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预设的有效性,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预留生成空间,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而且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 ;生成 ;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致高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方面谈几点感受。
一、尊重学生,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观点,“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充分说明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修养,但是这一桶水该怎进到学生的碗,里?是“哗”一下全倒下,还是细水长流的慢慢灌溉,甚或是请学生主动拿碗到桶来取?教师虽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总有用完的时候,还可能因为不流动而“腐烂”的时候。怎样达到可持续发展呢?生成的课堂就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去找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有独到的思想意识,即不仅要学生自己拿碗到桶里去取水,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水源甚或是创新寻水途径等。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转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能说、想说、会说,促进生成的发展。
在案例《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的实验中,接下来出现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后,石蕊并没有恢复紫色)
生1:怎么可能?还是红色,一点颜色都没变啊!
学生纷纷议论:“老师,肯定是你搞错了!”
生2:是啊,书上说变红的溶液加热后又会变回紫色。
生3:老师,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啊?
(根据书本的设计要求,把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再加热,红色溶液又变回了紫色。)
生4:肯定是我们实验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居然有学生大胆质疑:老师你弄错了! 说明教师和学生是处于融洽的氛围之中的,而融洽的氛围也创造了畅所欲言地质疑及积极思考的环境. 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兴趣和困难,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一口否定,而是提出:
师: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 是啊! 我们的实验和书本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有可能是我们的实验步骤完成的顺序产生了问题,该怎么办呢?
生5:再来试一试.(当我们再次仔细地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重新完成实验时,发现所有的结果和现象依然和第一次一样. 此时,轮到学生面面相觑了。 )
师:我们仔细地按照正确程序操作了一遍,结果依然一样,那到底怎么回事呢?
生6(非常疑惑) :不知道,要不就是书本出现了问题吧? 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生7:实验程序是正确的,那肯定是实验药品有问题了。
生8:实验药品有问题的话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石蕊有问题,要么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混进了氯化氢气体。
接下来我们针对这两种可能性,进行了实验和讨论,结果发现确实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中混进了氯化氢气体,才导致变红的石蕊溶液加热后没有变回紫色的原因。
动态生成产生的基础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刚才探究性的课堂中,教师就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积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
二、“弹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科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科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教师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三、预设的问题要有合理的“出口”
教师设计问题时当考虑最后是否能达到学生发展的可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出口,在学生“心求道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设问要问在疑难处,问在关键处。
如我在《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惯性》的教学中,当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牛顿第一定律中告诉大家的物体都是不受力的物体,我们刚才实验中所说的棋子、鸡蛋、木块也都是不直接受到外力的物体,它们都具有惯性。但是小车、被打出去的棋子、硬纸片它们受到力了,运动状态改变了,那是不是就说明受力的物体不具有惯性或惯性消失了呢?”有一学生就站起来回答说:“受力的物体它改变了运动状态,没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所以我觉得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另一个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说:“我觉得受力的物体是有惯性的。比如说我推桌子,对这个桌子施加了力,但是这个桌子没有动,仍然保持静止,它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受力的物体应该具有惯性。”前面的同学反驳说:“受到力的物体没有改变运动状态的,它就具有惯性;受到力的物体并且改变了运动状态的物体,它就没有惯性。”后面的同学又反驳说:“要使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为什么要施加力的作用呢,就是因为惯性。惯性就表现为力图反抗外力改变运动状态的这一效果,所以有时候胳膊拧不过大腿,运动状态改变了。”
“学起源思, 思起源疑。“教师应该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并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概念,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智慧, 它是课堂的活力所在。我们只有用心去领悟, 去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取每一个新的生成点, 从而体现课堂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董绍才等: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当代教育科学, 2006(18)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参考.
[3]江泓: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教之友, 2005.5.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 ;生成 ;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致高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方面谈几点感受。
一、尊重学生,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观点,“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充分说明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修养,但是这一桶水该怎进到学生的碗,里?是“哗”一下全倒下,还是细水长流的慢慢灌溉,甚或是请学生主动拿碗到桶来取?教师虽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总有用完的时候,还可能因为不流动而“腐烂”的时候。怎样达到可持续发展呢?生成的课堂就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去找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有独到的思想意识,即不仅要学生自己拿碗到桶里去取水,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水源甚或是创新寻水途径等。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转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能说、想说、会说,促进生成的发展。
在案例《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的实验中,接下来出现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后,石蕊并没有恢复紫色)
生1:怎么可能?还是红色,一点颜色都没变啊!
学生纷纷议论:“老师,肯定是你搞错了!”
生2:是啊,书上说变红的溶液加热后又会变回紫色。
生3:老师,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啊?
(根据书本的设计要求,把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再加热,红色溶液又变回了紫色。)
生4:肯定是我们实验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居然有学生大胆质疑:老师你弄错了! 说明教师和学生是处于融洽的氛围之中的,而融洽的氛围也创造了畅所欲言地质疑及积极思考的环境. 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兴趣和困难,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一口否定,而是提出:
师: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 是啊! 我们的实验和书本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有可能是我们的实验步骤完成的顺序产生了问题,该怎么办呢?
生5:再来试一试.(当我们再次仔细地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重新完成实验时,发现所有的结果和现象依然和第一次一样. 此时,轮到学生面面相觑了。 )
师:我们仔细地按照正确程序操作了一遍,结果依然一样,那到底怎么回事呢?
生6(非常疑惑) :不知道,要不就是书本出现了问题吧? 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生7:实验程序是正确的,那肯定是实验药品有问题了。
生8:实验药品有问题的话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石蕊有问题,要么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混进了氯化氢气体。
接下来我们针对这两种可能性,进行了实验和讨论,结果发现确实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中混进了氯化氢气体,才导致变红的石蕊溶液加热后没有变回紫色的原因。
动态生成产生的基础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刚才探究性的课堂中,教师就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积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
二、“弹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科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科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教师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三、预设的问题要有合理的“出口”
教师设计问题时当考虑最后是否能达到学生发展的可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出口,在学生“心求道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设问要问在疑难处,问在关键处。
如我在《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惯性》的教学中,当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牛顿第一定律中告诉大家的物体都是不受力的物体,我们刚才实验中所说的棋子、鸡蛋、木块也都是不直接受到外力的物体,它们都具有惯性。但是小车、被打出去的棋子、硬纸片它们受到力了,运动状态改变了,那是不是就说明受力的物体不具有惯性或惯性消失了呢?”有一学生就站起来回答说:“受力的物体它改变了运动状态,没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所以我觉得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另一个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说:“我觉得受力的物体是有惯性的。比如说我推桌子,对这个桌子施加了力,但是这个桌子没有动,仍然保持静止,它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受力的物体应该具有惯性。”前面的同学反驳说:“受到力的物体没有改变运动状态的,它就具有惯性;受到力的物体并且改变了运动状态的物体,它就没有惯性。”后面的同学又反驳说:“要使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为什么要施加力的作用呢,就是因为惯性。惯性就表现为力图反抗外力改变运动状态的这一效果,所以有时候胳膊拧不过大腿,运动状态改变了。”
“学起源思, 思起源疑。“教师应该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并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概念,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智慧, 它是课堂的活力所在。我们只有用心去领悟, 去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取每一个新的生成点, 从而体现课堂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董绍才等: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当代教育科学, 2006(18)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参考.
[3]江泓: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教之友,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