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疫情返校后,学生自身心理的变化、家庭环境及社会舆论的影响都阻碍了教师德育工作的施展。笔者针对该情况,调查中学生德育现状,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可培养学生思想素养这一特点,融合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策略,从而实现学生德行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2020年因抵抗疫情的需要,全国中小学生长达数月居家在线学习,校园的常规管理难以开展,重返校园后,教师对初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融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功能,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和策略施行,务求提高学生的德行素养。
一、“疫”心忧虑——疫情下初中生的德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疫情影响下的初中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为及时了解及分析初中生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特意联合本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对本校初三年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从专业量表测评数据中看出,在疫情影响下,初中生因居家学习脱离了现实世界中的群体生活,心理及行为皆体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总体可把学生德育表现分为以下三类:
1.被动顺从、缺乏生活热情型
这类型的学生往往在外表现得比较顺从听话,就是常言的“乖巧”。但在听话的背后,往往是出于对老师的习惯性畏惧心理,而不是真正把老师的话语听进去了。
2.能言善辩,拒绝配合,偶尔叛逆型
这类学生往往对老师指出的问题会直接反驳或用借口推搪:千错万错,不是自己的错,肯定是别人的错。
3.外在优秀内心敏感脆弱型
这一类的学生往往是学习上的尖子生,因学业成绩优秀,从而被忽视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事实上,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因为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行为学业及品德上的瑕疵,从而容易走向极端,变得脆弱敏感。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部分是浮出水面的少部分冰山,而人的潜意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冰山基底。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需要通过观察学生外在表现(意识)从而分析学生的内心想法(潜意识),找到原因,采取相关措施。
(二)疫情下学生德育现状的原因及分析
1.网课期间加重了学生的网络虚拟人格
当代初中生最典型的特征是他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世界(网络)。他们的很多信息、快乐都是从中获得的,从而造成了他们的网络虚拟人格,分不清网络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
2.家长德育的缺失
家长们将西方推崇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简单粗暴地移植到家庭教育中,却忽视了跟孩子深入透彻地讲解何为平等与自由。再者是家长喜欢把德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只功利片面地看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品德。
3.疫情下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在疫情期间能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其中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也充斥其中,初中生并没有足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面对一些网络舆论,很容易被带偏走向极端。
二、德育润心——德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
(一)德育观点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提到初中学段的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行为准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录的课文在爱国教育和意志品德两项内容尤为突出,其独特的基础性(母语基础)、价值观的引导性(课文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二)心行合——语文教學的德育渗透探究与策略
荀子曾说:“美善相乐。”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两者,让学生在发现和体验美与善的同时也可加深德育渗透。笔者经过不断探究,总结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1.文以载道,提升自我
重回校园后,老师们发现初三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目标,精神萎靡,这种情况在往届毕业班是非常少见的,这让家长和教师们都倍感忧心。如何解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打破学生认知的浅层面,深入引导,方得解法。如《孙权劝学》一课,学生只是从课文主旨里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重要?如何重要?学生并不明(下转第13版)(上接第12版)白,这就属于浅层认知。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深刻理解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呢?这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本人结合九年级所学内容,以小练笔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主动学习”的认知。设计如下:
题目:xx就学
人物:李逵、武松、杨二嫂、闰土、愚公
要求:选取上述中的一个人物,展开合理的设想,写一写这些人就学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学生因大多受网络小说影响,对人物情节的再创作都比较感兴趣,如有学生写道:武松学起了《民法典》后不再知法犯法故意杀人;杨二嫂运用经济学理论开创了豆腐店连锁品牌;愚公学物理后运用动滑轮原理减轻了搬运石块的麻烦……围绕着学习改变命运这一点,学生展开了各种合理的设想,接着教师把设想引导回现实中来:既然知道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那么处于求知阶段的我们,更应该专注于学习,这对学生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有一个课堂上比较爱闹的学生在课后随笔中提到:
“通过这次的练笔,我发现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孰不知我们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与其规劝别人,倒不如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往后行走的方向,应该认真学,踏踏实实学。”
课后能有这一番感悟,这无疑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德育的魅力了。从这个层面而言,语文教学与德育是融合的,两者的结合,更能带动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2.以美傳美,反思自我
对美的见解,世人观点各有不同,在本文里的“美”,专指学生对人性之美的感悟认知;而美的培养,则是教师致力在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塑建好他们的健全人格。
(1)培养当今初中学生对他人的感恩之心
语文教学的德育突破点就是:以契合文章内容、打动人心的语言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文入情,以情动人。例如通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简练的文言中了解到从古至今的父亲对儿子都不乏劝导之心;细品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可以从文章细节描写里让学生感受父爱如山的情怀,引导他们去用心感受父母于细微处的关心爱护,心怀感恩;品读杨绛的《老王》,学生在同情老王遭遇之时,更感受到作者的人文关怀。
(2)注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人性关怀
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不乏出现弃养甚至虐杀猫狗的新闻,有部分行凶者还是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业界的上层人士,这种行为让大家唾骂之余,作为教师的我更是深感任重而道远:如何正面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针对此类社会事件,笔者曾用郑振铎《猫》这篇课文进行拓展延伸:除了分析文中作者爱猫却最后愧疚于猫的感情外,还展示了古今中外文人爱猫的作品,如宋代黄庭坚的《乞猫》、陆游的《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夏目漱石《我是猫》等,让学生了解到文人中也有不乏喜爱小生灵者,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社会问题,反思自己对待小动物的态度:我们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经历此一课后,有不少学生更是投身到关爱动物的义工组织里面,实现了一番“知行合一”,课堂德育效果良好。
三、结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达到了可喜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有一定的效果,重塑了“迎难而上”的决心,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可以完善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以美扬善,以美传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反思、提升自我,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9-47.
[2]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满树玉.初中语文德育渗透中小试学生发展指导[J].新智慧,2019(31).
[4]代阿苏.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学园,2013(10).
[5]张赞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12).
[6]王庆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2020年因抵抗疫情的需要,全国中小学生长达数月居家在线学习,校园的常规管理难以开展,重返校园后,教师对初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融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功能,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和策略施行,务求提高学生的德行素养。
一、“疫”心忧虑——疫情下初中生的德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疫情影响下的初中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为及时了解及分析初中生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特意联合本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对本校初三年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从专业量表测评数据中看出,在疫情影响下,初中生因居家学习脱离了现实世界中的群体生活,心理及行为皆体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总体可把学生德育表现分为以下三类:
1.被动顺从、缺乏生活热情型
这类型的学生往往在外表现得比较顺从听话,就是常言的“乖巧”。但在听话的背后,往往是出于对老师的习惯性畏惧心理,而不是真正把老师的话语听进去了。
2.能言善辩,拒绝配合,偶尔叛逆型
这类学生往往对老师指出的问题会直接反驳或用借口推搪:千错万错,不是自己的错,肯定是别人的错。
3.外在优秀内心敏感脆弱型
这一类的学生往往是学习上的尖子生,因学业成绩优秀,从而被忽视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事实上,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因为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行为学业及品德上的瑕疵,从而容易走向极端,变得脆弱敏感。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部分是浮出水面的少部分冰山,而人的潜意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冰山基底。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需要通过观察学生外在表现(意识)从而分析学生的内心想法(潜意识),找到原因,采取相关措施。
(二)疫情下学生德育现状的原因及分析
1.网课期间加重了学生的网络虚拟人格
当代初中生最典型的特征是他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世界(网络)。他们的很多信息、快乐都是从中获得的,从而造成了他们的网络虚拟人格,分不清网络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
2.家长德育的缺失
家长们将西方推崇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简单粗暴地移植到家庭教育中,却忽视了跟孩子深入透彻地讲解何为平等与自由。再者是家长喜欢把德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只功利片面地看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品德。
3.疫情下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在疫情期间能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其中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也充斥其中,初中生并没有足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面对一些网络舆论,很容易被带偏走向极端。
二、德育润心——德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
(一)德育观点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提到初中学段的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行为准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录的课文在爱国教育和意志品德两项内容尤为突出,其独特的基础性(母语基础)、价值观的引导性(课文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二)心行合——语文教學的德育渗透探究与策略
荀子曾说:“美善相乐。”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两者,让学生在发现和体验美与善的同时也可加深德育渗透。笔者经过不断探究,总结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1.文以载道,提升自我
重回校园后,老师们发现初三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目标,精神萎靡,这种情况在往届毕业班是非常少见的,这让家长和教师们都倍感忧心。如何解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打破学生认知的浅层面,深入引导,方得解法。如《孙权劝学》一课,学生只是从课文主旨里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重要?如何重要?学生并不明(下转第13版)(上接第12版)白,这就属于浅层认知。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深刻理解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呢?这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本人结合九年级所学内容,以小练笔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主动学习”的认知。设计如下:
题目:xx就学
人物:李逵、武松、杨二嫂、闰土、愚公
要求:选取上述中的一个人物,展开合理的设想,写一写这些人就学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学生因大多受网络小说影响,对人物情节的再创作都比较感兴趣,如有学生写道:武松学起了《民法典》后不再知法犯法故意杀人;杨二嫂运用经济学理论开创了豆腐店连锁品牌;愚公学物理后运用动滑轮原理减轻了搬运石块的麻烦……围绕着学习改变命运这一点,学生展开了各种合理的设想,接着教师把设想引导回现实中来:既然知道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那么处于求知阶段的我们,更应该专注于学习,这对学生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有一个课堂上比较爱闹的学生在课后随笔中提到:
“通过这次的练笔,我发现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孰不知我们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与其规劝别人,倒不如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往后行走的方向,应该认真学,踏踏实实学。”
课后能有这一番感悟,这无疑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德育的魅力了。从这个层面而言,语文教学与德育是融合的,两者的结合,更能带动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2.以美傳美,反思自我
对美的见解,世人观点各有不同,在本文里的“美”,专指学生对人性之美的感悟认知;而美的培养,则是教师致力在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塑建好他们的健全人格。
(1)培养当今初中学生对他人的感恩之心
语文教学的德育突破点就是:以契合文章内容、打动人心的语言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文入情,以情动人。例如通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简练的文言中了解到从古至今的父亲对儿子都不乏劝导之心;细品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可以从文章细节描写里让学生感受父爱如山的情怀,引导他们去用心感受父母于细微处的关心爱护,心怀感恩;品读杨绛的《老王》,学生在同情老王遭遇之时,更感受到作者的人文关怀。
(2)注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人性关怀
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不乏出现弃养甚至虐杀猫狗的新闻,有部分行凶者还是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业界的上层人士,这种行为让大家唾骂之余,作为教师的我更是深感任重而道远:如何正面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针对此类社会事件,笔者曾用郑振铎《猫》这篇课文进行拓展延伸:除了分析文中作者爱猫却最后愧疚于猫的感情外,还展示了古今中外文人爱猫的作品,如宋代黄庭坚的《乞猫》、陆游的《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夏目漱石《我是猫》等,让学生了解到文人中也有不乏喜爱小生灵者,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社会问题,反思自己对待小动物的态度:我们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经历此一课后,有不少学生更是投身到关爱动物的义工组织里面,实现了一番“知行合一”,课堂德育效果良好。
三、结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达到了可喜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有一定的效果,重塑了“迎难而上”的决心,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可以完善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以美扬善,以美传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反思、提升自我,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9-47.
[2]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满树玉.初中语文德育渗透中小试学生发展指导[J].新智慧,2019(31).
[4]代阿苏.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学园,2013(10).
[5]张赞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12).
[6]王庆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