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本文从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绿色政治发展理念、绿色文化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来探究“绿色发展理念”。
【关键词】:绿色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一、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一)发展经济要环保
发展经济要环保,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为前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当前我们国家应当“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要环保还应当“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关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指出通过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明确指出:最好的节约方式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淘汰耗能高,效率低的生产方式;加快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要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环保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环保经济,即从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取得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做到“从绿掘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绿色发展就是认可自然的价值。
2005年,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环保经济要求我们既要“绿”也要“利”,例如,过去的太行山区大多依靠开山挖矿来发展当地经济,由于过度开采,造成了大片荒山秃岭。近些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在这里封山育林,这里现在已经是满目葱茏,不仅有林果产业如“绿岭核桃”、“富岗苹果”等著名品牌,还有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养殖种植产业和富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我们可以看出太行山地区真正实现了将“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绿”与“利”的统一,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红利、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绿色政治发展理念
(一)绿色保障制度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指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应当进一步完善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政策标准体系、环境责任落实和追究制度和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等绿色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绿色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推进绿色发展的法制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基层执法力量。应当从“明确生态文明相关立法目的”“以法律保障社会动员和参与”“健全生态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以环境损害求偿修复为制度支撑”等方面来加强绿色发展的法制化建设。
(二)政治生态清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指出“自然生态要山青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青水秀。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处,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营造清明的政治生态,要坚持从严治党,依规依法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清明的政治生态能够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各项绿色环保政策的制定、贯彻和执行。与此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生态就是生产力,绿色政治同样也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绿色文化发展理念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佛家的“不杀生”的戒律,“劝君莫打三更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等,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告诫我们尊重大自然,必须遵循大自然的“道”即规律,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取得长久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写到“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表明我们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必须尊重这个“大家庭”,才能够在大自然的滋养下获得长远发展的動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人类经历了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现在协调自然三个阶段。残酷生态危机使我们全面反省自己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它警告我们,只有合理的利用自然才能维持和发展我们所创造的文明,我们应当“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化的新阶段迈进”,我们应当在生生不息的天地间、万物中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二)树立绿色价值观
绿色的价值观是一种以绿色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它应当始终贯穿和影响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树立绿色的价值观,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表明保护环境使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当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提高全民族的忧患意识,提倡从我做起,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应当进一步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我们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绿色发展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发展理念,其收益将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享。“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正在“绿色发展”这条康庄大道上大步前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走向绿色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文明发展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为实现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
参考文献: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N].人民日报2014-7-11(012).
[2]黄乘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12-8-20(19).
[3]方世南.推进马克思生态理论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5(06).
[4]方世南.彰显生态智慧的执政方略[N].辽宁日报,2014-11-18(06).
[5]郇庆治.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新拓展[N].中国社会可学报,2016-5-26(04).
[6]熊晓琳.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6(1).
[7]郇庆治.三重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研究[J].北京大学报,2016(01).
【关键词】:绿色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一、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一)发展经济要环保
发展经济要环保,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为前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当前我们国家应当“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要环保还应当“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关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指出通过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明确指出:最好的节约方式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淘汰耗能高,效率低的生产方式;加快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要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环保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环保经济,即从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取得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做到“从绿掘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绿色发展就是认可自然的价值。
2005年,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环保经济要求我们既要“绿”也要“利”,例如,过去的太行山区大多依靠开山挖矿来发展当地经济,由于过度开采,造成了大片荒山秃岭。近些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在这里封山育林,这里现在已经是满目葱茏,不仅有林果产业如“绿岭核桃”、“富岗苹果”等著名品牌,还有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养殖种植产业和富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我们可以看出太行山地区真正实现了将“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绿”与“利”的统一,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红利、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绿色政治发展理念
(一)绿色保障制度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指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应当进一步完善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政策标准体系、环境责任落实和追究制度和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等绿色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绿色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推进绿色发展的法制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基层执法力量。应当从“明确生态文明相关立法目的”“以法律保障社会动员和参与”“健全生态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以环境损害求偿修复为制度支撑”等方面来加强绿色发展的法制化建设。
(二)政治生态清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指出“自然生态要山青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青水秀。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处,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营造清明的政治生态,要坚持从严治党,依规依法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清明的政治生态能够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各项绿色环保政策的制定、贯彻和执行。与此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生态就是生产力,绿色政治同样也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绿色文化发展理念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佛家的“不杀生”的戒律,“劝君莫打三更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等,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告诫我们尊重大自然,必须遵循大自然的“道”即规律,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取得长久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写到“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表明我们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必须尊重这个“大家庭”,才能够在大自然的滋养下获得长远发展的動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人类经历了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现在协调自然三个阶段。残酷生态危机使我们全面反省自己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它警告我们,只有合理的利用自然才能维持和发展我们所创造的文明,我们应当“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化的新阶段迈进”,我们应当在生生不息的天地间、万物中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二)树立绿色价值观
绿色的价值观是一种以绿色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它应当始终贯穿和影响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树立绿色的价值观,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表明保护环境使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当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提高全民族的忧患意识,提倡从我做起,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应当进一步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我们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绿色发展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发展理念,其收益将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享。“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正在“绿色发展”这条康庄大道上大步前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走向绿色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文明发展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为实现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
参考文献: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N].人民日报2014-7-11(012).
[2]黄乘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12-8-20(19).
[3]方世南.推进马克思生态理论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5(06).
[4]方世南.彰显生态智慧的执政方略[N].辽宁日报,2014-11-18(06).
[5]郇庆治.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新拓展[N].中国社会可学报,2016-5-26(04).
[6]熊晓琳.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6(1).
[7]郇庆治.三重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研究[J].北京大学报,2016(01).