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成因,然后从教师、家长、家校合作三方面提出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这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学段,初入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 这一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成绩的优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一)学生自身方面
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发展,人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产生偏斜,所以小学生们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格缺陷,具体表现有自私懒惰、注意力容易分散、言行不一、调皮油滑等;学习懈怠,上课注意力分散,两眼发呆,做小动作,对于老师说的话,常常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课后不会主动做作业,喜欢不劳而获,抄人作业,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平时迟到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长辈的依赖性很强,自己的事情长辈包干,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处事行为不文明,不尊重、体谅他人,破坏公物,喜欢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脏话连篇,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等。
(二)学校教育方面
养成教育体系不健全,口头上讲养成教育,行动上却搞应试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是简单的走个形式,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养成教育的管理部门,使养成教育逐渐虚无化。
(三)家庭教育方面
很多小学生家长都忽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他们完全将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学校,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认知程度不深,且认为小学时期只需要打好学习基础,对行为教育重视程度低。
(四)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部分“灰色文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道德观,好奇、爱模仿,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在养成教育认知上存在的问题
“重智轻德”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种学校文化。一些小学在行为习惯教育这一板块的实践仍主要集中于稳抓课堂纪律、日常行为安全等表层方向,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视度依旧不足;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学生犯错后,学校常常采用的解决措施是检讨、训斥和停课等,是其产生反感、焦虑,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教师在养成教育行为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三观。部分教师常常以单一、片面的角度评价学生,忽视“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般以分数是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行为习惯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错误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长在养成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部分家长综合素质不高,抑或是忽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上行下效,常常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如出口成脏、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等。小学生正处于模仿的阶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并且一旦养成,长大形成习惯后,就很难纠正。还有部分家长虽然了解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较忙、家长过度溺爱等,忽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造成“五加二等于零”的尴尬局面,即学生在校五天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周末回家两天疏于家长的监督,便会功亏一篑。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一)学校激情明理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应该从激情和明理两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情就是激发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对行为习惯的是非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养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明理就是对他们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道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不强,说理应该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学校可以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统整,编写为一本《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可以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具体应该怎样做”来对儿歌进行解释说明,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形式宣讲,利用路队对儿歌进行诵读,以此形成班级特色和学校特色。
(二)家长言传身教
从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起因和过程及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知识可知,人的习惯形成大多会经历从无知的模仿阶段到有意识的依赖阶段再到能自己思考的遵从阶段和服从阶段及习惯阶段。基于小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高的特点,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首先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什么,再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要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守时守信的好习惯,那么平时就应该按时到达学校接送学生;如果要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那么平时在家吃饭时,就应该不剩饭不剩菜,在外吃饭就应该吃多少点多少,如有剩饭剩菜应该打包回家。当小学生每次都看到家长这样做,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师奖优促差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肯定有一个出众的班级领导核心——这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从接手班级开始,班主任就应该有目的地通过课堂和各种活动,观察和分析,挑选一些学习认真、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有一定奉献精神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而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建 设和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去做。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反思,探索、构建出一套科学、实用、有效、易行的养成教育体系。只有在平常的教育中,全方位对学生施以影响,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学生的认识和行为齐头并进,达到养成教育之目的。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彼此联动
学校作为专门传递知识与文化的社会设置,在教育活动中无疑有着专业性。学校既传授知识,又主导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但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群体性,所以在学校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用笼统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家庭教育具有个体性、针对性和细致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父母平时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直接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家长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做好示范引领。学校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中,强化行为训练和文化陶冶。社会也应该做好文化导向,控制舆论导向,打造一个好的社会风气,让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小学生的教育不是只靠学校、家庭或社会其中一个方面就能成功的,要让家庭和学校做好对接,社会做好导向,才能在学生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三、结语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5]。” 这就说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良好的习惯。而一个人的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放在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处。
参考文献:
[1] 肖娅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J].新课程(中),2011(05):112.
[2] 周文真.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J].学周刊,2019(18):102-103.
[3] 刘谦,冯跃,生龙曲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文化机理初探——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活动的田野观察[J].教育研究,2012,33(07):22-28.
[4]孙泽文,李晗,谢小平.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02):5-8.
[5]陈小宝.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97.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这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学段,初入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 这一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成绩的优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一)学生自身方面
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发展,人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产生偏斜,所以小学生们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格缺陷,具体表现有自私懒惰、注意力容易分散、言行不一、调皮油滑等;学习懈怠,上课注意力分散,两眼发呆,做小动作,对于老师说的话,常常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课后不会主动做作业,喜欢不劳而获,抄人作业,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平时迟到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长辈的依赖性很强,自己的事情长辈包干,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处事行为不文明,不尊重、体谅他人,破坏公物,喜欢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脏话连篇,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等。
(二)学校教育方面
养成教育体系不健全,口头上讲养成教育,行动上却搞应试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是简单的走个形式,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养成教育的管理部门,使养成教育逐渐虚无化。
(三)家庭教育方面
很多小学生家长都忽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他们完全将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学校,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认知程度不深,且认为小学时期只需要打好学习基础,对行为教育重视程度低。
(四)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部分“灰色文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道德观,好奇、爱模仿,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在养成教育认知上存在的问题
“重智轻德”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种学校文化。一些小学在行为习惯教育这一板块的实践仍主要集中于稳抓课堂纪律、日常行为安全等表层方向,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视度依旧不足;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学生犯错后,学校常常采用的解决措施是检讨、训斥和停课等,是其产生反感、焦虑,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教师在养成教育行为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三观。部分教师常常以单一、片面的角度评价学生,忽视“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般以分数是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行为习惯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错误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长在养成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部分家长综合素质不高,抑或是忽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上行下效,常常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如出口成脏、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等。小学生正处于模仿的阶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并且一旦养成,长大形成习惯后,就很难纠正。还有部分家长虽然了解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较忙、家长过度溺爱等,忽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造成“五加二等于零”的尴尬局面,即学生在校五天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周末回家两天疏于家长的监督,便会功亏一篑。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一)学校激情明理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应该从激情和明理两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情就是激发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对行为习惯的是非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养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明理就是对他们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道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不强,说理应该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学校可以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统整,编写为一本《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可以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具体应该怎样做”来对儿歌进行解释说明,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形式宣讲,利用路队对儿歌进行诵读,以此形成班级特色和学校特色。
(二)家长言传身教
从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起因和过程及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知识可知,人的习惯形成大多会经历从无知的模仿阶段到有意识的依赖阶段再到能自己思考的遵从阶段和服从阶段及习惯阶段。基于小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高的特点,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首先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什么,再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要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守时守信的好习惯,那么平时就应该按时到达学校接送学生;如果要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那么平时在家吃饭时,就应该不剩饭不剩菜,在外吃饭就应该吃多少点多少,如有剩饭剩菜应该打包回家。当小学生每次都看到家长这样做,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师奖优促差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肯定有一个出众的班级领导核心——这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从接手班级开始,班主任就应该有目的地通过课堂和各种活动,观察和分析,挑选一些学习认真、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有一定奉献精神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而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建 设和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去做。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反思,探索、构建出一套科学、实用、有效、易行的养成教育体系。只有在平常的教育中,全方位对学生施以影响,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学生的认识和行为齐头并进,达到养成教育之目的。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彼此联动
学校作为专门传递知识与文化的社会设置,在教育活动中无疑有着专业性。学校既传授知识,又主导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但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群体性,所以在学校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用笼统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家庭教育具有个体性、针对性和细致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父母平时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直接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家长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做好示范引领。学校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中,强化行为训练和文化陶冶。社会也应该做好文化导向,控制舆论导向,打造一个好的社会风气,让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小学生的教育不是只靠学校、家庭或社会其中一个方面就能成功的,要让家庭和学校做好对接,社会做好导向,才能在学生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三、结语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5]。” 这就说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良好的习惯。而一个人的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放在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处。
参考文献:
[1] 肖娅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J].新课程(中),2011(05):112.
[2] 周文真.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J].学周刊,2019(18):102-103.
[3] 刘谦,冯跃,生龙曲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文化机理初探——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活动的田野观察[J].教育研究,2012,33(07):22-28.
[4]孙泽文,李晗,谢小平.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02):5-8.
[5]陈小宝.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