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关系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研究如何推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对高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缺乏全程化、全员化及针对性等问题进行了解析,并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高校决策者认识不足,执行者素质不足,过程中制度建设不足。最后提出创新过程、普及全员、分段指导、建设队伍、制度推进及创新“三化”等六项有效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关 键 词] 高校;职业指导;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20-0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每个学生的未来,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为高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应对策略,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制约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所在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在信息全球化、电商普及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已非同往昔。传统的职业指导工作已经无法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开展,无法使其提升到更高水平,其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全过程职业指导
全过程职业指导是指将整个大学期间分成不同阶段,学校分别在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不同侧重点的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逐步了解职场要求,强化核心素养,提升职业能力。但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往往集中在入学初期的新生职业指导讲座,或临近毕业的就业择业讲座和企业招聘会,其他阶段很少进行职业指导。这种非全程化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大学适应问题和毕业就业问题,但很难帮助他们将职业发展与整个大学生活、未来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统筹规划。
(二)缺乏全员化职业指导
部分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以分管的领导、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及部分兼职的辅导员为主体,其模式为讲座、辅导、提供信息及组织招聘等主动灌输式。这种职业指导模式存在很大局限性,无法争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只能流于形式。有的学校甚至连专职负责职业指导的兼职辅导员还经常随着自己分管的年级不同而出现更换,职业指导工作无法良性循环,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形成一个职业指导网络,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三)缺乏针对性职业指导
针对性职业指导是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具体对象开展不同层次的,根据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等内容开展不同方式的职业指导工作。仅仅按照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或在政策、法律法规方面,或在就业技巧、面试礼仪方面开展常规性的职业指导,没有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没有针对大学中期安排侧重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职业指导内容;没有依据高年级学生属于职业养成期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与本专业或未来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这种不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二、制约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制约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信息化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职业信息采集面窄等,但究其根源主要有认识不足、素质不够及制度不全三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足,不利于职业指导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高校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根据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安排职业指导工作,而是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以提供就业信息代替职业信息的供给,以提高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和短期求职能力代替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指导,简单地将“职业指导”理解为“就业指导”。没有把就业当作是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认识到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全面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开展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技能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调试指导等,从而导致出现相关问题。
(二)队伍建设不足,人员素质达不到职业指导工作要求
很多高校在配置工作人员时主要从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中安排,他们中许多人缺乏职业指导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又没有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不懂得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及职业设计等专业技术。高校职业指导还没有纳入专门的职称评定系列,一些职业指导教师刚对工作熟悉不久,便因各种原因选择离开了职业指导队伍,这必将极大地影响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
(三)制度建设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专业的考评体系,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奖励机制,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数量少且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制度和规章来保障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部分职业指导教师缺少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和对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职业指导效果达不到,这也是制约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努力探索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开展的有效措施
根据上述制约推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从创新过程、加强针对性等六项措施来解决问题:
(一)创新全过程指导,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
部分高校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缺乏全过程指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采取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职业指导,构建一个“长期—系统”的职业指导运行模式,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以在校三年的高职学生为例,大一新生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开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二年级学生侧重职业环境的了解,着重于目标教育;三年级学生则是要明晰职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技能。甚至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我們也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适应能力、人职匹配、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全过程职业指导,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构建全员化平台,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针对部分高校存在没有全员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情况,建议构建一个全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网络:在学校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层面,制定宏观规划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并分解落实、监督执行;在各二级学院及职业指导教师层面,具体落实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措施;在班主任及其他一线负责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层面,负责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在学生家长及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的层面,具体负责反馈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职业适应及职业调整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个工作网络全面发动与学生就业、从业相关的所有成员,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从而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
(三)加强针对性,注重分阶段指导
高校加强针对性职业指导,避免指导工作效果不明显。要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分阶段、分专业制定职业指导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第一阶段是职业指导知识普及阶段,利用职业指导专业测评系统让学生认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职业倾向进行准确了解,为职业发展设计初步的职业目标。第二阶段是职业养成阶段,让学生直接接触就业市场,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从而让他们对自己及职业环境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第三阶段是职业适应和就业阶段,开展各类专家讲座、进行个人职业咨询与指导等,充分了解求职就业程序、制作简历等各种求职材料以及就业相关手续办理,引导学生科学理智选择就业渠道。第四阶段是反馈调整阶段,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追踪,了解人职匹配情况、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修订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打下基础。而不同的专业也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相应的职业指导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高校职业指导队伍要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应从建设、培养和管理上下工夫。首先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校实际,选拔一批自愿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来。人员组成可以包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也可以包括专业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研究人员,建设成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其次是在学校层面出台专门的制度,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享有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定岗定编参加职务晋升等工作福利,为稳定职业指导专业队伍提供政策保障。最后是在管理这支队伍时要依据上级文件制定相关的奖励、督促等配套制度。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机制
部分高校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中随意性大,没有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从学校层面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考评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如专业队伍建设、职业指导课程开设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还要有负责职业指导工作职能部门及各分院的管理制度,如专业人员的值班制度、各年级辅导员的授课制度及定期进行咨询与指导制度等;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估制度,如工作目标、工作效果、科研管理及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机制,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发展。
(六)创新“三化”做法,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内涵
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使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学校严格设置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计划,探索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形成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要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首先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去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或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培训学习,为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各级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摆在首位,增强现有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积极组织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心理咨詢、人才测评、创业教育培训。提供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的场地及资金,拨出专项经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良性运作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不断开拓新的途径,采取有力措施,与社会知名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将职业指导延伸到社会各行业和用人单位,动员社会资源,推动职业指导的社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以职技高师职业指导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2]赵玉苏.对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3]吕华芹.高校职业指导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
[4]林常青.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杨利江.高校职业指导质量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3).
[6]姚家春.试论如何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职业时空,2016(2).
[关 键 词] 高校;职业指导;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20-0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每个学生的未来,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为高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应对策略,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制约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所在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在信息全球化、电商普及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已非同往昔。传统的职业指导工作已经无法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开展,无法使其提升到更高水平,其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全过程职业指导
全过程职业指导是指将整个大学期间分成不同阶段,学校分别在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不同侧重点的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逐步了解职场要求,强化核心素养,提升职业能力。但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往往集中在入学初期的新生职业指导讲座,或临近毕业的就业择业讲座和企业招聘会,其他阶段很少进行职业指导。这种非全程化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大学适应问题和毕业就业问题,但很难帮助他们将职业发展与整个大学生活、未来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统筹规划。
(二)缺乏全员化职业指导
部分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以分管的领导、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及部分兼职的辅导员为主体,其模式为讲座、辅导、提供信息及组织招聘等主动灌输式。这种职业指导模式存在很大局限性,无法争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只能流于形式。有的学校甚至连专职负责职业指导的兼职辅导员还经常随着自己分管的年级不同而出现更换,职业指导工作无法良性循环,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形成一个职业指导网络,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三)缺乏针对性职业指导
针对性职业指导是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具体对象开展不同层次的,根据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等内容开展不同方式的职业指导工作。仅仅按照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或在政策、法律法规方面,或在就业技巧、面试礼仪方面开展常规性的职业指导,没有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没有针对大学中期安排侧重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职业指导内容;没有依据高年级学生属于职业养成期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与本专业或未来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这种不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二、制约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制约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信息化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职业信息采集面窄等,但究其根源主要有认识不足、素质不够及制度不全三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足,不利于职业指导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高校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根据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安排职业指导工作,而是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以提供就业信息代替职业信息的供给,以提高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和短期求职能力代替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指导,简单地将“职业指导”理解为“就业指导”。没有把就业当作是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认识到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全面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开展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技能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调试指导等,从而导致出现相关问题。
(二)队伍建设不足,人员素质达不到职业指导工作要求
很多高校在配置工作人员时主要从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中安排,他们中许多人缺乏职业指导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又没有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不懂得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及职业设计等专业技术。高校职业指导还没有纳入专门的职称评定系列,一些职业指导教师刚对工作熟悉不久,便因各种原因选择离开了职业指导队伍,这必将极大地影响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
(三)制度建设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专业的考评体系,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奖励机制,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数量少且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制度和规章来保障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部分职业指导教师缺少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和对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职业指导效果达不到,这也是制约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努力探索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开展的有效措施
根据上述制约推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从创新过程、加强针对性等六项措施来解决问题:
(一)创新全过程指导,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
部分高校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缺乏全过程指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采取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职业指导,构建一个“长期—系统”的职业指导运行模式,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以在校三年的高职学生为例,大一新生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开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二年级学生侧重职业环境的了解,着重于目标教育;三年级学生则是要明晰职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技能。甚至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我們也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适应能力、人职匹配、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全过程职业指导,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构建全员化平台,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针对部分高校存在没有全员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情况,建议构建一个全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网络:在学校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层面,制定宏观规划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并分解落实、监督执行;在各二级学院及职业指导教师层面,具体落实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措施;在班主任及其他一线负责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层面,负责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在学生家长及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的层面,具体负责反馈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职业适应及职业调整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个工作网络全面发动与学生就业、从业相关的所有成员,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从而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
(三)加强针对性,注重分阶段指导
高校加强针对性职业指导,避免指导工作效果不明显。要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分阶段、分专业制定职业指导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第一阶段是职业指导知识普及阶段,利用职业指导专业测评系统让学生认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职业倾向进行准确了解,为职业发展设计初步的职业目标。第二阶段是职业养成阶段,让学生直接接触就业市场,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从而让他们对自己及职业环境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第三阶段是职业适应和就业阶段,开展各类专家讲座、进行个人职业咨询与指导等,充分了解求职就业程序、制作简历等各种求职材料以及就业相关手续办理,引导学生科学理智选择就业渠道。第四阶段是反馈调整阶段,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追踪,了解人职匹配情况、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修订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打下基础。而不同的专业也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相应的职业指导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高校职业指导队伍要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应从建设、培养和管理上下工夫。首先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校实际,选拔一批自愿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来。人员组成可以包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也可以包括专业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研究人员,建设成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其次是在学校层面出台专门的制度,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享有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定岗定编参加职务晋升等工作福利,为稳定职业指导专业队伍提供政策保障。最后是在管理这支队伍时要依据上级文件制定相关的奖励、督促等配套制度。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机制
部分高校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中随意性大,没有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从学校层面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考评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如专业队伍建设、职业指导课程开设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还要有负责职业指导工作职能部门及各分院的管理制度,如专业人员的值班制度、各年级辅导员的授课制度及定期进行咨询与指导制度等;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估制度,如工作目标、工作效果、科研管理及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机制,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发展。
(六)创新“三化”做法,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内涵
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使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学校严格设置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计划,探索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形成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要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首先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去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或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培训学习,为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各级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摆在首位,增强现有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积极组织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心理咨詢、人才测评、创业教育培训。提供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的场地及资金,拨出专项经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良性运作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不断开拓新的途径,采取有力措施,与社会知名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将职业指导延伸到社会各行业和用人单位,动员社会资源,推动职业指导的社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以职技高师职业指导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2]赵玉苏.对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3]吕华芹.高校职业指导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
[4]林常青.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杨利江.高校职业指导质量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3).
[6]姚家春.试论如何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职业时空,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