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置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极大地体现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这门科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策略;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巧妙地根据情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对设置问题的策略谈以下几点看法: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的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人有了兴趣,那么他对某种探究活动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悟真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比较适应,让学生的感官都能够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1.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去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应该是以对某事物产生疑问,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开始的。由于小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并且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等个性特点,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握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去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找到疑问,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动手探究,这样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節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即将学习的知识,自编一个小故事:一家有三口人,一天爸妈带着孩子去外地玩,正值天热口渴,爸爸买了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妈妈拿着刀子将第一根甘蔗平均砍成了四节,给了爸爸一节,孩子看到,嘟嚷到砍成一小节太小了,要两节,于是,妈妈将第二节甘蔗平均砍成了八节,给了孩子两节,这样的故事讲出,数学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孩子拿到了两节甘蔗而爸爸只拿到了一节,谁的多?如果妈妈自己要拿三节甘蔗,该这样去砍,才算是公平的?这样的故事接近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易分清故事的情景,同时让学生能够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的分析,从而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在有趣的故事中,有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筋,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2.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去产生情景设置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的例子或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 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的做法是:布置学生在家里或校外其它地方搜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物块或纸盒体。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在一起探究:哪种物体较大?用四个正方体去拼凑成一个长方体,拼凑前四个正方体的体积与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大?如何进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弄,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就是指物体的体积;通过正方体的摆弄成不同的长方体,发现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摆成长方体每排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的关系。这样就是数学教师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3.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去设置教学情景,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质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模型思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数学知识去分成几个方面小的知识点,逐一去建构一定的知识模块,设置教学情境,让静态的知识点转变成动态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将知识分解成几个小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解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展现出公园里喷水浇草地的情景,让学生明白被水浇湿的部分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用分割法将圆形转化为长方形,教师用已经准备好了的课件,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看到将圆形纸板平均分成很多的三角形,然后把这些三角形拼凑成一个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经过多次的演示,学生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关,并且是圆的周长的一半,从而得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率乘以圆的半径;总结圆的面积公式,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过度到圆的面积公式上。
数学教师将知识分解后,利用计算机课件去展示情景,教师根据数学知识分成几个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逐一解决,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对数学知识进行构建,从而获得数学模型,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以及技能的提升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材中的内容要认真分析,吃透教材,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才能让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 第12期;胡飞
[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 第12期;胡飞
[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求知导刊》2017年 第29期;李红
[4] 浅谈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 第11期;季宏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营山县高码完全小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策略;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巧妙地根据情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对设置问题的策略谈以下几点看法: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的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人有了兴趣,那么他对某种探究活动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悟真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比较适应,让学生的感官都能够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1.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去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应该是以对某事物产生疑问,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开始的。由于小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并且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等个性特点,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握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去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找到疑问,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动手探究,这样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節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即将学习的知识,自编一个小故事:一家有三口人,一天爸妈带着孩子去外地玩,正值天热口渴,爸爸买了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妈妈拿着刀子将第一根甘蔗平均砍成了四节,给了爸爸一节,孩子看到,嘟嚷到砍成一小节太小了,要两节,于是,妈妈将第二节甘蔗平均砍成了八节,给了孩子两节,这样的故事讲出,数学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孩子拿到了两节甘蔗而爸爸只拿到了一节,谁的多?如果妈妈自己要拿三节甘蔗,该这样去砍,才算是公平的?这样的故事接近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易分清故事的情景,同时让学生能够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的分析,从而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在有趣的故事中,有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筋,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2.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去产生情景设置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的例子或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 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的做法是:布置学生在家里或校外其它地方搜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物块或纸盒体。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在一起探究:哪种物体较大?用四个正方体去拼凑成一个长方体,拼凑前四个正方体的体积与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大?如何进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弄,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就是指物体的体积;通过正方体的摆弄成不同的长方体,发现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摆成长方体每排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的关系。这样就是数学教师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3.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去设置教学情景,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质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模型思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数学知识去分成几个方面小的知识点,逐一去建构一定的知识模块,设置教学情境,让静态的知识点转变成动态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将知识分解成几个小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解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展现出公园里喷水浇草地的情景,让学生明白被水浇湿的部分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用分割法将圆形转化为长方形,教师用已经准备好了的课件,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看到将圆形纸板平均分成很多的三角形,然后把这些三角形拼凑成一个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经过多次的演示,学生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关,并且是圆的周长的一半,从而得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率乘以圆的半径;总结圆的面积公式,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过度到圆的面积公式上。
数学教师将知识分解后,利用计算机课件去展示情景,教师根据数学知识分成几个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逐一解决,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对数学知识进行构建,从而获得数学模型,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以及技能的提升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材中的内容要认真分析,吃透教材,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才能让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 第12期;胡飞
[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 第12期;胡飞
[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求知导刊》2017年 第29期;李红
[4] 浅谈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 第11期;季宏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营山县高码完全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