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有所增加,能力有所提高,感情有所丰富。学生在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同样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效果与效率,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协调的发展。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条件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重要条件,有效的数学知识是促使其由不知向知、不懂向懂转化的重要载体。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基于现实的有效生活情景,创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的条件。例如,在教学“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时,一般在教室上课,教师主要通过米尺的演示,告诉学生这是1米,有1000个1米就是千米。学生可以理解知识,但是感受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常常会出现2米=2000千米的错误。对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就会避免这类错误。学生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一圈是200米,当学生看到这么大的操场一圈仅仅是200米,这样便会对300米的长度有一定的表象。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着操场走3圈,并询问学生:“现在共走了多少米?那么,1000米应该走几圈?”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观察以及实地行走,学生对1000米的认识是深刻的。
2 营造和谐氛围,关注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关注学生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数学学习,经历一个主动探索、富有个性、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180平方厘米,把它平均分成兩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后汇报交流:生1:列式为180÷2+180÷6,我是这样想的:把一个立方体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那么每个长方体分到了立方体表面积的一半,由于一刀切下去会增加两个面,每个长方体就再增加一个面。一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180平方厘米,每个面的面积是180÷6。所以,可以这样做。生2:列式为180÷6×4,因为一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180平方厘米,则每个面的面积是180÷6,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切一刀又会增加两个面,共有八个面,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就有四个面。生3:我也是这样做的:180÷6×4,但我是这样想的:一个立方体切成相等的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就有两个正方形的面,两个长方形的面,其中两个长方形的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的面,有四个长方形的面,就拼成了两个正方形的面,所以一个长方体共有四个这样的面。生4:我是这样做的(180+180÷6×2)÷2。生5:我列式为180÷6÷2×8。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智慧之花不断地绽放,同学们所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了由教问师单一传授的知识。教师营造了和谐的有效教学氛围,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3 创设学习情境,凸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这些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一定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条件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重要条件,有效的数学知识是促使其由不知向知、不懂向懂转化的重要载体。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基于现实的有效生活情景,创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的条件。例如,在教学“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时,一般在教室上课,教师主要通过米尺的演示,告诉学生这是1米,有1000个1米就是千米。学生可以理解知识,但是感受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常常会出现2米=2000千米的错误。对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就会避免这类错误。学生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一圈是200米,当学生看到这么大的操场一圈仅仅是200米,这样便会对300米的长度有一定的表象。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着操场走3圈,并询问学生:“现在共走了多少米?那么,1000米应该走几圈?”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观察以及实地行走,学生对1000米的认识是深刻的。
2 营造和谐氛围,关注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关注学生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数学学习,经历一个主动探索、富有个性、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180平方厘米,把它平均分成兩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后汇报交流:生1:列式为180÷2+180÷6,我是这样想的:把一个立方体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那么每个长方体分到了立方体表面积的一半,由于一刀切下去会增加两个面,每个长方体就再增加一个面。一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180平方厘米,每个面的面积是180÷6。所以,可以这样做。生2:列式为180÷6×4,因为一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180平方厘米,则每个面的面积是180÷6,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切一刀又会增加两个面,共有八个面,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就有四个面。生3:我也是这样做的:180÷6×4,但我是这样想的:一个立方体切成相等的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就有两个正方形的面,两个长方形的面,其中两个长方形的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的面,有四个长方形的面,就拼成了两个正方形的面,所以一个长方体共有四个这样的面。生4:我是这样做的(180+180÷6×2)÷2。生5:我列式为180÷6÷2×8。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智慧之花不断地绽放,同学们所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了由教问师单一传授的知识。教师营造了和谐的有效教学氛围,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3 创设学习情境,凸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这些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一定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