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能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建好管好用好饮水安全工程,使其正常和长期发挥作用,是各级水利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长期的任务,本文结合汉滨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现状,提出工程管理措施。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措施
汉滨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接秦岭山地,南承巴山余脉,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两山加一川态势。总面积4643.5平方公里,总人口9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2万人,辖区30个镇4个办事处。自“十二五”以来,汉滨区将农村饮水工程放在“民生工程”之首,摆在优先解决的重要位置来抓,全区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18处,解决和改善了近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由46%提高到86%,使广大群众的饮水、用水安全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效显著
自“十二五”以来,全区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18处,解决和改善了近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安全饮水问题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首先,减少了百姓患病的几率,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农民饮用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从而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其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过去农村缺水地区长期靠挑水解决饮水问题。随着农村饮水项目的实施,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挑水中解放了出来,能够以外出打工来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在家乡办起了农家乐、养殖厂、蔬菜种植、加工厂等,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再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农村饮水问题解决后,由于自来水的入户,部分家庭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同时带动了改厕、改厨、改房、改路,发展庭院经济,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道路、电网、通信等设施的逐步到位,有力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问题突出
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有很大差距,对此我们的工作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具体问题如下:
(一)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减少。汉滨区大多为山丘地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发生频繁,由于持续干旱,机井出水量减少,有些靠集雨的水窖、堰塘和小水库,也由于受干旱的影响,蓄水量下降较多,平均年降水量也明显减少,由于受水资源减少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农村不安全人口呈上升趋势。
(二)水污染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由于农村土地多,价格低,部分企业落户农村发展壮大,农村村民习惯性将生活垃圾随地乱倒,河道两道垃圾随处可见等现象普遍,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局部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时常发生,对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加快工矿企业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测土施肥和无公害化改厕改水和沼气处理工程建设,以及加强小流域治理等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村水环境污染还没有彻底根治,污染不仅造成许多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而且给已建工程的水源保护带来巨大难度。
(三)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为分散式供水,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有些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我区供水工程的水源地多建在山脚下,蓄水池建在半山腰或山顶处,管线沿山而埋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2010年7.18特大暴雨,造成我区农村上万人的饮水不安全。受山体滑坡的影响,全区50余处供水工程设施损坏较重,严重影响了正常供水,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四)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具有量大面广,小型分散,用水户承受能力弱等特点,运行管理中存在有的工程产权不明晰,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致使水费无人收缴,损毁无人维修,有的供水工程水价不到全成本的三分之二,运行管理经费不落实;有的供水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只注重收费,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有的工程电价高、水价高、群众负担重、用不起。严重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效益的有效发挥。
(五)用水户参与不够。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包攬经济社会各种事务的影响下,一些政府部门从工程规划到运行过程中始终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用水户参与不够或基本不参与工程运行管理。加之农村居民缺乏对工程自主管理的认识,造成用水户在知情权、监督权、决策和管理参与权等方面相当薄弱。2000年在我区开展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从普查结果来看,大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民参与程度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参与面不够广,参与内容不够全面,在调查的1836户农户中,38.7%的农户表示没有参与工程管理,40%的农户对水费、水价和工程管理方式不清楚。
(六)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供水工程,而应从行业管理方面发挥行政监管职能,包括市场准入、价格监管、水质监管、普遍服务和应急机制等。目前农村饮水安全领域政府监管相对薄弱,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监管手段也不完善。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刻不容缓
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漏洞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前期工作,重点抓好规划。前期工作滞后仍是制约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汉滨区每年规划设计100处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坚持“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重点、后一般”,投资上重点向园区倾斜,计划中优先安排严重缺水地区,然后在安排一般缺水地区;先安全、后方便或者说“先水质、后水量”,在选择水源时,先确保水质达标,寻找好的天然水源,实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通过严格的水处理工艺,保障水质达标、保证供水安全;“先集中,后分散”,在工程布局上优先考虑集中式供水,实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不具备条件的再考虑分散式供水。通过早规划、早设计,为全区饮水安全项目的申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强化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制,资金报账制和集中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同时,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完善项目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消除隐患,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峻工后,严格对各工程的决策和管理,将工程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册,并进行评定后严格实行工程验收评估机制。近些年我区因山大人稀,农村饮水工程小而多,工程建成后,工程质量及水源等方面问题也十分突出,对工程的规范管理十分重要,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运行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汉滨区为确保农村供水工程能够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成立了汉滨区农村安全饮水管理总站,下设8个分站和1个水质监测中心,共配备了60名基层水管员,实行由各分站对集中供水水厂和单村供水工程直接管理,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形成了一层层管理的链条,通过垂直管理的模式,使得工程建后管理和运行效益明显提高。为建立供水工程建后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汉滨区制定出台了《汉滨区农村供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对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水源保护、水质管理、供水管理、水价格定水费收取等各种运行管理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个环节做到有规可蹈,有章可循。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制度,按照受益人口2元/人每年的标准核算提取维修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水费配比的方式,保证正常维修费用,确保了各供水站良性运转。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当前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切实的将水资源当做宝贵的经济资源以及战略资源,将水资源的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不管是制定政策、编制法规、发展经济或者是开发项目。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当做发展的条件,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保证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
(五)充分认识饮水安全工程的性质。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从政府的角度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准公益性或者准公共性工程,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强力扶持。由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有关9个部委参加的“改善西部农村公共服务对策研究”,将“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十二五”期间西部农村公共服务9个优先领域之首。从政府决策和实施的角度出发,对于公共服务优先领域,在财政资金安排中应优先,同时在供给中体现“公平至上”的供给原则。
(六)加强政府监管,为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其具有的准公共产品、生活必需品特性以及垄断经营特点,使得政府无法完全卸掉监管责任。政府监管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保证供水工程运营的可持续性;第二是效率,即在同样的成本上效率要有所提高;第三是公平,包括受监管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公平,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公平,普遍服务义务。政府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价格监管、水质监管、普遍服务和应急机制的制定等。要研究和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地、用电、税费等政策,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合理制定水价标准,以保证农村水厂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使农村水厂能够实现良性运行。应重视和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七)加强农村居民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建立安全用水和环境卫生观念。我区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还较低,特别是在贫困、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安全饮水意识淡薄,应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和农村广播等大力宣传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知识和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在饮用水安全、卫生习惯、水源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应将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3项工作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和推进以农户为基础的节水措施和技术的使用。我区川道一些地区已经进入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其人均用水量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城市水平,但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污水任意排放,有的地方存在用水浪费等现象,即只供水、不节水、不治污。如不改变现有的用水观念和模式,大规模的供水则意味着相应水环境污染和浪费,严重影响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应建立新的安全用水和环境卫生观念,即采取“供水—排水—排污处理”的综合管理模式,要开展相关研究,并在工程规划阶段就综合考虑。
(八)推进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要解决集体所有的实现形式,即有一种组织扮演“集体”角色,负起工程“业主”责任。用水户协会的成立是农村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深化村民自治、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的产物。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实质是受益群体成为发展项目的管理主体,积极、全面地介入工程建设管理,包括立项、决策、规划、实施、管理、监测、评估和利益分享等各个环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要大力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包括公选管理机构负责人和管水员、实行民主监督和财务公开等。由于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以及对基层参与程序与实际操作的理解随意性很大,成为推进用水户参与过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建议加强有关配套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加快和推进用水户参与改革。
(九)落实资金扶持政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公共政策的扶持,特别是管理资金的落实。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工程产权的不同,参照其他公益性工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可设立长效管理专项资金,实现水费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总之,为适应我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当地水环境形成机制和具体问题,提出系统化水管理手段,进行水环境建设的空间规划,包括数据共享、技术遴选、各方协调、政策规划与投资评估和水质监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保障农村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管理上要做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机制健全,最终能够保证农村飲水安全工程长久的发挥效益。政府必须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农村清洁工程进一步搞好垃圾屋和填埋场所,确保每个集镇社区,村组院落垃圾能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加大污水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减少污水对水源地的水质破坏。二是加大水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工作力度及宣传引导力度,为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三是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查处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森林植被破坏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级党员干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违法乱纪或因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将给予严肃处理,从而确保农户饮水安全。四是要加强水环境监测,完成好农村安全饮水水环境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水环境全信息监测报告,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科学服务。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措施
汉滨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接秦岭山地,南承巴山余脉,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两山加一川态势。总面积4643.5平方公里,总人口9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2万人,辖区30个镇4个办事处。自“十二五”以来,汉滨区将农村饮水工程放在“民生工程”之首,摆在优先解决的重要位置来抓,全区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18处,解决和改善了近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由46%提高到86%,使广大群众的饮水、用水安全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效显著
自“十二五”以来,全区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18处,解决和改善了近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安全饮水问题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首先,减少了百姓患病的几率,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农民饮用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从而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其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过去农村缺水地区长期靠挑水解决饮水问题。随着农村饮水项目的实施,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挑水中解放了出来,能够以外出打工来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在家乡办起了农家乐、养殖厂、蔬菜种植、加工厂等,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再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农村饮水问题解决后,由于自来水的入户,部分家庭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同时带动了改厕、改厨、改房、改路,发展庭院经济,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道路、电网、通信等设施的逐步到位,有力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问题突出
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有很大差距,对此我们的工作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具体问题如下:
(一)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减少。汉滨区大多为山丘地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发生频繁,由于持续干旱,机井出水量减少,有些靠集雨的水窖、堰塘和小水库,也由于受干旱的影响,蓄水量下降较多,平均年降水量也明显减少,由于受水资源减少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农村不安全人口呈上升趋势。
(二)水污染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由于农村土地多,价格低,部分企业落户农村发展壮大,农村村民习惯性将生活垃圾随地乱倒,河道两道垃圾随处可见等现象普遍,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局部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时常发生,对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加快工矿企业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测土施肥和无公害化改厕改水和沼气处理工程建设,以及加强小流域治理等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村水环境污染还没有彻底根治,污染不仅造成许多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而且给已建工程的水源保护带来巨大难度。
(三)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为分散式供水,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有些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我区供水工程的水源地多建在山脚下,蓄水池建在半山腰或山顶处,管线沿山而埋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2010年7.18特大暴雨,造成我区农村上万人的饮水不安全。受山体滑坡的影响,全区50余处供水工程设施损坏较重,严重影响了正常供水,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四)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具有量大面广,小型分散,用水户承受能力弱等特点,运行管理中存在有的工程产权不明晰,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致使水费无人收缴,损毁无人维修,有的供水工程水价不到全成本的三分之二,运行管理经费不落实;有的供水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只注重收费,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有的工程电价高、水价高、群众负担重、用不起。严重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效益的有效发挥。
(五)用水户参与不够。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包攬经济社会各种事务的影响下,一些政府部门从工程规划到运行过程中始终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用水户参与不够或基本不参与工程运行管理。加之农村居民缺乏对工程自主管理的认识,造成用水户在知情权、监督权、决策和管理参与权等方面相当薄弱。2000年在我区开展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从普查结果来看,大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民参与程度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参与面不够广,参与内容不够全面,在调查的1836户农户中,38.7%的农户表示没有参与工程管理,40%的农户对水费、水价和工程管理方式不清楚。
(六)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供水工程,而应从行业管理方面发挥行政监管职能,包括市场准入、价格监管、水质监管、普遍服务和应急机制等。目前农村饮水安全领域政府监管相对薄弱,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监管手段也不完善。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刻不容缓
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漏洞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前期工作,重点抓好规划。前期工作滞后仍是制约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汉滨区每年规划设计100处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坚持“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重点、后一般”,投资上重点向园区倾斜,计划中优先安排严重缺水地区,然后在安排一般缺水地区;先安全、后方便或者说“先水质、后水量”,在选择水源时,先确保水质达标,寻找好的天然水源,实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通过严格的水处理工艺,保障水质达标、保证供水安全;“先集中,后分散”,在工程布局上优先考虑集中式供水,实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不具备条件的再考虑分散式供水。通过早规划、早设计,为全区饮水安全项目的申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强化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制,资金报账制和集中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同时,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完善项目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消除隐患,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峻工后,严格对各工程的决策和管理,将工程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册,并进行评定后严格实行工程验收评估机制。近些年我区因山大人稀,农村饮水工程小而多,工程建成后,工程质量及水源等方面问题也十分突出,对工程的规范管理十分重要,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运行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汉滨区为确保农村供水工程能够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成立了汉滨区农村安全饮水管理总站,下设8个分站和1个水质监测中心,共配备了60名基层水管员,实行由各分站对集中供水水厂和单村供水工程直接管理,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形成了一层层管理的链条,通过垂直管理的模式,使得工程建后管理和运行效益明显提高。为建立供水工程建后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汉滨区制定出台了《汉滨区农村供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对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水源保护、水质管理、供水管理、水价格定水费收取等各种运行管理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个环节做到有规可蹈,有章可循。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制度,按照受益人口2元/人每年的标准核算提取维修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水费配比的方式,保证正常维修费用,确保了各供水站良性运转。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当前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切实的将水资源当做宝贵的经济资源以及战略资源,将水资源的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不管是制定政策、编制法规、发展经济或者是开发项目。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当做发展的条件,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保证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
(五)充分认识饮水安全工程的性质。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从政府的角度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准公益性或者准公共性工程,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强力扶持。由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有关9个部委参加的“改善西部农村公共服务对策研究”,将“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十二五”期间西部农村公共服务9个优先领域之首。从政府决策和实施的角度出发,对于公共服务优先领域,在财政资金安排中应优先,同时在供给中体现“公平至上”的供给原则。
(六)加强政府监管,为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其具有的准公共产品、生活必需品特性以及垄断经营特点,使得政府无法完全卸掉监管责任。政府监管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保证供水工程运营的可持续性;第二是效率,即在同样的成本上效率要有所提高;第三是公平,包括受监管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公平,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公平,普遍服务义务。政府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价格监管、水质监管、普遍服务和应急机制的制定等。要研究和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地、用电、税费等政策,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合理制定水价标准,以保证农村水厂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使农村水厂能够实现良性运行。应重视和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七)加强农村居民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建立安全用水和环境卫生观念。我区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还较低,特别是在贫困、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安全饮水意识淡薄,应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和农村广播等大力宣传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知识和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在饮用水安全、卫生习惯、水源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应将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3项工作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和推进以农户为基础的节水措施和技术的使用。我区川道一些地区已经进入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其人均用水量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城市水平,但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污水任意排放,有的地方存在用水浪费等现象,即只供水、不节水、不治污。如不改变现有的用水观念和模式,大规模的供水则意味着相应水环境污染和浪费,严重影响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应建立新的安全用水和环境卫生观念,即采取“供水—排水—排污处理”的综合管理模式,要开展相关研究,并在工程规划阶段就综合考虑。
(八)推进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要解决集体所有的实现形式,即有一种组织扮演“集体”角色,负起工程“业主”责任。用水户协会的成立是农村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深化村民自治、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的产物。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实质是受益群体成为发展项目的管理主体,积极、全面地介入工程建设管理,包括立项、决策、规划、实施、管理、监测、评估和利益分享等各个环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要大力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包括公选管理机构负责人和管水员、实行民主监督和财务公开等。由于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以及对基层参与程序与实际操作的理解随意性很大,成为推进用水户参与过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建议加强有关配套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加快和推进用水户参与改革。
(九)落实资金扶持政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公共政策的扶持,特别是管理资金的落实。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工程产权的不同,参照其他公益性工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可设立长效管理专项资金,实现水费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总之,为适应我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当地水环境形成机制和具体问题,提出系统化水管理手段,进行水环境建设的空间规划,包括数据共享、技术遴选、各方协调、政策规划与投资评估和水质监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保障农村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管理上要做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机制健全,最终能够保证农村飲水安全工程长久的发挥效益。政府必须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农村清洁工程进一步搞好垃圾屋和填埋场所,确保每个集镇社区,村组院落垃圾能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加大污水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减少污水对水源地的水质破坏。二是加大水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工作力度及宣传引导力度,为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三是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查处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森林植被破坏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级党员干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违法乱纪或因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将给予严肃处理,从而确保农户饮水安全。四是要加强水环境监测,完成好农村安全饮水水环境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水环境全信息监测报告,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科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