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生教育”,即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理论创立者、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曾致力于倡导实施“三生教育”,在云南省掀起了教育热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很多省市学习借鉴。罗崇敏在其著作《教育的逻辑》中写道:“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可见其已把“三生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内容。随着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不断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把“三生教育”价值理念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使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继而培养健康的心智、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对构建现代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教育”是为了改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是教育思想理念,又是教育行为方法;既是学校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又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既强调教育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又强调教育的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既强调外因的作用,又强调内因的作用,更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当前,各地开展“三生教育”途径各异,有的学校开设的是“显性课程”,即配有专门的师资和教材,开设“三生教育”课等;有的学校设置的是“隐性课程”,即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智慧生存、幸福生活的教育活动;还有的学校开展的则是“专题教育”,即利用品德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等开展教育活动。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三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推广,关键还是在教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专业的“三生教育”意识及素质,让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性、德育性、价值性的“三生教育”携手并进,从注重知识增长的教育走向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如鸟有双翼、车有双轮,促进我们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全人”。
“耽误庄稼一季子,耽误孩子一辈子。”作为一名多年的小学教育管理者,本人一直致力于研究孩子们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的相关课题。从2009年开始,我在所担任校长的固始县实验小学,利用寒暑假,精选了“洗一次自己的衣服并在晾干后叠好”“用零花钱为长辈买一个小礼物”“到市场上买自己爱吃的食材并在家长现场指导下做好饭菜”等多项贴近生活的社会实践作业,并印制在通知书上发至每位学生,要求在家长陪护下选择完成。通过活动的开展,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各界和家长反响良好。
从2012年新学期开始,我校在固始县中小学中率先开展了“三生教育”。学校成立了“三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心教研组,组织人员精心编写校本教材《三生教育》,免费发至每位学生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宣传阵地、班会活动、家庭教育等途径全面、深入、广泛地开展实施。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门常规课程来开设,配备了专职教师,每个年级都安排了正常课时,要求教师像其他学科一样备课、上课及布置作业(以实践作业为主)。在“三生教育”课的设计与讲授上,我们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体系出发,而是从当前学生生存实际出发,找出在生活、生命、人生中遭遇的问题,进而设计课程的讲授内容,不求体系的完整、概念的清晰,而是以解决生命困顿为指向,坚持分析问题入情入理、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合情合理、引发共鸣,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迎接未来。
“三生教育”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要让它长期影响和引领学生成长,就要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打造,不断挖掘和完善其深层内涵,让师生每时每刻受到熏陶感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里因地制宜地设立文化走廊、德育走廊,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张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给学生创造一个优美、清新的学习环境,使校园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摇篮、撒播人类文明的田野、培植自由舒展生命的土壤。
同时,我们还通过召开“三生教育”观摩研讨座谈会、举办“三生教育”演讲(讲故事)比赛、组织“做生活的勇者”主题班会、开展“感恩月”系列活动等,提升教育实效,扩大社会影响,让学生在逐步深化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去领悟生命的精彩、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幸福。
(本栏责编 再 澜)
“三生教育”理论创立者、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曾致力于倡导实施“三生教育”,在云南省掀起了教育热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很多省市学习借鉴。罗崇敏在其著作《教育的逻辑》中写道:“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可见其已把“三生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内容。随着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不断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把“三生教育”价值理念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使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继而培养健康的心智、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对构建现代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教育”是为了改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是教育思想理念,又是教育行为方法;既是学校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又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既强调教育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又强调教育的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既强调外因的作用,又强调内因的作用,更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当前,各地开展“三生教育”途径各异,有的学校开设的是“显性课程”,即配有专门的师资和教材,开设“三生教育”课等;有的学校设置的是“隐性课程”,即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智慧生存、幸福生活的教育活动;还有的学校开展的则是“专题教育”,即利用品德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等开展教育活动。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三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推广,关键还是在教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专业的“三生教育”意识及素质,让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性、德育性、价值性的“三生教育”携手并进,从注重知识增长的教育走向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如鸟有双翼、车有双轮,促进我们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全人”。
“耽误庄稼一季子,耽误孩子一辈子。”作为一名多年的小学教育管理者,本人一直致力于研究孩子们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的相关课题。从2009年开始,我在所担任校长的固始县实验小学,利用寒暑假,精选了“洗一次自己的衣服并在晾干后叠好”“用零花钱为长辈买一个小礼物”“到市场上买自己爱吃的食材并在家长现场指导下做好饭菜”等多项贴近生活的社会实践作业,并印制在通知书上发至每位学生,要求在家长陪护下选择完成。通过活动的开展,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各界和家长反响良好。
从2012年新学期开始,我校在固始县中小学中率先开展了“三生教育”。学校成立了“三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心教研组,组织人员精心编写校本教材《三生教育》,免费发至每位学生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宣传阵地、班会活动、家庭教育等途径全面、深入、广泛地开展实施。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门常规课程来开设,配备了专职教师,每个年级都安排了正常课时,要求教师像其他学科一样备课、上课及布置作业(以实践作业为主)。在“三生教育”课的设计与讲授上,我们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体系出发,而是从当前学生生存实际出发,找出在生活、生命、人生中遭遇的问题,进而设计课程的讲授内容,不求体系的完整、概念的清晰,而是以解决生命困顿为指向,坚持分析问题入情入理、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合情合理、引发共鸣,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迎接未来。
“三生教育”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要让它长期影响和引领学生成长,就要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打造,不断挖掘和完善其深层内涵,让师生每时每刻受到熏陶感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里因地制宜地设立文化走廊、德育走廊,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张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给学生创造一个优美、清新的学习环境,使校园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摇篮、撒播人类文明的田野、培植自由舒展生命的土壤。
同时,我们还通过召开“三生教育”观摩研讨座谈会、举办“三生教育”演讲(讲故事)比赛、组织“做生活的勇者”主题班会、开展“感恩月”系列活动等,提升教育实效,扩大社会影响,让学生在逐步深化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去领悟生命的精彩、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幸福。
(本栏责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