胧。第二个乐句(17—24小节)右手旋律线条由长摇指变化为单音与摇指相结合的演奏技法使得旋律稍显跳跃,加以力度上的渐强处理,给人以歌声逐渐清晰之感。左手由同主音反复变化为具有旋律感的中低音,并且在最后一个乐句更是加入四组琶音,丰富了乐句的音色,推动了整个乐段的发展。
  第二个乐段(25—46小节)作者采用了“合头换尾”的创作手法。第一个乐句(25—33小节)是上乐段第一乐句的低八度重复,左手织体相较于上一乐段更为丰富厚重,使乐曲旋律线条显得更加舒展,第二个乐句(34—46小节)打破了此乐段规整的结构,作曲家用古筝的音色模仿小提琴,升华了整个乐段的梦幻神秘色彩。整个乐段的四个乐句符合传统民乐起承转合的特点,在第三“转”乐句速度和力度都有所变化,推动了整个乐段的旋律发展。   3.展开部——活泼的快板与热情的急板
  快板部分由多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47—55小节)左右手均以小搓技法演奏,展现出与上一乐段截然不同的热烈欢快的节奏,与“呈示部”慢板的抒情慢放形成鲜明的对比。下一乐段(56—65小节)引出乐曲的第二个主题,其结构方正规整,主题中1与5,3与6这两个纯四度、纯五度旋律音程极度和谐(见谱例1),凸显了快板旋律的空灵感,乐曲的演奏速度在这里开始渐快,热情洋溢的画面更为清晰,与上一抒情音乐主题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第三乐段(66—107小节)右手旋律声部进行了高八度处理,音符与伴奏织体均进行了高低声部以及速度快慢的更替。108—119小节是一个连接过渡乐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曲家在第四乐段(120—157小节)加入了拍击琴弦、敲击琴板的音色,以此来模仿打击乐音色以及律动性,给乐曲增加了更为生动的音乐形象。
  谱例1:
  急板部分(158—260小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乐段(158—176小节)调性由D调转为F调,音响色彩与前一乐段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右手旋律声部在演奏时需作渐强处理。第二乐段(179—226小节)调性又转为B宫调,右手的长摇指配合左手分解和弦的单音弹奏,使整个乐段极具歌唱性,调性色彩也更为丰富。乐段最后一个乐句由连续紧凑的十六分音符构成,调性转回最初的D宫调,演奏力度为ff,突出了更加急促的旋律线并推动乐曲走向高潮。这一部分的最后,作曲家使用左右手大搓交替演奏,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段落。
  4.再現部——激动的广板
  《幻想曲》的再现部(261—272小节)右手旋律声部的主题依然延用了长摇指技法,左手伴奏织体由分解和弦单音变化为刮奏和级进的柱式和弦。伴奏织体的显著增厚使乐曲音色层次更为丰富,浑厚的刮奏与右手主题旋律完美融合,乐曲的律动感也因此更加明显。第261—268小节是乐曲主题乐思的高八度再现,再一次情绪饱满地突出强调了乐曲主题。乐段最后,作曲家用了三个排比乐句,给人一种连绵的推动力,力度渐弱趋于平静直至尾声。
  5.尾声——自由的散板
  乐曲的尾声散板与引子形成呼应,节奏自由,最后以拍击琴弦作为结束,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无限遐想。
  (三)演奏技法分析
  《幻想曲》最具特点的演奏技法即为拍击琴弦与敲击琴板,随着力度强弱与速度快慢的变化,人们逐渐感受到一位生动活力的苗寨少女动人的歌声时隐时现,描绘出一幅极具张力的多彩画卷。在拍击琴弦时,应着重注意音色的把握,在低音区拍击不可过于明亮。
其他文献
[摘要]  2020年10月20日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有幸聆听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的講座——《音乐学写作并及相关问题讨论》。本次讲座主要针对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规范指导与研讨。讲座内容由引言、写作程序及相关音乐学写作的若干问题三部分构成。笔者对本次讲座感受颇深,因此依照教授的讲解、讨论结构写作此心得。  [关键词]音乐学;论文写作;阶段性要求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
期刊
[摘要]视唱练耳是一门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全面修养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音乐专业教育顺利展开的基础课程,在音乐专业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地方性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视唱练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措施,并对以后的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寄予展望。  [关键词]地方性;应用型;视唱练耳;教学探析  一、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视唱练耳是一门
期刊
[摘要]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丰富多样,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目的性与即兴性、理性地演唱和感性地演唱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设计。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编著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上册中出现的部分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为主要材料,将深入分析如何认知并演唱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从而使演唱者在演唱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意识和理论依托,同时使听众在欣赏时保持较高的兴趣。笔者的结论
期刊
[摘要]谈到现实主义歌剧的起源,比才可为19世纪现实主义歌剧的先驱。这位作曲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歌剧艺术发展史具有深刻的影响。比才的现实主义歌剧具有独特的戏剧魅力,创作内容反映出真实与可贵、真情与激情,其将浓郁的民族色彩、法国戏剧传统的表现手法、动人心弦的戏剧矛盾冲突等融为一体,使反映现实主义情感的题材与体裁,对世界歌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乔治·比才;现实主义;歌剧的发展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小白菜》是作曲家于学友教授于1987年6月所创作,作品一经出现立刻在全国流传,先后被幺红、吴碧霞、方琼、李秀英等多名歌唱家们唱响在各种音乐会的舞台上。随后,又被编入到全国高校声乐教材和《声乐教学曲库》,以及作为央视歌手大奖赛及文化和旅游部声乐比赛规定曲目等,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首艺术歌曲是于学友最早在民众中获得影响力的声乐类体裁作品。它虽然取用了原有的民间歌调,却因用
期刊
[摘要]姜之国博士的最新著作《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立足于音高作曲技術理论,将音乐作品中的音高组织分为四大主导型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并辅以大量的分析案例,对近三百年来传统调性功能体系还有新调性、泛调性与多调性、综合调式、人工调式、音级集合、十二音序列及其发展形式等理论中的音高组织结构进行了高度概括,框架明确、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是研究音高组织技术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关键词]姜
期刊
[摘要]为在幼儿园中开展音乐构成要素活动打下理论基础,本文详细论述了开展音乐构成要素活动前的三个基本问题:音乐构成要素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音乐构成要素活动开展的现状及问题、音乐构成要素的选定及其排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音乐构成要素活动的设计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构成要素  一、音乐构成要素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开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理解音乐构成要素的前提是知晓音乐
期刊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立德铸魂,而且高校也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近年来,多元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多元文化音乐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再加上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可以加强音乐教育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因此,本文将对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多元文化音乐
期刊
[摘要]当今5G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5G时代钢琴在线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5G时代钢琴在线教育课程建设进行优化改革,可以有效整合5G在线教学技术教学资源,从视听和练习钢琴实践的角度提升5G时代钢琴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应用能力,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在线教育是5G技术下催生的新型教学方式,5G时代钢琴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紧跟技术进步,及时了解技术变迁动态,调整5G教学应用在
期刊
[摘要]中国声乐在结合自身风格特点与西方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独立的中国唱法体系,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着审美的提升不断完善和改进。艺术表现是演唱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同样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声乐教学;艺术表现;声乐演唱;情感表达  声乐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在评判标准上也受一定的主观审美喜好所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