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工作实践,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妙法进行了梳理总结。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激趣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源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重要,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都能深深体会到: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学习热情就会剧增,对获取语文知识的渴望就会越强烈,教学活动就可以深入开展;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工作实践,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妙法梳理总结如下:
一、教师用情感来激发兴趣。
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述体现的,文章作者把自己强烈的情感表达转换为文字。如果读者不能全面透彻地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意义,那么文章的表述就只是呆板的符号而已,如何让读者了解并走近作者的写作目的呢?教师要积极调动调整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扣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挖掘利用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共识。如《伤仲永》中的一句:“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仲永学习,这是导致后来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仲永表现前后矛盾的原因了:不论一个人有多么聪明,必须及时学习,认真接受后天的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娓娓道来,润物无声,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自身素质激趣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即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缘故吧,因此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任课教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的确这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这样:一手规范潇洒的板书、口若悬河的讲话、和蔼可亲的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大方得体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让学生对老师认可,进而产生一种崇拜感,然后就会去学习他、去模仿他,时间长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
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我们在听古典章回武侠小说时,人物随着情节向前推进中,中途突然叉开,让它暂时挂起,给听众留下一个迫切期待的心理。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听众继续往下听,这也是我们课堂中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中,朱自先生在文章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说到这里,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启发道:作者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里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紧接着提问:人物描写常常描写的是任务的外貌,而本文作者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语文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中逐步领会这里描写的“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颓唐”的背影,这个“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沧桑,半生潦倒的一个缩影。父亲在家境衰落,为了生活奔走谋职时,还不辞辛劳地送儿子去北京读书,并且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样的“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比挚爱,它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分析品味字里行间,渗透了真挚情感,学生在课堂里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四、巧用媒体激趣
我们说的巧用媒体激趣,就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数字展台、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比如,在教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语文教师在上作文辅导课讲解学生范文是,可以利用数字展台进行示范指导。通过数字展台,把学生的范文投放到大屏幕上,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全体学生收益,既做到了个体面批,又起到了集体的示范作用,一举两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善用对比,激发趣味。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课文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描写,就是采用了对比启发的形式,分析时,教师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封建腐朽的教育制度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教师设疑,引导激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去营造学生头脑的“疑问”,努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疑问”。引发学生在设置疑问——交流疑问——解释疑问的思维状态中求得新知,发展智能。设置疑问的作用明显,它使学生在交流疑问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白杨礼赞》一课,在做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作者赞美的是哪里的白杨树?2、作者赞美的白杨树有哪些特点?3、作者赞美的白楊树具有怎样的精神?4、作者赞美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一上课就讲,效果好多了。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主动学、乐意学那就是好方法,我们既要善用方法,又要不被“方法”制约,努力构建灵活、适用、务实、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版。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激趣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源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重要,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都能深深体会到: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学习热情就会剧增,对获取语文知识的渴望就会越强烈,教学活动就可以深入开展;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工作实践,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妙法梳理总结如下:
一、教师用情感来激发兴趣。
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述体现的,文章作者把自己强烈的情感表达转换为文字。如果读者不能全面透彻地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意义,那么文章的表述就只是呆板的符号而已,如何让读者了解并走近作者的写作目的呢?教师要积极调动调整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扣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挖掘利用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共识。如《伤仲永》中的一句:“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仲永学习,这是导致后来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仲永表现前后矛盾的原因了:不论一个人有多么聪明,必须及时学习,认真接受后天的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娓娓道来,润物无声,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自身素质激趣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即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缘故吧,因此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任课教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的确这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这样:一手规范潇洒的板书、口若悬河的讲话、和蔼可亲的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大方得体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让学生对老师认可,进而产生一种崇拜感,然后就会去学习他、去模仿他,时间长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
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我们在听古典章回武侠小说时,人物随着情节向前推进中,中途突然叉开,让它暂时挂起,给听众留下一个迫切期待的心理。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听众继续往下听,这也是我们课堂中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中,朱自先生在文章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说到这里,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启发道:作者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里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紧接着提问:人物描写常常描写的是任务的外貌,而本文作者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语文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中逐步领会这里描写的“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颓唐”的背影,这个“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沧桑,半生潦倒的一个缩影。父亲在家境衰落,为了生活奔走谋职时,还不辞辛劳地送儿子去北京读书,并且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样的“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比挚爱,它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分析品味字里行间,渗透了真挚情感,学生在课堂里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四、巧用媒体激趣
我们说的巧用媒体激趣,就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数字展台、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比如,在教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语文教师在上作文辅导课讲解学生范文是,可以利用数字展台进行示范指导。通过数字展台,把学生的范文投放到大屏幕上,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全体学生收益,既做到了个体面批,又起到了集体的示范作用,一举两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善用对比,激发趣味。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课文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描写,就是采用了对比启发的形式,分析时,教师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封建腐朽的教育制度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教师设疑,引导激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去营造学生头脑的“疑问”,努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疑问”。引发学生在设置疑问——交流疑问——解释疑问的思维状态中求得新知,发展智能。设置疑问的作用明显,它使学生在交流疑问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白杨礼赞》一课,在做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作者赞美的是哪里的白杨树?2、作者赞美的白杨树有哪些特点?3、作者赞美的白楊树具有怎样的精神?4、作者赞美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一上课就讲,效果好多了。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主动学、乐意学那就是好方法,我们既要善用方法,又要不被“方法”制约,努力构建灵活、适用、务实、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