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现状,培训体系建设和转移策略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综合的阐述。给出了关于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体系建设的策略,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进行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和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转移
一、引言
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制约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剩余劳动力缺乏转移劳动力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问题的根本性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要求的提升和职业的多元化对剩余劳动力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冀东地区在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和转移策略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建立完善的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和转移策略是有效解决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的关键所在。
二、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培训体系、转移策略存在问题
1.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拥有6800万左右的人口。近年来河北省共培训剩余劳动力475.4万人,但是培训状况还不容乐观,因为目前河北剩余劳动力高达1700万人,对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冀东地区泛指河北省的东部地区和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部分周边县域(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滦县、乐亭、临榆、丰润、宁河、通县、三河、宝坻、蓟县、香河、昌平、顺义、密云、怀柔、平谷、遵化、兴隆、玉田等),这一地区地理位置相近,有着共同的区域特点,相似的产业带,在劳动力需求上有着相似之处。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冀东地区人口是河北省人口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约占到河北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北京周边郊县未统计在内)。人口数量较多是形成剩余劳动力较多的一个原因。此外,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限的土地资源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同时,军人复员后返原籍就业、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和受近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影响返乡的务工人员等共同组成了剩余劳动力。
仅以冀东地区秦皇岛市为例,据秦皇岛市统计局调查统计,全市因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外打工返乡人员为10848人。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具有滞后性特点,预计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失业返乡农民工应在3万人左右。此外,当前秦皇岛市的农村社会转型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从而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另外,秦皇岛市还有11万左右未就业剩余劳动力、1.9万左右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及0.3万人的复员军人就业问题也为秦皇岛市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冀东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区基本实现了转移。转移的地域主要以家庭所在地为中心的省内周边市县为主,其中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主,极少部分劳动力以研修形式劳务输出到日本,到其他国家务工人员较少。据初步调查,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区占70%,省外占30%。在转移的行业中,主要集中在建筑装修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临时力工等。这些行业大多数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且竞争比较激烈。剩余劳动力转移主体以男性青壮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为主,转移方式以自发性转移为主,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比较大,尚处于无序状态。劳动力转移主要靠亲戚关系或朋友向外自发转移。据调查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只占16.7%,中介组织占3.6%,亲戚朋友介绍的占79.7%。大多数劳动力对从事什么工作、去何地等关键问题没有十分明晰的目标,而且对目的地的劳务需求状况也缺乏了解,存在很多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现象。
3.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就是自身的素质偏低,并且不愿意接受或者没有能力接受更好的继续教育或者培训。据初步调查,2010年冀东地区外出农民工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到70%,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约占60%,虽然较以前年度都有所降低,但是这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剩余劳动力培训的重要性,河北省已经对其加大了投入力度,比如包括已经开展的“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加速了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但是就目前看来,培训力度仍需加强。冀东地区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勞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受过培训的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冀东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促进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对策
1.加强劳动力素质培养及法律意识的提高
劳动力的素质较低是导致劳动力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冀东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已经成为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对其能否顺利转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一方面要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满足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同时还应唤起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农村教育、投资农村教育。
其次要大力兴办实用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青年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水平的生产技术或服务行业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广校”等平台开展职业教育,定期开展农民工的生产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以培训班、电视媒体、科技大集、现场咨询、印发实用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的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
第三要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增强法制观念,政府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援助体系,及时提供帮助。激发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观愿望。
2.加强制度创新,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作为规范人们经济活动的框架,当应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前长期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等已经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此,改变,创新现有制度,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不仅仅是对冀东地区,而是对我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首先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覆盖城市,而在我省相当多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水平很低,冀东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基本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是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要保障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使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受伤后可以得到应有的医疗及伤残后的社会保障。另外,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在离乡离土的情况下依旧享有医疗保障。
第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允许土地的市场化流动,对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如果他们有转移的意愿,应该允许他们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承包期的土地以出租、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给其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获得他们走出家乡、在城市生活所必须的保障金和经营资本,加速劳动力转移。
3.建立健全统一的剩余劳动力市场
制定平等的行业进入制度,就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打地区间破、城乡的就业隔阂,建立跨城乡、跨地区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引导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首先政府要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制度性差别和障碍,甚至歧视,给予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权重。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为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向农村劳动力提供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获得就业的机会,消除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上的差别,对城乡劳动力同等对待,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切实维护好转移后的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报酬上实行统一标准。
第二要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竞争,约束用工单位和中介组织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调控机制,要从行政管理手段逐渐过渡到市场机制来调节,逐步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多干预,以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通过严格执法,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管理的法制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促进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有序的流动。
最后要完善和规范职业介绍组织机构,并与我省其他的服务网络相连通,增强服务的功能,扩大服务的范围,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机构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媒介作用。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所的作用,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掌握本地区劳动力需求信息,以及企业用工的信息,建立及时、方便、准确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结束语
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能否解决,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提高,更是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我省的经济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只靠政策措施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只靠剩余劳动力自身努力能解决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农民自己的共同努力。尽管我省冀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转移的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我省冀东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09[M].2009:55-206.
[2]秦皇岛统计年鉴——2009[M].2009:33-59.
[3]秦皇岛年鉴——008[M].2008:181-2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新华网,2011-03-01.
[5]徐文.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8,24(5):69-71.
[6]熊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34-39.
[7]司晓雪.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1):42-45.
[8]廖芳.浅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老区建设,2008,20:36-37.
[9]樊绥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时代人物:管理视野,2008,9,13(5):60-61.
[10]张琳琳.实现我国剩余勞动力转移的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8):
14-15.
[11]王佩.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大众商务,2009,100:284-285.
[12]陈俊.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9,23(75):
9-10.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课题项目“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及培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457285)和秦皇岛市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201101A433)。
【关键词】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转移
一、引言
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制约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剩余劳动力缺乏转移劳动力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问题的根本性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要求的提升和职业的多元化对剩余劳动力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冀东地区在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和转移策略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建立完善的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和转移策略是有效解决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的关键所在。
二、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培训体系、转移策略存在问题
1.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拥有6800万左右的人口。近年来河北省共培训剩余劳动力475.4万人,但是培训状况还不容乐观,因为目前河北剩余劳动力高达1700万人,对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冀东地区泛指河北省的东部地区和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部分周边县域(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滦县、乐亭、临榆、丰润、宁河、通县、三河、宝坻、蓟县、香河、昌平、顺义、密云、怀柔、平谷、遵化、兴隆、玉田等),这一地区地理位置相近,有着共同的区域特点,相似的产业带,在劳动力需求上有着相似之处。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冀东地区人口是河北省人口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约占到河北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北京周边郊县未统计在内)。人口数量较多是形成剩余劳动力较多的一个原因。此外,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限的土地资源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同时,军人复员后返原籍就业、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和受近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影响返乡的务工人员等共同组成了剩余劳动力。
仅以冀东地区秦皇岛市为例,据秦皇岛市统计局调查统计,全市因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外打工返乡人员为10848人。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具有滞后性特点,预计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失业返乡农民工应在3万人左右。此外,当前秦皇岛市的农村社会转型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从而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另外,秦皇岛市还有11万左右未就业剩余劳动力、1.9万左右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及0.3万人的复员军人就业问题也为秦皇岛市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冀东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区基本实现了转移。转移的地域主要以家庭所在地为中心的省内周边市县为主,其中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主,极少部分劳动力以研修形式劳务输出到日本,到其他国家务工人员较少。据初步调查,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区占70%,省外占30%。在转移的行业中,主要集中在建筑装修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临时力工等。这些行业大多数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且竞争比较激烈。剩余劳动力转移主体以男性青壮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为主,转移方式以自发性转移为主,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比较大,尚处于无序状态。劳动力转移主要靠亲戚关系或朋友向外自发转移。据调查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只占16.7%,中介组织占3.6%,亲戚朋友介绍的占79.7%。大多数劳动力对从事什么工作、去何地等关键问题没有十分明晰的目标,而且对目的地的劳务需求状况也缺乏了解,存在很多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现象。
3.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就是自身的素质偏低,并且不愿意接受或者没有能力接受更好的继续教育或者培训。据初步调查,2010年冀东地区外出农民工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到70%,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约占60%,虽然较以前年度都有所降低,但是这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剩余劳动力培训的重要性,河北省已经对其加大了投入力度,比如包括已经开展的“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加速了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但是就目前看来,培训力度仍需加强。冀东地区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勞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受过培训的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冀东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促进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对策
1.加强劳动力素质培养及法律意识的提高
劳动力的素质较低是导致劳动力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冀东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已经成为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对其能否顺利转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一方面要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满足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同时还应唤起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农村教育、投资农村教育。
其次要大力兴办实用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青年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水平的生产技术或服务行业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广校”等平台开展职业教育,定期开展农民工的生产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以培训班、电视媒体、科技大集、现场咨询、印发实用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的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
第三要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增强法制观念,政府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援助体系,及时提供帮助。激发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观愿望。
2.加强制度创新,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作为规范人们经济活动的框架,当应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前长期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等已经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此,改变,创新现有制度,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不仅仅是对冀东地区,而是对我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首先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覆盖城市,而在我省相当多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水平很低,冀东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基本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是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要保障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使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受伤后可以得到应有的医疗及伤残后的社会保障。另外,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在离乡离土的情况下依旧享有医疗保障。
第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允许土地的市场化流动,对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如果他们有转移的意愿,应该允许他们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承包期的土地以出租、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给其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获得他们走出家乡、在城市生活所必须的保障金和经营资本,加速劳动力转移。
3.建立健全统一的剩余劳动力市场
制定平等的行业进入制度,就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打地区间破、城乡的就业隔阂,建立跨城乡、跨地区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引导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首先政府要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制度性差别和障碍,甚至歧视,给予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权重。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为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向农村劳动力提供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获得就业的机会,消除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上的差别,对城乡劳动力同等对待,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切实维护好转移后的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报酬上实行统一标准。
第二要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竞争,约束用工单位和中介组织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调控机制,要从行政管理手段逐渐过渡到市场机制来调节,逐步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多干预,以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通过严格执法,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管理的法制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促进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有序的流动。
最后要完善和规范职业介绍组织机构,并与我省其他的服务网络相连通,增强服务的功能,扩大服务的范围,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机构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媒介作用。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所的作用,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掌握本地区劳动力需求信息,以及企业用工的信息,建立及时、方便、准确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结束语
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能否解决,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提高,更是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我省的经济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只靠政策措施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只靠剩余劳动力自身努力能解决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农民自己的共同努力。尽管我省冀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转移的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我省冀东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09[M].2009:55-206.
[2]秦皇岛统计年鉴——2009[M].2009:33-59.
[3]秦皇岛年鉴——008[M].2008:181-2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新华网,2011-03-01.
[5]徐文.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8,24(5):69-71.
[6]熊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34-39.
[7]司晓雪.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1):42-45.
[8]廖芳.浅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老区建设,2008,20:36-37.
[9]樊绥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时代人物:管理视野,2008,9,13(5):60-61.
[10]张琳琳.实现我国剩余勞动力转移的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8):
14-15.
[11]王佩.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大众商务,2009,100:284-285.
[12]陈俊.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9,23(75):
9-10.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课题项目“冀东地区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及培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457285)和秦皇岛市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201101A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