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群体,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程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不经意地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人类的智慧当然远远高于这些平常动物了。可事实是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应”也很容易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进行投资时,很多投资者就很难排除外界的干扰,往往人云亦云,别人投资什么,投资者就跟风而上;而在结伴消费时,同伴的消费行为也会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跟风买股票
[案例]“谈股论金”无疑是现在最热的话题。地铁里、餐桌上、新朋老友的聚会上,少不了围绕着股票、基金展开热烈的讨论,当然也有不少投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每次遇到这样的高手,我总是很郁闷。”这是小孟的体会,“我既羡慕他们,又觉得不解,为什么他们炒股就那么成功,赚钱总是比我快呢?”
在小孟看来,去年以来的股市投资虽然也帮自己带来了可观的财富增长,可是自己的操作并不成功。“比如我从去年开始购入的一只基金,净值已经增长了2倍以上;而仔细算算股票账户里的资金,并没有达到同比例的增长。与别人相比,自己的成绩就更差了。”谈到这个话题,小孟就觉得自己投资很失败:“同事Ada上半年买的一只股票,20元建仓,现在据说已经涨到接近70元了;老同学李希上个月一只股票连续五天涨停,他全仓买的,没有几天账户就增加了十几万元的入账……”可是,小孟自己精挑细选的几只股票总是起起落落,不仅没有带来多大收益,还有一只被紧紧套牢。与周边的“高手”相比,小孟委实郁闷。
渐渐地,小孟开始改变自己的投资方法。“以前,我比较相信自己的选股眼光,我一般挑选那种行业龙头股票,觉得这样的股票比较安全。可是稳归稳,要想让这样的股票迅速拉升,并不那么容易。”看到别人购买的一些股票盈利迅速,小孟再也坐不住了。每次身边的投资高手们提及到自己最近投资了哪些股票,小孟都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回到家就把这些股票加入到“自选股”里,第二天就会猛“杀”进场。小孟的原则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不过,让她不解的是,自己“犯错”的几率总是大于“错过”的几率。“明明是前几天涨得不错的股票,怎么我一买进就开始板块轮动,下跌调整了呢?”
[点评]股市是“羊群效应”的多发地。股市的财富效应,让许多人觉得遍地是黄金,关键就是你的眼光和信息准不准,于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成为了许多散户共有的心理,他们一是追崇身边的投资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种来源的小道消息。
像小孟就属于前者,在她看来身边的“投资高手”已经为自己树立了投资的示范作用。但事实上对于处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劣势的散户来说,要想成功连续跑赢机构和大盘并不那么简单。很多在公开场合经常吹嘘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挑选的是自己一部分成功投资的“亮点”在大家面前炫耀。比如小孟的同事和老同学,都有过一些成功投资的经历,但是对于自己投资失败或是不足的经历,他们就很少向朋友和同事们透露。
因此如果当你遇到这样的投资高手,切勿因为他们的只言片语就觉得别人总是赚钱比自己多,赚钱比自己快,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心态。
而现在坊间流行的小道消息也同样值得投资者戒备。随着网络的普及,“消息”正以我们不曾觉察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由于去年以来入市的多是一些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新股民,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从各种网站的股票、基金论坛上捕风捉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机密信息”。结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码和简称”的误区,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二不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是凭借一些似有似无的小道消息就敢扑下自己的数十万元资金,犯错不怕,只担心错过,误了赚钱的好时机。对于这种小道消息带来的羊群效应,投资者还是远而避之为好。
购物爱攀比
[案例]在日常的消费中,羊群效应也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喜欢与同性朋友一起结伴购物,因为同性朋友之间的眼光更接近,购物也更加有乐趣。不过,在选择购物的伙伴时,最好挑一些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同层次的朋友,反之,与消费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购物,都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费习惯的非理性行为。
一次出差,米莉与另外一个部门的同事沈琼结伴而行。沈琼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的女孩,结识沈琼,也让米莉觉得这次枯燥的出差有了新的乐趣。出差的间隙,米莉和沈琼少不了安排在空闲的时间到当地的商场去“血拼”,沈琼的出手大方也给了米莉不小的触动。
“平时一般购物,我都喜欢挑选一些中等价位的产品,普通的衣服一般在几百元,很少有四位数的;购买化妆品,也是挑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二线品牌,又实惠质量也不差。”可是与自己收入相当的沈琼相比,米莉不由得自惭形秽起来,觉得自己简直太“小儿科”了。“沈琼出手很阔绰,七八百元的化妆品、上千元的衬衫、四五千元的皮包,她买起来似乎眼睛都不眨,还连呼当地的商场比上海便宜,动员我一起血拼。”可是在米莉看来,这些打折后的商品尽管比上海的便宜一些,也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
“可是毕竟是刚刚认识的新同事,而且我和沈琼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别人笑话?”出于爱面子的心理,米莉也放开胆子花掉自己近一个月的收入,购买了一只名牌皮包。
“从商场回来,我就后悔了。”和沈琼快乐的单身生活不一样,米莉去年新婚,每个月还要和丈夫一起偿还一笔不小的按揭款,可是买一个手提包就花掉了自己一个月的薪水,想想下个月去偿还信用卡的情景,米莉就开始有点担忧。
其实偶尔购买了一件“奢侈品”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对米莉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费心态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女性之间难免进行攀比,想想同事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购物时那么爽快,我心里就开始有点不平衡,为什么我不能像沈琼那样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呢?”
[点评]在消费的过程中,伙伴的示范作用也会对你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刺激。米莉与沈琼的收入虽然差不多,但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比如作为单身的沈琼可以过上无忧消费的“月光族”生活,而已经建立家庭的米莉却要应对房贷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因此尽管名义收入相当,两个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却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她们消费能力的不同。
对于普通人来说,爱攀比、好面子、趋同是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小病”,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出发也很难简单地克服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费的产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羊群效应”绝缘,尽量选择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相当的伙伴和朋友共同购物,而避免与消费能力高于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一起搭伴而行,以消除非理性购物对自己经济带来的影响。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人类的智慧当然远远高于这些平常动物了。可事实是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应”也很容易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进行投资时,很多投资者就很难排除外界的干扰,往往人云亦云,别人投资什么,投资者就跟风而上;而在结伴消费时,同伴的消费行为也会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跟风买股票
[案例]“谈股论金”无疑是现在最热的话题。地铁里、餐桌上、新朋老友的聚会上,少不了围绕着股票、基金展开热烈的讨论,当然也有不少投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每次遇到这样的高手,我总是很郁闷。”这是小孟的体会,“我既羡慕他们,又觉得不解,为什么他们炒股就那么成功,赚钱总是比我快呢?”
在小孟看来,去年以来的股市投资虽然也帮自己带来了可观的财富增长,可是自己的操作并不成功。“比如我从去年开始购入的一只基金,净值已经增长了2倍以上;而仔细算算股票账户里的资金,并没有达到同比例的增长。与别人相比,自己的成绩就更差了。”谈到这个话题,小孟就觉得自己投资很失败:“同事Ada上半年买的一只股票,20元建仓,现在据说已经涨到接近70元了;老同学李希上个月一只股票连续五天涨停,他全仓买的,没有几天账户就增加了十几万元的入账……”可是,小孟自己精挑细选的几只股票总是起起落落,不仅没有带来多大收益,还有一只被紧紧套牢。与周边的“高手”相比,小孟委实郁闷。
渐渐地,小孟开始改变自己的投资方法。“以前,我比较相信自己的选股眼光,我一般挑选那种行业龙头股票,觉得这样的股票比较安全。可是稳归稳,要想让这样的股票迅速拉升,并不那么容易。”看到别人购买的一些股票盈利迅速,小孟再也坐不住了。每次身边的投资高手们提及到自己最近投资了哪些股票,小孟都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回到家就把这些股票加入到“自选股”里,第二天就会猛“杀”进场。小孟的原则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不过,让她不解的是,自己“犯错”的几率总是大于“错过”的几率。“明明是前几天涨得不错的股票,怎么我一买进就开始板块轮动,下跌调整了呢?”
[点评]股市是“羊群效应”的多发地。股市的财富效应,让许多人觉得遍地是黄金,关键就是你的眼光和信息准不准,于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成为了许多散户共有的心理,他们一是追崇身边的投资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种来源的小道消息。
像小孟就属于前者,在她看来身边的“投资高手”已经为自己树立了投资的示范作用。但事实上对于处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劣势的散户来说,要想成功连续跑赢机构和大盘并不那么简单。很多在公开场合经常吹嘘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挑选的是自己一部分成功投资的“亮点”在大家面前炫耀。比如小孟的同事和老同学,都有过一些成功投资的经历,但是对于自己投资失败或是不足的经历,他们就很少向朋友和同事们透露。
因此如果当你遇到这样的投资高手,切勿因为他们的只言片语就觉得别人总是赚钱比自己多,赚钱比自己快,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心态。
而现在坊间流行的小道消息也同样值得投资者戒备。随着网络的普及,“消息”正以我们不曾觉察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由于去年以来入市的多是一些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新股民,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从各种网站的股票、基金论坛上捕风捉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机密信息”。结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码和简称”的误区,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二不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是凭借一些似有似无的小道消息就敢扑下自己的数十万元资金,犯错不怕,只担心错过,误了赚钱的好时机。对于这种小道消息带来的羊群效应,投资者还是远而避之为好。
购物爱攀比
[案例]在日常的消费中,羊群效应也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喜欢与同性朋友一起结伴购物,因为同性朋友之间的眼光更接近,购物也更加有乐趣。不过,在选择购物的伙伴时,最好挑一些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同层次的朋友,反之,与消费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购物,都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费习惯的非理性行为。
一次出差,米莉与另外一个部门的同事沈琼结伴而行。沈琼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的女孩,结识沈琼,也让米莉觉得这次枯燥的出差有了新的乐趣。出差的间隙,米莉和沈琼少不了安排在空闲的时间到当地的商场去“血拼”,沈琼的出手大方也给了米莉不小的触动。
“平时一般购物,我都喜欢挑选一些中等价位的产品,普通的衣服一般在几百元,很少有四位数的;购买化妆品,也是挑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二线品牌,又实惠质量也不差。”可是与自己收入相当的沈琼相比,米莉不由得自惭形秽起来,觉得自己简直太“小儿科”了。“沈琼出手很阔绰,七八百元的化妆品、上千元的衬衫、四五千元的皮包,她买起来似乎眼睛都不眨,还连呼当地的商场比上海便宜,动员我一起血拼。”可是在米莉看来,这些打折后的商品尽管比上海的便宜一些,也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
“可是毕竟是刚刚认识的新同事,而且我和沈琼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别人笑话?”出于爱面子的心理,米莉也放开胆子花掉自己近一个月的收入,购买了一只名牌皮包。
“从商场回来,我就后悔了。”和沈琼快乐的单身生活不一样,米莉去年新婚,每个月还要和丈夫一起偿还一笔不小的按揭款,可是买一个手提包就花掉了自己一个月的薪水,想想下个月去偿还信用卡的情景,米莉就开始有点担忧。
其实偶尔购买了一件“奢侈品”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对米莉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费心态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女性之间难免进行攀比,想想同事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购物时那么爽快,我心里就开始有点不平衡,为什么我不能像沈琼那样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呢?”
[点评]在消费的过程中,伙伴的示范作用也会对你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刺激。米莉与沈琼的收入虽然差不多,但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比如作为单身的沈琼可以过上无忧消费的“月光族”生活,而已经建立家庭的米莉却要应对房贷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因此尽管名义收入相当,两个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却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她们消费能力的不同。
对于普通人来说,爱攀比、好面子、趋同是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小病”,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出发也很难简单地克服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费的产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羊群效应”绝缘,尽量选择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相当的伙伴和朋友共同购物,而避免与消费能力高于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一起搭伴而行,以消除非理性购物对自己经济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