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土民歌的保护与发展,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关键词】 乡土民歌 传承 特点 变化 发展
自古以来,农民赛歌,如唐代刘禹锡所说的,“以曲多为贤”。又如畲族人所说的比“肚才”。当今全国各地的许多民族都唱民歌,在南方,他们唱山田歌;在北方,他们唱山歌、野曲、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等等,都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才华。故民歌手被称为歌师傅。
中国传统歌曲的传承有如下四种方法:一是文人的“自度曲”(作曲),二是文人的“依声填词”,三是民间艺人〔也有文人参加)的“曲牌填词法”与“板腔行腔法”,四是“口口相传”或“口传心授”,主要是农民、牧民、船工、民歌手所演唱的山田歌、灯歌、秧歌……等等民歌,其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1 乡土民歌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音乐史上,乡土民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手段。乡土民歌旋律优美动听,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肺。乡土民歌语言风趣幽默,直抒胸臆,方言韵白似川、似楚,韵味无穷。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
2 乡土民歌的传承
乡土民歌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这其中,保护传承主体及其文化生态由显重要。
乡土民歌传承主体的特点。文化价值是指一定的价值对象显现出的有益于人规范和优化自身的生命存在的功能、意义或意向。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价值对象”就是指具体的民间音乐文化事项,在本文中即所论的乡土民歌,或者是指操纵音乐主体的民间音乐家即歌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为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因此,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传承人将起到决定的作用。传承主体是包括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等构成的民歌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主体因素。
乡土民歌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民歌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地区的艺术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机制。传承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当代的范畴,其中传承主体的代际状态通常处于核心地位。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不同,社会现实与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以及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时代的传承的代际间的变化也不尽相同。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变革之中,同时又受到“世界性”的影响。传承主体的群体性变化已经进进入到民族文化传承系统的深层变异,这样就会出现传承上的代际错位和反差。不仅是代际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在同一主体身上也出现了承与传的错位,如有些传承主体自己从上辈人那里承接的某些传统的东西,因为时代的变化产生出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已不愿意让后代接受和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的就是传承主体的保护。落实传承人的各项保护措施,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是传承乡土民歌的首要问题。所以,能够是否有效地实施传承活动,诸如民歌教育纳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定期培训教师,接受乡土文化教育等活动,传承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不是仅仅的教唱几首当地民歌的问题了。人随着时代和社会现实而存在,文化艺术于发展中获得生机。
3 乡土民歌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土民歌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五次高潮。一是五十年代初期,各界群众欢欣鼓舞,沉浸在建设国家的热潮之中,人们用自己熟悉的民歌形式歌唱建国后的新时代、新生活,出现了群众自发创作、演唱新民歌的高潮,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民间歌手,并把乡土民歌带到了北京,唱到了首都舞台,显示出了乡土当地民间歌曲的富集程度。二是六十年代初,乡土县汉剧团、文化馆等运用乡土民歌的音乐素材,创作了民歌剧《王二嫁嫂》,一些基层文艺工作者陆续创作了《春到茶山》、《木匠迎亲》、《盘河激战》等20多个民歌剧,演出以后都受到观众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三是七十年代初,受“文革”影响,举办民间歌手座谈会、演唱会、培训班,挖掘、整理了一批民歌曲目,发现并登记了一批民间歌手,历时数年的大规模音乐创作活动起到了推动民歌发展的作用。四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大批的基层工作者积极挖掘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的乡土民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五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加强了传统音乐的保护力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乡土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党中央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更加为乡土推动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乡土民歌不仅代表着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而且是劳动人民的精神纽带。我以为,乡土民歌的保护与发展,保护是基础,发展是目标,积极组织人力整理和研究该歌种,从而提升其文化特质及内涵。先有继承,再有保存和保护,乡土民歌才会有发展。在继承中求发展,于发展之中求生存便是民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歌》[共4卷],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人民
出版杜,1980
2 王耀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
出版社,1999
【关键词】 乡土民歌 传承 特点 变化 发展
自古以来,农民赛歌,如唐代刘禹锡所说的,“以曲多为贤”。又如畲族人所说的比“肚才”。当今全国各地的许多民族都唱民歌,在南方,他们唱山田歌;在北方,他们唱山歌、野曲、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等等,都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才华。故民歌手被称为歌师傅。
中国传统歌曲的传承有如下四种方法:一是文人的“自度曲”(作曲),二是文人的“依声填词”,三是民间艺人〔也有文人参加)的“曲牌填词法”与“板腔行腔法”,四是“口口相传”或“口传心授”,主要是农民、牧民、船工、民歌手所演唱的山田歌、灯歌、秧歌……等等民歌,其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1 乡土民歌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音乐史上,乡土民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手段。乡土民歌旋律优美动听,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肺。乡土民歌语言风趣幽默,直抒胸臆,方言韵白似川、似楚,韵味无穷。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
2 乡土民歌的传承
乡土民歌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这其中,保护传承主体及其文化生态由显重要。
乡土民歌传承主体的特点。文化价值是指一定的价值对象显现出的有益于人规范和优化自身的生命存在的功能、意义或意向。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价值对象”就是指具体的民间音乐文化事项,在本文中即所论的乡土民歌,或者是指操纵音乐主体的民间音乐家即歌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为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因此,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传承人将起到决定的作用。传承主体是包括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等构成的民歌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主体因素。
乡土民歌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民歌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地区的艺术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机制。传承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当代的范畴,其中传承主体的代际状态通常处于核心地位。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不同,社会现实与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以及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时代的传承的代际间的变化也不尽相同。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变革之中,同时又受到“世界性”的影响。传承主体的群体性变化已经进进入到民族文化传承系统的深层变异,这样就会出现传承上的代际错位和反差。不仅是代际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在同一主体身上也出现了承与传的错位,如有些传承主体自己从上辈人那里承接的某些传统的东西,因为时代的变化产生出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已不愿意让后代接受和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的就是传承主体的保护。落实传承人的各项保护措施,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是传承乡土民歌的首要问题。所以,能够是否有效地实施传承活动,诸如民歌教育纳入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定期培训教师,接受乡土文化教育等活动,传承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不是仅仅的教唱几首当地民歌的问题了。人随着时代和社会现实而存在,文化艺术于发展中获得生机。
3 乡土民歌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土民歌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五次高潮。一是五十年代初期,各界群众欢欣鼓舞,沉浸在建设国家的热潮之中,人们用自己熟悉的民歌形式歌唱建国后的新时代、新生活,出现了群众自发创作、演唱新民歌的高潮,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民间歌手,并把乡土民歌带到了北京,唱到了首都舞台,显示出了乡土当地民间歌曲的富集程度。二是六十年代初,乡土县汉剧团、文化馆等运用乡土民歌的音乐素材,创作了民歌剧《王二嫁嫂》,一些基层文艺工作者陆续创作了《春到茶山》、《木匠迎亲》、《盘河激战》等20多个民歌剧,演出以后都受到观众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三是七十年代初,受“文革”影响,举办民间歌手座谈会、演唱会、培训班,挖掘、整理了一批民歌曲目,发现并登记了一批民间歌手,历时数年的大规模音乐创作活动起到了推动民歌发展的作用。四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大批的基层工作者积极挖掘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的乡土民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五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加强了传统音乐的保护力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乡土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党中央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更加为乡土推动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乡土民歌不仅代表着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而且是劳动人民的精神纽带。我以为,乡土民歌的保护与发展,保护是基础,发展是目标,积极组织人力整理和研究该歌种,从而提升其文化特质及内涵。先有继承,再有保存和保护,乡土民歌才会有发展。在继承中求发展,于发展之中求生存便是民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歌》[共4卷],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人民
出版杜,1980
2 王耀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
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