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日本和美国中小学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吸收和借鉴日美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明确后现代课程观,以及体育课程目标的实施指明方向。
【关键词】体育课程目标 后现代教育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00-01
我们通过对中、美、日三国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各国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异同,进而明确其目标的价值取向,为课程改革提供出可参考的客观依据。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要求
中国中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构成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3个递进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分为5个方面。包括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发扬体育精神。课程领域目标同样分为5个方面,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日本中小学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贯彻与发展,在结构上产生了多种层次。其中包括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前面提到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是带有总体性的一般目标,而作为体育活动或一堂体育课如何实施它的目标体系,这就要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目标。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系即是体育的教学目标,它包含了认识目标、技能目标、社会性的行动目标和情意目标4个方面。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多种体育课程模式,海尔森的社会责任模式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海森尔模式培养学生怎样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海森尔模式就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海森尔模式认为,首先是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其次是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尝试;第三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从内心知道怎么去参与、怎么去努力,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有利于社会的一些事;第四是培养学生从只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人,能够考虑到别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第五是学生在体育课外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来规范行为,也就是不仅在课内,在课外也要对个人和社会负责。
二、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异同
中日美三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实施、贯彻课程目标过程中,重视学生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团结协作、情感体验、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
中国、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都突出了运动和健康2条主线。中国5项学习领域目标中有2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为运动主线,有3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为健康主线。日本有专门的体育领域和保健领域课程目标,有一套完整的实施体育、保健体育课程目标的计划体系;在贯彻一般目标、实施具体目标过程中,注重认识目标、社会行动性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注重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有机结合。美国则主要突出运动和发展2条主线,在3项领域目标中除运动目标外,有两项是发展目标(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这说明美国非常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三、展望后现代教育
分析了三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作为同一门学科课程,许多目标相同或一致不足为奇,存在一些差异也属正常,毕竟三个国家课程编制背景不一样。但依旧有些问题值得课程编制者们深思。
在后现代教育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如何设置适应时代的课程体系,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大多认为:一是就设置课程体系的客观依据而言,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了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主张“把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二是就设置课程体系的主观依据(即所培养的学生的角度)而言,不再以单纯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宗旨,而是主张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就是一种现代主体性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人才,我们所造就的人不仅应具有强健的体魄,還应具有灵活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健全、独立的人格。我们强调终身教育,就必须摒弃通过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部知识的想法,承认基础教育的宗旨乃是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呼唤,也是我们育人观念的一个转变。
教育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是有层次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或目标是第1层次,课程目标是第2层次,教学目标是第3层次。3个层次的目标应一脉相承,下位目标应比上位目标更详细、具体。课程目标是中位目标,它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所要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提供了评价教育活动的依据。我国的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目前定位偏高,“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发展学生个性”,“陶冶美的情操”等,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教学目标偏高往往会给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带来困难。
后现代教育所张扬的许多教育理念往往是对现代教育某些方面的纠偏,也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坚持和深化。以后现代教育观为理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在目前的中国只是处于摸索和实验阶段,它必须在很好的吸收现代教育课程的优点和长处的前提下,并能和我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66
2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体育课程目标 后现代教育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00-01
我们通过对中、美、日三国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各国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异同,进而明确其目标的价值取向,为课程改革提供出可参考的客观依据。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要求
中国中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构成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3个递进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分为5个方面。包括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发扬体育精神。课程领域目标同样分为5个方面,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日本中小学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贯彻与发展,在结构上产生了多种层次。其中包括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前面提到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是带有总体性的一般目标,而作为体育活动或一堂体育课如何实施它的目标体系,这就要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目标。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系即是体育的教学目标,它包含了认识目标、技能目标、社会性的行动目标和情意目标4个方面。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多种体育课程模式,海尔森的社会责任模式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海森尔模式培养学生怎样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海森尔模式就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海森尔模式认为,首先是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其次是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尝试;第三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从内心知道怎么去参与、怎么去努力,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有利于社会的一些事;第四是培养学生从只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人,能够考虑到别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第五是学生在体育课外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来规范行为,也就是不仅在课内,在课外也要对个人和社会负责。
二、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异同
中日美三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实施、贯彻课程目标过程中,重视学生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团结协作、情感体验、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
中国、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都突出了运动和健康2条主线。中国5项学习领域目标中有2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为运动主线,有3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为健康主线。日本有专门的体育领域和保健领域课程目标,有一套完整的实施体育、保健体育课程目标的计划体系;在贯彻一般目标、实施具体目标过程中,注重认识目标、社会行动性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注重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有机结合。美国则主要突出运动和发展2条主线,在3项领域目标中除运动目标外,有两项是发展目标(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这说明美国非常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三、展望后现代教育
分析了三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作为同一门学科课程,许多目标相同或一致不足为奇,存在一些差异也属正常,毕竟三个国家课程编制背景不一样。但依旧有些问题值得课程编制者们深思。
在后现代教育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如何设置适应时代的课程体系,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大多认为:一是就设置课程体系的客观依据而言,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了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主张“把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二是就设置课程体系的主观依据(即所培养的学生的角度)而言,不再以单纯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宗旨,而是主张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就是一种现代主体性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人才,我们所造就的人不仅应具有强健的体魄,還应具有灵活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健全、独立的人格。我们强调终身教育,就必须摒弃通过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部知识的想法,承认基础教育的宗旨乃是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呼唤,也是我们育人观念的一个转变。
教育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是有层次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或目标是第1层次,课程目标是第2层次,教学目标是第3层次。3个层次的目标应一脉相承,下位目标应比上位目标更详细、具体。课程目标是中位目标,它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所要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提供了评价教育活动的依据。我国的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目前定位偏高,“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发展学生个性”,“陶冶美的情操”等,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教学目标偏高往往会给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带来困难。
后现代教育所张扬的许多教育理念往往是对现代教育某些方面的纠偏,也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坚持和深化。以后现代教育观为理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在目前的中国只是处于摸索和实验阶段,它必须在很好的吸收现代教育课程的优点和长处的前提下,并能和我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66
2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