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特级教师肖家芸曾说过:“学生教育管理中,重盯轻导、重管轻育、重分数轻育人,偏离了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肖家芸教授的“看管盯”道出了目前教育界的现状,教学工作还是停留在表层,教学工作者还在为如何应对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而忙得焦头烂额,而真正作为育人重要载体的班级文化建设却停滞不前。
既然常规管理是一种粗放的、低效的管理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转变思路,从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上下功夫。在班级教学管理中借助小组的力量,创建一个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学生自管自育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增强小组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去体验、感悟和实践,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而形成小组凝聚力,最终创建具有优良学风、班风的班集体。
一、形成班级公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出班级细则,作为期中、期末思想鉴定的依据,也作为家访或家长会评价学生的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核包括学习考核、德育考核、管理考核,每位同学每月基本分为20分。其中学习考核包括各科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德育考核包括出勤、仪表、两操、学风、班风、卫生,宿舍卫生、纪律,班级贡献等;管理考核包括各组在班级学习、纪律、卫生、班务日志、眼保健操等管理上的表现。由班委会、课代表、各位科任老师共同考核,同学监督,班主任抽查,对小组和同学每天的各种学习和生活情况一一打分,每月一统计,按积分由高到低各评出1个优秀小组作为德育示范小组、学习示范小组、管理示范小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小组内若有成员月积分低于小组平均分15分,取消小组评选示范小组的资格。每月积分最少的小组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罚,如为班级服务,每周多写一篇随笔或作文等,并提出改进措施。如出现重大违纪事件,将通知家长来校配合处理。期末总积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作为评选三好学生、进步之星、模范班干部等荣誉的重要参考。
二、注重环境建设,让“墙壁会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的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统一起来”。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战斗力的班集体,必须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而教室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性的课室环境,不仅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课室环境建设和管理过程本身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潜能。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小组真正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课室板报的作用,如宣传栏、黑板报、英语角等,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并在宣传栏内张贴各组的名称,各组名称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组特点拟定。这样让每一个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原本被人忽视的课室环境,变成德育教育的第一阵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作为班主任,要做的是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学生身处其中,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三、以活动为载体,创新班级特色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
无数实践证明,传统的、单纯的讲授以及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不佳。只有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创新方式、灵活施教,方能打开德育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情实感,加强小组凝聚力,最终由个体到团队,实现整个班级风气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可以根据班级特点的需要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体现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节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爱心的义卖活动;体现团队配合能力,培养班级凝聚力的万米接力和大课间活动;开拓学生视野的春游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读书兴趣的读书节活动;通过向周围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学习的“感动班级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等。
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班级凝聚力,给孩子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活动锻炼了小组内团结协作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道德体验。
小组合作、小组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组模式,促进班级内形成互相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学风。虽然小组合作的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小组合作模式定能为班级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正如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笸(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
肖家芸教授的“看管盯”道出了目前教育界的现状,教学工作还是停留在表层,教学工作者还在为如何应对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而忙得焦头烂额,而真正作为育人重要载体的班级文化建设却停滞不前。
既然常规管理是一种粗放的、低效的管理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转变思路,从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上下功夫。在班级教学管理中借助小组的力量,创建一个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学生自管自育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增强小组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去体验、感悟和实践,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而形成小组凝聚力,最终创建具有优良学风、班风的班集体。
一、形成班级公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出班级细则,作为期中、期末思想鉴定的依据,也作为家访或家长会评价学生的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核包括学习考核、德育考核、管理考核,每位同学每月基本分为20分。其中学习考核包括各科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德育考核包括出勤、仪表、两操、学风、班风、卫生,宿舍卫生、纪律,班级贡献等;管理考核包括各组在班级学习、纪律、卫生、班务日志、眼保健操等管理上的表现。由班委会、课代表、各位科任老师共同考核,同学监督,班主任抽查,对小组和同学每天的各种学习和生活情况一一打分,每月一统计,按积分由高到低各评出1个优秀小组作为德育示范小组、学习示范小组、管理示范小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小组内若有成员月积分低于小组平均分15分,取消小组评选示范小组的资格。每月积分最少的小组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罚,如为班级服务,每周多写一篇随笔或作文等,并提出改进措施。如出现重大违纪事件,将通知家长来校配合处理。期末总积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作为评选三好学生、进步之星、模范班干部等荣誉的重要参考。
二、注重环境建设,让“墙壁会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的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统一起来”。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战斗力的班集体,必须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而教室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性的课室环境,不仅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课室环境建设和管理过程本身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潜能。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小组真正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课室板报的作用,如宣传栏、黑板报、英语角等,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并在宣传栏内张贴各组的名称,各组名称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组特点拟定。这样让每一个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原本被人忽视的课室环境,变成德育教育的第一阵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作为班主任,要做的是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学生身处其中,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三、以活动为载体,创新班级特色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
无数实践证明,传统的、单纯的讲授以及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不佳。只有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创新方式、灵活施教,方能打开德育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情实感,加强小组凝聚力,最终由个体到团队,实现整个班级风气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可以根据班级特点的需要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体现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节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爱心的义卖活动;体现团队配合能力,培养班级凝聚力的万米接力和大课间活动;开拓学生视野的春游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读书兴趣的读书节活动;通过向周围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学习的“感动班级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等。
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班级凝聚力,给孩子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活动锻炼了小组内团结协作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道德体验。
小组合作、小组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组模式,促进班级内形成互相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学风。虽然小组合作的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小组合作模式定能为班级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正如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笸(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