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杂技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属性,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坛中一枝独特的绚烂之花,在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大众对杂技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个杂技创作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期专题特邀戴洁、程学琴、李轶、谢军四名杂技相关工作从业者,结合实例,为读者朋友剖析中国杂技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中国杂技是一项古老的表演艺术,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杂技也曾一度陷入迷茫:是一成不变沿袭传统杂技式样,还是接受现代艺术的“反传统”思潮,照搬西方艺术形式?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尝试与探索后,中国杂技找到了立足点——只有结合民族审美习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时代变革、社会进步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富有文化底蕴、审美意蕴、民族特色,以及反映时代精神,满足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杂技创作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共同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杂技创作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恰到好处地体现传统文化的语境,更易与中国观众的民族文化心理产生共鸣,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杂技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走出国门的“文化使者”,也是赴外上演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一直以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带有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和拥有高超杂技技巧与时代风格的杂技作品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无论在国际演艺市场还是在重大世界赛场上,杂技作品都备受青睐。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彰显民族性,富有时代感,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杂技艺术要走向世界,不仅需要符合这种规律,还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杂技创作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发轫于先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和“中庸和谐”,是中国哲学思想精神力量的体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代表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哲学,始终被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秘地。通过哲学,我们发现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气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与西方美學截然不同的民族特性。
如中国传统杂技《顶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被好几代杂技人传承演绎,其动作技巧已经达到难以超越的高度。对于这类传统杂技节目,要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基于中国美学思想影响下新创编的杂技《青花瓷》,运用中国传统意象元素“青花”,寓“意”之“象”,无论舞台背景、演员服饰,还是杂技技巧造型,都与“青花”清丽雅致的纹饰、浓淡相宜的呈色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中的自然花鸟成为人精神的物化,实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灵犀相通,体现隐逸、淡泊、清高的精神追求。
再如杂技晚会《天缘》,突破了狭义杂技范畴,龟甲、山涧、水草、精灵,在这样充满感染力和神奇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下,承载了杂技融入人性、融入社会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辩证思想。
现代杂技不能仅停留在形式结构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应该从新时代的视角,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新的阐释,让作品体现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杂技的创新融合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如诗词、戏曲、书法、绘画等,其体现的气度、神韵、风骨、精妙等,形成了中国主流艺术活动的核心,即对意境的追求。杂技产生的时间虽然较之于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更早一些,但因其驭物为主的特点和颠沛的发展轨迹不同,被主流艺术体系长期排斥在外,形成了以技为本体的呈现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杂技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确立了“以杂技技巧为核,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表现一定文化内涵的综合舞台艺术”的新杂技理念,杂技从此走上了一条由技入艺、艺境融合的探索之路。
《俏花旦——集体空竹》成功融入了京剧元素,通过京剧服饰、音乐、动作、身段等与杂技空竹的融合,以灵活变换的“技”突出了花旦“灵敏乖巧”的人物个性,展现了一群性格活泼开朗的妙龄女子嬉戏玩耍的有趣场景,使整个作品情感流露自然流畅,技巧展示行云流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杂技《一帘幽梦》(杂技剧《东方有竹》片段)创意取材于北宋大词人秦观词《八六子》摘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词意,突破性地模拟竹帘“密集型竖条”的型态作为技巧呈现的道具载体,将柔美的动态造型曼妙演绎,营造了恰似春风拂帘的视觉效果。该作品绘景叙事,融情于景,将《东方有竹》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情,注入到唯美的竹帘画卷之中。中国古典诗词柔婉含蓄的意境之美呈现于舞台。
“意境说”源自中国的诗学传统,不同的艺术门类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理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审美取向。创造意境之美的杂技作品,物我同一,寓情于境,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观众心中产生强大感染力,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杂技中的创新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质的代表性传统文化符号,“文化符号作为长期留存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高度凝练了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刻下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人们通过对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符号的认知,能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生共鸣形成文化身份认同。”因此,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并使之融入现代杂技的创作中,必将使传统文化内涵在杂技作品中焕发无限生机。 茶,是最具中国特质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碧叶金汤、玉润清雅,品茶的过程神思遐想、闲静雅致,是寻求美的过程,也是精神世界升华到艺术境界的过程。杂技主题晚会《茶》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的深度结合,用独特的艺术符号、特殊的杂技语言和极具张力的表演形式,通过茶蕴含的精神指向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创新创作提供了更多条件,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艺术走向成熟、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中国结》在造型上采用了具有吉祥寓意的图腾符号“中国结”的主体造型为基本参照,根据杂技技术的特点进了道具的创新研发,利用其自然形态的通透性为演员提供表演空间;在功能上突破高空节目道具形态不变的定律,让看似无生命的铁管焊接物变为灵动的表演载体,七个红色的由方菱形组成的框架不断变换出“心坠型”“三角型”“大斜线”“大心形”等多种图案,将技巧与道具有机融合,达到了美而巧的艺术效果,赋予了作品美好的寓意。该节目在澳大利亚第五届国际马戏节上大放异彩,中国符号闪耀在世界舞台上。
五、杂技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文化修养
杂技文化内涵的提升尤其需要杂技艺术工作者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杂技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课堂中,适当加入书法绘画、古典诗词鉴赏等课程,引导杂技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知,让学员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潜移默化的吸纳传统文化精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极为珍贵的道德品质,也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内涵融入教学之中,培养杂技学员的道德理念,提高学识修养。同时,注重培育具有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素养的杂技管理人才、編导教学人才。杂技工作者自身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弘扬传统杂技蕴含的精神品格,用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展现中华民族和谐进取、刚柔相济的美学取向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二)促进传统与现代杂技的完美融合,形成品牌效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杂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不断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维护杂技生态多样性,保持地方和民族特色,使传统杂技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继续加强与国内外杂技艺术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吸收戏剧、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方法,并在杂技音乐、服装、道具、灯光与舞台美术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用科技助力技艺,打通舞台创意与高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业的连接环节,以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杂技品牌效应。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实现“破圈”营销
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迅猛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等优势,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激活。全国首档大型杂技文化节目《技惊四座》自开播以来,“全网数据总量超过8.35亿,收获了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共计74个热搜和热榜,多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千万,节目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向年轻观众和网友传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杂技的破圈营销。”杂技工作者要树立新媒体传播意识,在创作中积极融入“用户思维”,在专业化基础上用青春化、现代化、融合化的话语升级呈现,探索杂技与新媒体的融合形式和传播规律,创新传承中国杂技千年文化,实力推动杂技艺术“破圈”。
我们生活一个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时代,杂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和发展,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中国美学的意境,它凭借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质,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顺应时代潮流并将其运用在更为广阔开放的平台和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上,用杂技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杂技成为传递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有效载体。
杂技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属性,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坛中一枝独特的绚烂之花,在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大众对杂技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个杂技创作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期专题特邀戴洁、程学琴、李轶、谢军四名杂技相关工作从业者,结合实例,为读者朋友剖析中国杂技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中国杂技是一项古老的表演艺术,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杂技也曾一度陷入迷茫:是一成不变沿袭传统杂技式样,还是接受现代艺术的“反传统”思潮,照搬西方艺术形式?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尝试与探索后,中国杂技找到了立足点——只有结合民族审美习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时代变革、社会进步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富有文化底蕴、审美意蕴、民族特色,以及反映时代精神,满足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杂技创作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共同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杂技创作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恰到好处地体现传统文化的语境,更易与中国观众的民族文化心理产生共鸣,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杂技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走出国门的“文化使者”,也是赴外上演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一直以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带有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和拥有高超杂技技巧与时代风格的杂技作品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无论在国际演艺市场还是在重大世界赛场上,杂技作品都备受青睐。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彰显民族性,富有时代感,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杂技艺术要走向世界,不仅需要符合这种规律,还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杂技创作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发轫于先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和“中庸和谐”,是中国哲学思想精神力量的体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代表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哲学,始终被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秘地。通过哲学,我们发现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气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与西方美學截然不同的民族特性。
如中国传统杂技《顶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被好几代杂技人传承演绎,其动作技巧已经达到难以超越的高度。对于这类传统杂技节目,要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基于中国美学思想影响下新创编的杂技《青花瓷》,运用中国传统意象元素“青花”,寓“意”之“象”,无论舞台背景、演员服饰,还是杂技技巧造型,都与“青花”清丽雅致的纹饰、浓淡相宜的呈色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中的自然花鸟成为人精神的物化,实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灵犀相通,体现隐逸、淡泊、清高的精神追求。
再如杂技晚会《天缘》,突破了狭义杂技范畴,龟甲、山涧、水草、精灵,在这样充满感染力和神奇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下,承载了杂技融入人性、融入社会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辩证思想。
现代杂技不能仅停留在形式结构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应该从新时代的视角,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新的阐释,让作品体现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杂技的创新融合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如诗词、戏曲、书法、绘画等,其体现的气度、神韵、风骨、精妙等,形成了中国主流艺术活动的核心,即对意境的追求。杂技产生的时间虽然较之于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更早一些,但因其驭物为主的特点和颠沛的发展轨迹不同,被主流艺术体系长期排斥在外,形成了以技为本体的呈现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杂技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确立了“以杂技技巧为核,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表现一定文化内涵的综合舞台艺术”的新杂技理念,杂技从此走上了一条由技入艺、艺境融合的探索之路。
《俏花旦——集体空竹》成功融入了京剧元素,通过京剧服饰、音乐、动作、身段等与杂技空竹的融合,以灵活变换的“技”突出了花旦“灵敏乖巧”的人物个性,展现了一群性格活泼开朗的妙龄女子嬉戏玩耍的有趣场景,使整个作品情感流露自然流畅,技巧展示行云流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杂技《一帘幽梦》(杂技剧《东方有竹》片段)创意取材于北宋大词人秦观词《八六子》摘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词意,突破性地模拟竹帘“密集型竖条”的型态作为技巧呈现的道具载体,将柔美的动态造型曼妙演绎,营造了恰似春风拂帘的视觉效果。该作品绘景叙事,融情于景,将《东方有竹》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情,注入到唯美的竹帘画卷之中。中国古典诗词柔婉含蓄的意境之美呈现于舞台。
“意境说”源自中国的诗学传统,不同的艺术门类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理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审美取向。创造意境之美的杂技作品,物我同一,寓情于境,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观众心中产生强大感染力,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杂技中的创新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质的代表性传统文化符号,“文化符号作为长期留存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高度凝练了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刻下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人们通过对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符号的认知,能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生共鸣形成文化身份认同。”因此,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并使之融入现代杂技的创作中,必将使传统文化内涵在杂技作品中焕发无限生机。 茶,是最具中国特质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碧叶金汤、玉润清雅,品茶的过程神思遐想、闲静雅致,是寻求美的过程,也是精神世界升华到艺术境界的过程。杂技主题晚会《茶》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的深度结合,用独特的艺术符号、特殊的杂技语言和极具张力的表演形式,通过茶蕴含的精神指向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创新创作提供了更多条件,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艺术走向成熟、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中国结》在造型上采用了具有吉祥寓意的图腾符号“中国结”的主体造型为基本参照,根据杂技技术的特点进了道具的创新研发,利用其自然形态的通透性为演员提供表演空间;在功能上突破高空节目道具形态不变的定律,让看似无生命的铁管焊接物变为灵动的表演载体,七个红色的由方菱形组成的框架不断变换出“心坠型”“三角型”“大斜线”“大心形”等多种图案,将技巧与道具有机融合,达到了美而巧的艺术效果,赋予了作品美好的寓意。该节目在澳大利亚第五届国际马戏节上大放异彩,中国符号闪耀在世界舞台上。
五、杂技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文化修养
杂技文化内涵的提升尤其需要杂技艺术工作者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杂技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课堂中,适当加入书法绘画、古典诗词鉴赏等课程,引导杂技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知,让学员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潜移默化的吸纳传统文化精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极为珍贵的道德品质,也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内涵融入教学之中,培养杂技学员的道德理念,提高学识修养。同时,注重培育具有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素养的杂技管理人才、編导教学人才。杂技工作者自身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弘扬传统杂技蕴含的精神品格,用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展现中华民族和谐进取、刚柔相济的美学取向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二)促进传统与现代杂技的完美融合,形成品牌效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杂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不断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维护杂技生态多样性,保持地方和民族特色,使传统杂技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继续加强与国内外杂技艺术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吸收戏剧、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方法,并在杂技音乐、服装、道具、灯光与舞台美术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用科技助力技艺,打通舞台创意与高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业的连接环节,以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杂技品牌效应。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实现“破圈”营销
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迅猛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等优势,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激活。全国首档大型杂技文化节目《技惊四座》自开播以来,“全网数据总量超过8.35亿,收获了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共计74个热搜和热榜,多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千万,节目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向年轻观众和网友传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杂技的破圈营销。”杂技工作者要树立新媒体传播意识,在创作中积极融入“用户思维”,在专业化基础上用青春化、现代化、融合化的话语升级呈现,探索杂技与新媒体的融合形式和传播规律,创新传承中国杂技千年文化,实力推动杂技艺术“破圈”。
我们生活一个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时代,杂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和发展,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中国美学的意境,它凭借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质,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顺应时代潮流并将其运用在更为广阔开放的平台和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上,用杂技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杂技成为传递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