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有别于传统职业生涯的一种崭新职业模式,也逐渐成为经济变革中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视角,探讨了高职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新趋势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 无边界职业生涯;高职基础课程;职业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课题来源】本文系2015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高职基礎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主持人:顾晓青 课题编号:201557
【作者简介】顾晓青(1974-)江苏常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数学教研室,讲师; 杨琦琦(1976-)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制图教研室,讲师;王建平(1957-)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基础部主任,教授。
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是指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由美国管理学家Arthur于1994年率先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是个体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或动荡性,个体不再仅仅受雇于单个组织或单位,而是通过在多个岗位、部门和多个企业或单位间不断转换职业角色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有别于传统职业生涯的一种崭新的职业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变革中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势。
无边界职业生涯在个体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跨越组织边界、职业边界和地域边界,对个体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职学生就业流动性的增大,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必要的通用技能和知识。这类通用技能和知识通常具有可迁移性或可携带性,当高职学生在不同的职业或职位间转换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也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先修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备基础,在理性思维、空间认知、对外沟通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因此,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视角,探索高职基础课程改革将会极大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学生就业的流动性大,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职业通用性
当今社会高职学生就业流动性不断增大,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必要的可迁移性知识和技能。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延续以往大而全的本科教材,理论性较强。在“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进行删减后,又以为学生后继专业课服务为主要目标,淡化了系统的严密性,但又忽视了基础课程在高职学生就业胜任能力中的基石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特别关注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通用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作为更多不同类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有基础。高职学生学习这类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在今后的职业转换中,以此为基础,更轻松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岗位变换频繁,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能力的培养过于片面。
高职学生在职业转换过程中,需要面临许多的改变,包括雇佣关系的改变、工作环境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升等。为了更好的面对这些变化,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基础课程仅对学生基础的数理能力、语言能力等进行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能力需求。良好的职业胜任能力除了要求个体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之外,也需要个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等。也就是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过程,而是在大量多元化的知识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培养过程。显然,现阶段高职基础课程无论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均无法与之相适应。
3.学生就业岗位知识技能更新淘汰速度加快,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
信息社会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这些都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转换的职业和职位间,高职学生必须不断更新职业知识和技能以保持与新职业或职位相适应的就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贯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低无疑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续航性,应该成为基础课程关注的一个重点。同时,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强化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职业胜任能力有着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1.设置强调实用性和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基础课程主要针对高职学生数理能力、语言能力及图形识别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对个体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重视不够。而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创造新方法或改造原有方法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讲授陈述性或事实性的课本知识,更应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本质,应以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实用性技能和双创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才能使高职学生在职业转换中,顺利完成角色的变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2.重新整合原有内容,扩充基础课的讲授内容和范畴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双创水平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之上。针对基础课程学时有限、学生原有能力水平偏低的实际情况,基础课程应充分细化教学内容,逐个检视和鉴别知识点,将原有知识点进行有效重组。本着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着重提升高职学生的通用性知识和技能水平。 首先,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高职学生的起点较低,因此应选择与高职学生水平相适应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点间的衔接过程中也应注重难度提升幅度的相对平稳过渡。其次,应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实用性。摒弃不必要的陈述性或事实性知识,充分考察知识点的可迁移性,增加实用性和通用型知识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应注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功能,应适当添加具备大众性,普及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点。最后,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应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的必要知识和必备的技能。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应尊重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高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存在能力差异,每个不同个体的能力组合都是独特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呈现,比如:数学课程也可采用视觉、逻辑、语言、运动、观察等多种不同的能力综合教学,以便于学生选择自身擅长的能力更好地接受、消化、掌握教学内容。
在通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中,应强调多元化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包括沟通能力,制定学习策略的能力和实践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基础课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单纯获取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灌输式教学法,无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交流的能力。因此,灵活运用团队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入实际教学之中,提升高职学生多元化复合实用能力,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以阶段测试为主的静态评价无法充分满足高职学生有效发展的需求。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成果片面化的展示,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阻碍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多元化的,对于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基础课程应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应突出评价的动态性。应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特点,而不是仅着眼于学生的阶段性成绩,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应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来源应该是多维度的,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多元复合型的,因而评价的渠道和方式也不应是单一的,应该尽可能的收集真实有效数据,作出综合评价。最后,应关注评价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各不相同,应关注学生能力的獨特性,不应做过多的横向比较。
总之,新的职业生涯模式为高职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有效保证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晓松,无边界职业生涯视阈下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3
[2] 张小兵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10-19
[3] 吕杰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演进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9
[4] 王建平等,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3
[5] 张红莉,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1-30
[6] 李湘祁,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1-29
【关键词】 无边界职业生涯;高职基础课程;职业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课题来源】本文系2015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高职基礎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主持人:顾晓青 课题编号:201557
【作者简介】顾晓青(1974-)江苏常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数学教研室,讲师; 杨琦琦(1976-)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制图教研室,讲师;王建平(1957-)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的专科学校基础部主任,教授。
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是指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由美国管理学家Arthur于1994年率先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是个体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或动荡性,个体不再仅仅受雇于单个组织或单位,而是通过在多个岗位、部门和多个企业或单位间不断转换职业角色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有别于传统职业生涯的一种崭新的职业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变革中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势。
无边界职业生涯在个体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跨越组织边界、职业边界和地域边界,对个体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职学生就业流动性的增大,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必要的通用技能和知识。这类通用技能和知识通常具有可迁移性或可携带性,当高职学生在不同的职业或职位间转换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也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先修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备基础,在理性思维、空间认知、对外沟通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因此,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视角,探索高职基础课程改革将会极大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学生就业的流动性大,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职业通用性
当今社会高职学生就业流动性不断增大,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必要的可迁移性知识和技能。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延续以往大而全的本科教材,理论性较强。在“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进行删减后,又以为学生后继专业课服务为主要目标,淡化了系统的严密性,但又忽视了基础课程在高职学生就业胜任能力中的基石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特别关注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通用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作为更多不同类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有基础。高职学生学习这类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在今后的职业转换中,以此为基础,更轻松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岗位变换频繁,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能力的培养过于片面。
高职学生在职业转换过程中,需要面临许多的改变,包括雇佣关系的改变、工作环境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升等。为了更好的面对这些变化,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基础课程仅对学生基础的数理能力、语言能力等进行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能力需求。良好的职业胜任能力除了要求个体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之外,也需要个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等。也就是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过程,而是在大量多元化的知识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培养过程。显然,现阶段高职基础课程无论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均无法与之相适应。
3.学生就业岗位知识技能更新淘汰速度加快,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
信息社会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这些都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转换的职业和职位间,高职学生必须不断更新职业知识和技能以保持与新职业或职位相适应的就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贯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低无疑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续航性,应该成为基础课程关注的一个重点。同时,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强化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职业胜任能力有着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1.设置强调实用性和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基础课程主要针对高职学生数理能力、语言能力及图形识别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对个体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重视不够。而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创造新方法或改造原有方法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讲授陈述性或事实性的课本知识,更应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本质,应以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实用性技能和双创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才能使高职学生在职业转换中,顺利完成角色的变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2.重新整合原有内容,扩充基础课的讲授内容和范畴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双创水平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之上。针对基础课程学时有限、学生原有能力水平偏低的实际情况,基础课程应充分细化教学内容,逐个检视和鉴别知识点,将原有知识点进行有效重组。本着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着重提升高职学生的通用性知识和技能水平。 首先,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高职学生的起点较低,因此应选择与高职学生水平相适应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点间的衔接过程中也应注重难度提升幅度的相对平稳过渡。其次,应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实用性。摒弃不必要的陈述性或事实性知识,充分考察知识点的可迁移性,增加实用性和通用型知识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应注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功能,应适当添加具备大众性,普及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点。最后,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应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的必要知识和必备的技能。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应尊重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高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存在能力差异,每个不同个体的能力组合都是独特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呈现,比如:数学课程也可采用视觉、逻辑、语言、运动、观察等多种不同的能力综合教学,以便于学生选择自身擅长的能力更好地接受、消化、掌握教学内容。
在通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中,应强调多元化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包括沟通能力,制定学习策略的能力和实践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基础课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单纯获取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灌输式教学法,无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交流的能力。因此,灵活运用团队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入实际教学之中,提升高职学生多元化复合实用能力,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以阶段测试为主的静态评价无法充分满足高职学生有效发展的需求。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成果片面化的展示,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阻碍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多元化的,对于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基础课程应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应突出评价的动态性。应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特点,而不是仅着眼于学生的阶段性成绩,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应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来源应该是多维度的,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多元复合型的,因而评价的渠道和方式也不应是单一的,应该尽可能的收集真实有效数据,作出综合评价。最后,应关注评价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各不相同,应关注学生能力的獨特性,不应做过多的横向比较。
总之,新的职业生涯模式为高职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有效保证高职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晓松,无边界职业生涯视阈下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3
[2] 张小兵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10-19
[3] 吕杰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演进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9
[4] 王建平等,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3
[5] 张红莉,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1-30
[6] 李湘祁,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